孫劍
(陜西演藝集團歌舞劇院歌舞團,陜西 西安 710054)
大型民族山水舞蹈詩
——《鳳飛羌舞·古羌新韻》道具設計漫談
孫劍
(陜西演藝集團歌舞劇院歌舞團,陜西 西安 710054)
《鳳飛羌舞·古羌新韻》的道具設計既保持古羌文化原生態的基礎形態和民族特色,又能體現出旅游演出觀眾審美心理的現代需求,既有藝術提煉和夸張,又注入了現代審美意識和科技內涵,對傳統民族劇目的舞美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鳳飛羌舞;古羌文化;鎧甲舞;莎朗舞;羊皮鼓;羌笛;羌繡;羌紅;咂酒;肩鈴;釋比祭祀;月亮饃饃
鳳縣坐落于陜西寶雞的秦嶺深處,山靈水秀,是我國古羌文化的旅游勝地之一。近年來,鳳縣政府以文化旅游促經濟的發展模式,受到全國廣泛的注目和贊譽。此次又大手筆創作“大型民族山水舞蹈詩《鳳飛羌舞·古羌新韻》”,并特聘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編導團隊進行編創,我有幸被邀請擔任該晚會的道具設計。
全劇由《遷徙》、《家園》、《祭祀》、《情愛》、《羌年》、《祝福》幾個篇章組成。在設計時,我遵循“古中求新、土中求洋、大中求精、虛中求實”的理念,道具既保持古羌文化原生態的基礎形態和民族特色,又能適應觀眾審美的現代需求。并跟隨主創團隊到四川阿壩州的茂縣、理縣等羌族聚居區實地采風,獲取了大量的資料,也了解和學習到很多羌族特有的藝術。
序幕《遷徙》,表現古羌人艱難跋涉、含辛遷徙遠行,所留下歷史的足跡。重點展示為了整個族群出生入死的羌族勇士們,但編導又不想很實地用真人來表演。經過商討,我設計了一組高大的羌族鎧甲,來象征這些勇士,并加了機關裝置。在表演時,這些鎧甲可以自由的在舞臺上移動,最后根據劇情瞬間倒地,表現勇士的犧牲。
第一章《家園》,選取羌族著名的英雄史詩《羌戈大戰》為主題,表現羌族人民百折不撓、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和向往幸福、重建美好家園的生活愿景。道具重點凸顯羌族生活道具的別樣性,如:羌族木梯、織布機、尖底背簍、玉米篩、鋤頭、連枷、木杵,還有特有的羌繡、羌笛等,這些都是在保持羌族原生態生活品基礎上,根據舞臺特點進行加工和美化。例如:歌舞《撕玉米皮》,根據劇情設計了一個直徑3米的大竹篩,外飾羌族圖案,內里鋼條加固。表演中,編導讓這個篩子成為一個載體:演員一會兒藏到篩子下,一會兒篩子被豎起推動,一會兒演員又坐到篩子里顛簸搞笑,一物多用,效果紛呈。舞蹈《篩玉米》則設計了一組小竹篩,玉米粒用黃光LED,外飾LED編織的網格。表演篩玉米的瞬間舞臺燈滅,演員按動機關點亮LED,舞臺呈現出幾十個LED編織的竹篩造型,黃色的玉米粒配合音樂上下翻飛,效果非常驚奇。
第二章《祭祀》,以羌族祭祀活動中最具代表性的“塔子會”為載體,選取釋比主持祭祀的過程,讓觀眾穿越時空感受釋比文化神秘悠遠的人文蘊含。道具除了展示釋比的手杖、法器,以及祭祀神架、太陽饃饃、月亮饃饃和大三叉饃饃、各類祭品外,還重點設計了羊皮鼓和大羊頭,羊皮鼓在傳統造型的基礎上又裝飾了羌族紋飾,使其更具舞臺美感和表現力。大羊頭(高80cm×寬150cm)則根據舞蹈要求大而輕、結實易拿的需求,經過反復試驗,最終用聚苯乙烯做成的羊頭又輕又結實,演員能輕松地舉起完成動作,其自身的造型放在舞臺上也能單獨豎立,并加了隱形掛鉤,配合威亞能夠錯落地懸浮在舞臺半空,與舞美場景融為一體。
第三章《情愛》以羌族“瓦爾俄足”(歌仙節)為載體,選取羌族最具特色的原生態歌舞、服飾、羌繡等藝術元素,再現節日里羌族歌舞競秀的歡樂景象和古老婚俗的情景展示。道具設計有羌族的咂酒酒缸、酒桿桿,特色香包、掛件、繡花鞋墊等飾品,及羌紅、花傘等喜宴用品,在保持羌族原生態物品的特色上,進行了一定的藝術加工,如:出嫁的花傘就采用傳統油紙傘面繪制羌族特有的杜鵑花圖案,新娘出嫁打開傘時,一下就把觀眾的視線抓住了。歌舞《花夜》中,在舞臺頂部設計了隱藏地懸垂紅綢,花燈升騰的瞬間,紅綢由頂部綿綿不斷,急速奔瀉地向下垂落,象征了一種內心對幸福的憧憬。實際演出中,效果非常震撼。《肩鈴舞》中的羌族特色“肩鈴”,也是不斷地實驗鈴的輕重、肩花大小、繩子粗細等,使其既適宜表演,又能呈現理想效果,最終“肩鈴舞”表演將節日里歌舞狂歡的場面推向了又一個高潮。
第四章《羌年》,表現羌族人民慶豐收、敬祭天神的還愿儀式,以及跳鎧甲舞、莎朗舞、舉行推桿比賽等羌年獨有的民俗活動,展現喜慶羌年熱鬧的民俗場面。其中,為舞蹈《鎧甲舞》特別設計了牛耳刀。羌族傳統的牛耳刀造型普通,如果直接用在舞臺上缺乏效果。所以我參照了波斯彎刀并進一步夸張,做成半圓弧刀,刀柄飾銀和寶石。當舞臺上手執牛耳刀的將士們整齊地列陣而舞時,英武雄壯的氣勢非常有沖擊力。
尾聲《祝福》,在鼎沸的歌舞聲中,上百名舞者手捧吉祥的羌紅,在舞臺上向觀眾傳遞出最古樸、最真摯、最熱烈、最神圣的祝福……
經過兩個月緊張的設計、制作,當400多件既有藝術提煉和夸張,又注入現代審美意識和科技內涵的道具,融洽地成為整體晚會的一部分展現在舞臺上時,我覺得所有付出的辛苦和勞累都是值得的。
該劇自2013年5月首演以來,持續獲得了觀眾和專家的好評,各地旅游者紛紛慕名前去觀賞,并在2014年“陜西省第七屆藝術節”中榮獲“優秀劇目獎”等多項大獎,成為寶雞鳳縣旅游演出的靚麗品牌,也成為陜西的一道獨特的民族歌舞風景線。
[1]陳蜀玉.羌族文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2]焦虎三.云端的阿爾村:一個羌族村寨的田野記錄[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3]趙曦.神圣與親和:中國羌族釋比文化調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J722.2
A
1005-5312(2015)17-01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