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澤鵬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淺析具象表現繪畫的藝術魅力
孫澤鵬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繪畫藝術是人類文明進步階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西方繪畫中各種思潮、流派交迭更替,具象表現繪畫作為近代繪畫中的一股新生力量,它將新鮮血液注入繪畫藝術。本文主要論述具象表現繪畫藝術的魅力所在,它以現象學作為基礎方法論,試圖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觀察世界,以具體的形象作為載體,借物抒情。
具象表現繪畫;現象學;真實;藝術魅力
1.關于具象表現繪畫。“具象表現繪畫”一詞最初是由我國藝術學者從法國藝術評論家讓克萊爾的觀點中提煉出來的,指的是一種獨特的繪畫語言,反應了藝術家在把握視覺真實的同時也開始追求精神世界的探索,其典型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賈科梅蒂、莫蘭迪、森·山方等。他們并不是將顏色隨情緒肆意的揮灑在畫布上,而是把繪畫作為對存在物及其規律的學科化論證,將繪畫作為求知的橋梁,并重新闡釋了繪畫的本質。在現代藝術逐漸發展的過程中,具象表現繪畫形成了一種開放的理論體系,該理論體系摒棄了傳統的觀看方式,將現象學作為具象表現繪畫的基礎,來思考客觀存在的世界從而實現更高的藝術升華。
2.現象學與具象表現繪畫的融合。具象表現繪畫范圍很廣,貫穿于古典、現代、當代藝術作品中。特別是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具象表現繪畫與當時流行的哲學思潮現象學相互融合,在發展過程中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通過結合現象學的理論從而揭示了它的藝術基本涵義。
“現象學”作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其產生是基于對事物本身及其本質沒有任何把握,只有現象才是能夠理性思考的對象這一觀點。在其不斷演化發展過程中,現象學逐漸成為一種方法,即強調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而具象表現繪畫正是從該方法理念出發,將繪畫看做是客觀闡述真實世界本來面目的過程,要求在表達的過程中不受除現象本身以外任何因素的影響,包括畫家本身先入為主的觀念,或者學院派的規程等等,僅僅表述通過觀察得到的一種視覺形式的秩序結構,即事物自身的結構。正如賈科梅蒂所說“繪畫藝術只是一種看的方式。”
1.視覺模式的升華。具象表現繪畫是對觀者進行視覺和心境的陶冶。就像賈科梅蒂一直在探索新的視覺模式一樣,他發現人看到的世界和畫是完全不同的,一幅畫不管它多像客體但它實際上與人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所以賈科梅蒂繼續去追問,既然畫與真實的視覺不同,那么畫就應該表達某種真實的視覺經驗,其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建立新的視覺模式。目前,視覺藝術正在經歷著世界范圍的變化,一個多元化,新的視覺模式已經開始形成,人們認為某張畫像某個現實存在的物體,是因為原始的視覺模式被記錄在了這張畫上,一看到畫,熟悉的視覺模式被激活了,某種東西被辨認了出來。而具象表現繪畫則是將一種用新的表現手法和視覺思維以及帶有畫家情感的結合物呈現在畫面上,挑戰觀者所慣有的視覺模式,在帶來新的視覺享受的同時,精神世界也得到了陶冶。
在這種視覺模式下每件作品呈現的則是作者對客觀世界體驗、感知后所得到的。這里所提到的用現象學的理論看世界,是發現新的視覺模式的出發點,在畫家觀看的過程中,應當把一切既定的概念全部拋棄,只是憑直覺去觀察物體,這里所得到的是主觀的真實,而客觀的視覺觀看到的只是物體的表象。在新的視覺模式下,主觀與客體之間相互協調達到和諧,突破了傳統的視覺模式,打破了視覺模式的慣性思維,而這種效果恰恰像一幅畫沒有畫完,就像一張不經意的小稿,但是物體就好似在一個空間中擱置,時間還在不停的流逝。
2.視覺藝術激發的心靈共鳴。具象表現繪畫現象學的看顛覆了慣有的視覺模式,畫者重視對事物本來面貌的認識,當然這種真實并不是毫無血肉的客觀復制,而是飽含畫者心靈的跌宕起伏,作為一名具象表現繪畫藝術家,更強調通過自己的作品激發觀者心靈上的共鳴。具象表現繪畫大師堅持真實描繪對象的同時,更傾心融入自己對藝術的追求和對藝術的敏感度的把握,當觀者看到作品時,通過顏色的構成、物體的形態、線條的張力和那些似與不似的、清楚而又模糊的、刻意而又無意的描繪瞬間激起兩者之間的共鳴,讓觀眾看到那些不僅畫面好看耐看又有深刻內涵的杰作。然而具象表現繪畫大師們的記錄更多是對現實、社會、自然甚至包括我們身邊不經意的小事揣摩上升到藝術的過程。
具象表現繪畫大師在繪畫中所作的努力在于使具象表現繪畫具有強烈的精神價值,摻和著一切客觀的、主觀的、理想的精神需求,此刻的具象是特殊狀態下特殊的具象,它擁有具象繪畫所沒有的藝術魅力,所謂特殊狀態下特殊的具象是作者在特定的狀態下對物體進行的主觀取舍。塞尚從古典大師們的繪畫中吸取了營養,但是他拒絕復制,而是以一個藝術家的敏感眼睛去捕捉自然的饋贈,高度提煉,將所有對畫面有利的形體融入其中。觀眾看到塞尚的作品,肯定不會以為山和樹是長成如此模樣的,好的作品往往不易讓人理解,而觀眾需要在觀看整幅畫面和諧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領會畫家的精神。
[1]田真.關于具象表現繪畫及其適應性[J].美術大觀,2008(11).
[2]邵大箴.外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3]鄧超.視覺與真實的統一——淺談西方當代新具象表現繪畫[J].安徽文學,2007(07).
J205
A
1005-5312(2015)17-01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