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麗雅
(肇慶市文化館,廣東 肇慶 526040)
試論構建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尚存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陸麗雅
(肇慶市文化館,廣東 肇慶 526040)
文章擬就構建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尚存的公共文化投入比例偏低、缺乏有效的競爭性公益性文化服務機制、公共文化服務鼓勵性機制亟待完善等問題,提出建立激勵性的公共文化活動贊助,抵稅機制等相關的應對措施。
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在“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中提出了“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本文擬對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所存問題及應對措施作了以下探討。
“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在2006年《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的“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升華,是為適應和促進當前文化現代化發展而提出的,是在原建立“公共文化體系”基礎上提出的,在保持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導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完善基本文化服務的建設,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現代化”公共文化體系,其“現代化”具體體現以下方面。
(一)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文化服務主體社會化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是現代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現代公共服務,是指建立在社會共識基礎上,由政府主導提供的保障民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需求的各類服務的總稱,其服務資源和使用權利具有公共性的特質。滿足人民普遍的文化需求、提供基本文化服務,是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最基本的任務,其普遍性文化需求指的是大部分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需求,而不是個別或少數人的文化需求,其基本文化服務是指現階段國家界定的基本文化服務范圍,如電視、廣播、書報閱讀、文化鑒賞、參與具公共性質的文化活動等,在提供公共性的文化服務中,由于涉及到公共文化安全,所以在實際操作中應堅持以政府為主導的原則,但以政府主導并非是指政府為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唯一主體,在構建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更為強調“政府主導、政事分開”,由過去政府的“辦文化”轉變成“管文化”,以公共財政為支撐,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公共文化領域,搭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培育更多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實現資源、服務與需求的有效對接,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的社會化發展。
(二)公共文化資源分配的合理化
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公共文化資源存在著資源分散、城鄉分配不均等問題突出,地區偏遠、經濟落后的區域群眾不能公平、均等地享受到應有的文化權益,這與構建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所要達到的均等化、標準化目的相違背。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所提的均等化是指公民享受文化權益的機會和過程的均等化,標準化強調的是公共文化服務的硬軟件設施設備建設及管理模式的標準化。針對當前我國公共文化資源分配現狀及文化服務的覆蓋情況,要更好地實現“均等化、標準化”的目的,需重視公共文化資源的統籌與整合,積極發揮社會各界力量,形成合力,促使公共文化資源分配呈合理化方向發展。
(三)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的創新化
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的創新化主要是指服務內容傳播方式、服務手段將與現代科技發展成果進行結合,形成一種成本低、速度快、使用便捷、覆蓋面廣的現代型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使優秀的公共文化資源不受地域、空間等的限制,暢通無阻地送到群眾家中。
(一)公共文化投入比例偏低
我國公共文化投入不足,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設備相對較弱,“各項公共文化服務的指標在發展中國家中也排位靠后”,“各級政府對于文化建設的投入,在政府財政支出中的比例還很低”①,文化供給總量較少,人均公共文化產品、設施、設備數量偏少;區域、城鄉間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均,存在結構性失衡。
(二)缺乏有效的競爭性公益性文化服務機制
長期以來,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自上而下的供給都以政府文化職能部門為主,忽視了公眾的文化需求,社會及市場參與度較低,公共文化供給總量較少,且公共文化產品及服務較單一,不具備市場競爭性。最終導致了文化資源分配不均、服務成效不顯著。
(三)公共文化服務鼓勵性機制亟待完善
目前,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開展多是依靠上傳下達的規范性文件和部門行政規章來執行和調整日常的文化活動開展,規章制度中多側重于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義務和處罰,但很少從有制定鼓勵性的規章制度或文件,不利于促進社會和市場力量的積極參與。
(一)建立激勵性的公共文化活動贊助抵稅機制,鼓勵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
在國外,企業的文化活動贊助資金一般是可以用作抵稅的,企業通過贊助獲取活動冠名,塑立自身的企業形象,一定程度上彰顯企業文化,因此,國外的文化活動吸引了許多民營資本的投入。然而,在我國尚缺乏這種有利的政策體制,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主體較單一,主要依靠政府公益性文化機構,公共文化服務市場缺乏競爭性、缺乏活力,社會資本也缺乏投入公共文化建設的動力。因此,建立激勵性的公共文化活動贊助抵稅機制,對突破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于依賴政府財政資金支持,以及當前群眾文化需求日益增長與政府財政投入不足等瓶頸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公共文化服務政府采購機制的構建,促使文化服務內容的多樣化,促進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協調發展
國家文化部在“十二五”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綱要》中明確提到:“將逐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政府采購制度,支持民營文化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進入采購目錄,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同時,鼓勵民間資本通過招投標等方式,參與公益性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重大公益性文化活動和其他公共文化服務。通過搭建公共文化服務采購平臺,有利于盤活社會文化產業資源,促進文化事業的良性發展,也有利于我國公共文化產品的多樣化發展,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三)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公共文化建設經費保障機制,為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標準化實現目標提供經濟保障
針對目前我國公共文化領域財政投入不足的現狀問題,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及農村地區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設備的財政投入,根據地區人口、群眾需求、服務內容及功能等制定合理的財政經費投入,并把每年的公共文化建設資金預算納入年度財政預算,讓每年公共文化建設投入資金增幅與上一年年度財政收入增幅持平,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較穩定的資金保障。
(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組織、管理及運行模式
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在構建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按照《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各類文化事業單位的性質功能,進一步完善事業單位績效考核機制,推動公共文化單位(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理事會改革,吸納社會各界有關代表、法律顧問、專家、群眾參與日常的業務運營、管理及監督,使各方面運營更具科學性、合理性、規范性。
(五)建立有效可行的文化服務隊伍的鼓勵性評價制度,加大公共文化服務志愿者培養力度,提高公共文化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建設高素質的公共文化服務隊伍
在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公共文化服務人才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建立有效可行的文化服務隊伍的鼓勵性評價制度,提高公共文化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積極發揮基層文化骨干的作用,培養創新型文化人才。此外,向社會公開招聘公共文化服務志愿者或團隊,招攬優秀的文化藝術人才進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隊伍整體素質。
注釋:
①文化部部長:文化投入在政府財政支出中的比例很低[EB/OL].http: //finance.people.com.cn/n/2013/1122/c1004-23619416.html,2013-11-22.
[1]單文鑒.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均等”現象剖析[J].劇作家,2015(01).
[2]景小勇.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路徑探析[J].藝術評論,2014(03).
[3]陳燦芬.試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路徑[J].理論與現代,2012 (01).
[4]郭全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現代性[J].行政管理改革,2014 (04).
G122
A
1005-5312(2015)17-01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