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華
(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博物館,云南 迪慶 674400)
優秀文博講解的意義和方法
楊麗華
(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博物館,云南 迪慶 674400)
一個優秀的文博講解可以讓我們更深層次的了解文化歷史。本文以優秀文博講解的意義和方法為題,總結在解說行業耕耘19年以來所領悟的解說專業技能。先后從文博講解的重要性、講解人員應具備的素質與培訓、考核等幾個方面深入展開分析,旨在幫助相關單位建立適合的文博講解隊伍,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景點文物。優秀的文博講解要具有品牌效應,給聽眾一定的權威性和說服力,同時,文博講解要求講解員要有一定相關的工作經驗和體會。
文博;講解;培訓;管理
在我國,博物館里面的文博講解是文博工作者與普通大眾市民溝通交流的樞紐,擔負著宣傳我國文化歷史的重擔,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但在當今社會中,很多人都會低估文博講解的工作,沒有充分認識到他們的作用。理論的缺乏不利于博物館文化的傳承,這也對博物館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擾。目前我國的文博講解還正在發展和完善,希望本文能對文博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促進我國文博事業的發展,
參觀博物館可以使我們學到很多的東西,因此博物館也被稱為再教育的社會大學,跟普通的大學相比,它是不具有強制性的,聽者完全是自愿接受教育的。人們對著名博物館的興趣只增無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聽眾在優秀講解員講解之后能夠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得到了優秀文化的強烈熏陶。如果講解員不能滿足聽眾對優秀文化的需求,就會使觀眾與博物館之間缺乏親切感,增大他們之間的距離。但如果文博講解的很好,觀眾不僅會流連忘返而且能夠增加社會效應與經濟效應。文博講解是直接面向觀眾進行溝通交流,要求他們對博物館的研究成果、陳列主題、保護狀態等做相關的講解,在任何一個旅游景點里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他們在離開優秀的講解之后是黯然失色的。人工講解是任何形式的講解都取代不了的。離開了優秀的文博講解,人們無法體會參觀的價值。
一個優秀的文博講解團隊要求他們要具有相關的基礎知識,專業技能良好的心理品質,其中不乏包括最熟悉的禮儀接待、表達技巧等。其次在講解前必須經過相當專業的培訓、考核才能上崗。講解員通過對景點的宣傳,使得觀景者對景區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和認知。講解員的外在形象、氣質、文化修養缺一不可。普通話過關,具有一定的親和力、口齒伶俐、聲音清亮。這些條件都是為了滿足聽眾的需求。所以優秀的講解員要求也是非常嚴格的,在各方面都有相應的具體要求。
首先一個優秀的講解員需要培養其端莊典雅的儀表美,學習關于文博講解相關的知識。其次要學會運用語言與其他的表達方式來講解,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講解風格。同時講解員需要掌握我國的一些相關歷史,在講解過程中要靈活運用這些知識,融合到實際講解中來。懂得接待的禮儀和文化。在訓練過程中要逐步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掌握語言表達過程中的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幾種常見的表達方式。學會使用相應的修辭手法。同時要訓練自己的普通話發音,應盡量克服發音時呆板急促、聲音低等情況。訓練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和表情來輔助自己的講解。在講解過程中,要學會微笑,拉近與聽眾之間的距離,消除觀眾的陌生感。一個優秀的講解員所具有的素質是多方面的、綜合的。在講解過程中,一定不要死記硬背,顯得特別的生硬不自然。學會對觀眾察言觀色,盡可能多的與觀眾交流,發現他們不懂的地方,及時以簡潔易懂的言語進行講解。在幾次講解之后,根據自己講解過程中的不足和缺點,及時調整自己的講解內容,使觀眾聽得懂、感興趣、聽完之后能有所收獲,這樣講解才有意義,最大限度的完成博物館的教育作用。
在對講解員進行培訓之后,一定要制定相應的考核辦法來考核講解員。比如可以通過筆試、口試等綜合各種情況來評定講解員的等級,他們才會不斷的去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質,以此來追求更好地工作和薪酬。考核要針對講解員培訓的內容,通過筆試、情景再現、實地模擬等方式考核講解員各方面的素質。講解工作要想取得相應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就必須專業化。要以市場為導向進行考核,滿足大多數客戶的需求。不能變為單純的賣弄文化,講究講解方式的多元化和獨特性。講解員在取得考核之后就可以正式開始工作了。所以對講解員的考核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每隔一段時間考核一次,逐步完善講解員的各方面素質。
創建一支優秀的講解隊伍是十分有必要的,對于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播與教育有重要影響。在21世紀,世界各國更加注重文化的發展。我國的文化也在不斷發展之中,優秀文博講解的意義就在于可以傳播優秀的文化。講解員同時也要注重培訓、考核等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同時,我國政府也要支持和保護優秀文博講解員的工作,促進其不斷發展。高品質服務于社會,綻放中華文化的光芒。
[1]趙彬.實現優秀文博講解的意義和用途[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
[2]周進.我國博物館陳列設計思想發展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
[3]周婧.景博物館兒童教育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
G266
A
1005-5312(2015)17-01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