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春蕊 張榮榮
(臨沂大學教育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0)
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舒春蕊 張榮榮
(臨沂大學教育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0)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一般從小學到高中學校和家長以及學生本身多重視文化課的教學質量,因此藝術類的教學較薄弱。然而,目前人們對藝術的興趣越來越高,同時要求也逐漸提高,藝術生的數量不斷增加。同時,隨著高考制度的完善,藝術類院校的增多,越來越多的選擇在藝術上進行深造。于是,如何提高藝術教學的教學質量日益受到關注。良好的藝術教學可以促進素質教育的提高,有利于素質教育的發展。
藝術教育;素質教育;促進發展
自古以來,藝術傳承不息,成為中華五千年傳遞的重要組成之一。藝術教育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在塑造人的人格方面也有著積極的作用,我們應該堅信藝術教育對于培養完善學生人格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藝術教育注重學生技能學習與基本素質,個性品質與思想情操的同步發展,擔當其人格塑造的責任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德才兼備的人才。這也是現代藝術教育的最終和根本目的。良好的藝術素養對于健全人格有著重要的意義,從事任何一門專業學習,除了勤奮與努力之外熱情興趣與天賦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可貴品質,所以抱著對藝術的無限熱情投入到藝術學習中是一件快樂而又美好的事情。學校要摒棄功利心
高等學校藝術教學目前普遍存在一個缺陷,就是學生普遍素質低下。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學生在此之前只把藝術教育作為升學的手段和橋梁,并沒有真正掌握藝術的精髓。必須做到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視教育長遠大計。近幾年來的高等學校招生在這方面有所忽視。藝術教育有其基本規律,專業考試的本意是對有志于進行藝術專業學習的考生進行專業能力發展潛力和基本文化素養的考察,從而發掘藝術專業培養對象。藝術教育具有強烈的情感和德育功能,對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是不可缺少的。同時藝術教育是一種人文素質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從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提高人文素養,優化人性,樹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使人能得到全面的發展。這才是我國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各類藝術教育新課標的宗旨所在。
隨著教育的不斷進步,放眼當今藝術類教學特別是高考美術教學呈現出一種高標準、嚴要求、快節奏的特點。與之相反的,現今的高考藝術類教學并不是循序漸進,步步為營,一步一個腳印。而是跳躍式的跑步前進。忽視學生的自身條件,統一模范化得教學更是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以當今高考美術教育為例,作為一切造型藝術之基礎的素描學習,由幾何形體直接過渡到人像學習,基本的知識掌握幾乎成了一句空話,學生只是在跟著老師的節奏走,該學什么,該怎么做;色彩學習則直接死記硬背幾種靜物的畫法。本該三年時間來掌握的內容,半年的時間就學完了。強行的灌注使學生成為了知識的儲物罐,根本沒有可能進行創新發展。社會上各種美術高考強化班不斷涌現,培訓模式更是追求以快為主。一個月專業包過,省統考三個月包過等這樣的廣告詞屢見不鮮。課堂上老師總是爭分奪秒卡時間趕進度,做范畫,講方法,評作業。學生總是在一味地畫畫畫,沒有創新性和趣味性可言。誠然美術課堂教學應該體現單位時間內的質量和效率,但一味求速度看似提高了課堂效率實際上卻是在拔苗偃長。學生學不到任何實質性的東西。
改變對藝術教育的觀念認識,藝術教育不是差生進入大學的墊腳石,也不是為學生進入重點大學保駕護航的利器,我們不應該忽視藝術教育本身的意義。每一位考生都應該真心實意的喜歡這門學科,對這門藝術有著積極的興趣,在學習時感受快樂。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在極端的煎熬中學習。這樣藝術教育才能發揮其真正的意義,這樣學成的學生才更具藝術才能和藝術素養,而不是成為藝術的附屬品。
很多教師在教學時忽略了學生的個性,不同學生的美術水平不同。,在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專業水平的不同進行分組,對每組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實現提高。教師要對學生的個性給予正確的評價,獨特的風格往往會使其脫穎而出。
美術教育的基本規律表明,深厚的藝術積淀始終是不可缺少的。這就要求高考美術教學在教材與課時安排中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適當培養其審美能力和對視覺藝術的感知力,要求教師嚴格控制自己教的時間從而保證學生有充足的學的時間。藝術的感知不在于別人的教而是靠自己的感受進行感悟體會。
關注人的發展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核心和目標。素質教育注重在教育過程中把人的全面發展放在中心地位,注重人的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個性發展以及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發揮人的潛力和能力。藝術教育的發展為素質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美術教育具有強烈的情感和德育功能對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們應該積極的發展藝術教育,在實踐中感知藝術,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1]仲信生.美術課程資源的整合[J].中國美術教育,2004(06).
[2]王成軍.也說畫無定法——淺談高考美術教學及學生管理[J].大眾文藝,2010(21).
[3]盧云志.淺談山東高考基本能力學科中的美術教學[J].美術教育研究,2011(08)
G40-014
A
1005-5312(2015)17-02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