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瑾花開紅
(安徽外國語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1)
“美國夢”背景下的自我價值與身份建構的成與敗
劉瑾花開紅
(安徽外國語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1)
以二十世紀美國社會為背景,呈現出各階層人士在追尋“美國夢”,其身份建構的成與敗;并以此為借鑒,呼吁積極建立多元主義文化,倡導建立真正的自由,民主的文明國度,重拾“美國夢”的真諦,在這個統一的核心精神價值觀指導下,追求個人夢想,最終完成身份的建構。
身份建構;美國夢;索爾·貝婁;托尼·莫里森;約翰·厄普代克;田納西·威廉斯
“美國夢”具有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雙重屬性。因為其內容和性質,一直以來都是美國主流文化的核心。許多移民抱著通過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美國夢”是一種美國式民主理想,其理論基礎是歐洲的人文主義和啟蒙主義。它貫穿于美國歷史,是能夠體現美國主流文化和各族人民精神的理想。隨著時代的變遷,“美國夢”更多的是指自身擁有夢想,同時為之而努力奮斗,最終獲得成功。這也一直是“美國夢”的核心含義。
(一)身份建構的內涵
身份認同理論的創建者Stryker認為,個體會把自己在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內化為各種自身具備的身份,整合所有身份就構成了個體的整個自我,而在各種身份認同過程中,個體的自我得以體現出來。
(二)身份建構的完成
美國少數族裔只有既保持獨特的本族文化信仰,又參與到以“美國夢”為代表的美國主流文化中來,才能夠很好地生存下去,實現身份建構。美國猶太裔作家索爾?貝婁在《拉維爾斯坦》中,借用主人公之口,表達了“一個人不可能拋棄你的血統,也不可能改變你的猶太人身份”。同時,“猶太文化具有實用主義色彩的兼容精神與美國文化的特點類似”。因而,使少數族裔文化與美國主流文化的溝通和融合成為現實。美國非裔作家托尼·莫里森在作品《爵士樂》中,講述了黑人靈魂音樂是非裔美國人的根;同時,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感想和喧囂城市生活的體驗。
貝婁和莫里森提示尋求身份建構的不同族裔的人們,在追尋“美國夢”的過程中,少數族裔有著自己特有的文化,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形成可貴的認同感和進行文化傳承,只有學會面對美國主流文化的現實,同時保持著本族裔的民族歸屬感,提升精神信仰的追求,才能夠很好地完成本族裔美國人的身份建構。
(三)身份建構的失敗及“中國夢”給予的啟示
約翰·厄普代克斯在作品中,他全面的反映了美國戰后社會的變化。哈利的悲劇命運并不是個人悲劇,而是整個美國社會中產階級的悲劇。盡管他們不斷地探索,但是最終,只能面對著自己幻想的“美國夢”誕生和破滅。田納西·威廉斯作品中所蘊含精神荒原展現了當時美國人由于夢想破滅之后的困惑。《玻璃動物園》的人物無一獲得完整的身份。威廉斯展現出來的真實,是隱匿在“美國夢”光環之下的虛偽,最終在身份危機的重壓下,他們陷入焦慮和壓抑。
在物質極度發達的美國,異化力量愈演愈烈,作為社會成員縮影,約翰·厄普代克和田納西·威廉斯作品下的主人公,他們一味的沉溺于個人追求和自我身份建構,每一個人的夢想都是自己心中的“美國夢”,指向個人成功,然而在這樣一個缺乏核心精神價值觀的大環境中,終將很難完成個人之夢。相比之下,以“中國夢”作為借鑒,其立足點是當代中華民族、是社會整體。每一位社會成員都為實現國家之夢,而努力拼搏,因為這正是實現自我夢想,這也是賦予個人存在價值的民族之夢。因此,一味地逃避,尋找所謂自我的“夢想”,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個體利益分散開來,不去面對周遭的現實,沒有堅強的價值觀,最終無法完成身份的建構。
結合身份研究理論,清晰地展示美國民眾所面臨的不同生存困境。在實現自我價值和追尋“美國夢”的牽引下,身份建構成為社會各階層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整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針對身份的建構,借鑒“中國夢”的思想,提倡把國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個體的期盼融為一體,提升自我的精神素養。積極建立多元主義文化,倡導建立真正的自由,民主的文明國度。
[1]Stryker S.Symbolic interactionism:A social structural version[R].Menlo Park,CA:Benjamin/Cummings,1980.
[2]劉洪一.走向文化詩學-美國猶太小說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C912.61
A
1005-5312(2015)17-0269-01
安徽省高校省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SK2013B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