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韶華
(浙江東方鎮文化站,浙江 麗水 321405)
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系統領鄉鎮文化建設
田韶華
(浙江東方鎮文化站,浙江 麗水 321405)
鄉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與價值系統,不但有其區別于城市文化、農村文化的地域性、獨立性、傳統性等特征,一方面受城市文化的深刻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周邊區域文化的高地,對農村文化起到了傳接、輻射、引領作用。在鄉鎮文化建設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統領作用,不但能加強自身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而且能帶動農村先進文化建設、助推城市的先進文化發展。筆者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與價值系統鄉鎮文化建設作淺析。
鄉鎮文化;先進文化;價值系統
1.社會的大轉型、大變革對鄉鎮文化建設的挑戰。近年來,我國的城市化過程逐漸加快,由于城市所具有的聚集功能,導致大量鄉鎮財富以及優秀人才流向城市,財富的大量流失使鄉鎮文化缺少了物質基礎,人才的流失使鄉鎮文化缺少了文化載體。由于體制機制等原因,城市文化的發展往往引起了周邊鄉鎮文化的停滯和倒退。
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帶來的多元價值取向,在當今鄉鎮表現為社會轉型時期的多元文化矛盾和意識形態沖突,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的沖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過去曾積極倡導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在部分群眾觀念中消失,社會成員出現了一系列文化價值判斷的困惑。
2.外來文化對鄉鎮文化建設的挑戰。隨著改革開放和世界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西方社會的新自由主義、消費主義論、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等思潮、也開始從我國的城市進入鄉鎮,這些思潮以對經濟生活方式的影響與滲透,在不知不覺中以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和欺騙性,對意識形態的發展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3.文化建設參與者意識觀念落后對鄉鎮文化建設的挑戰。鄉鎮作為基層政府,普遍存在對文化建設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續性的深入思考。文化建設的成果需要經過長時期的投入才能顯現,因而缺乏積極性。由于價值追求多元化等因素的影響,部分鄉鎮文化部門出現隊伍老化、人才流失等現象,使文化工作部門戰斗力不強。我國鄉鎮人口整體素質不高,且大量素質較高人口流向城市,同時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因此對發展現代鄉鎮和構建核心價值體系帶來制約。
4.殘存封建腐朽文化對鄉鎮文化建設的挑戰。由于受幾千年封建殘余思想和自身文化素質的影響,部分鄉鎮群眾封建迷信思想依然較嚴重,腐朽落后的文化觀念和生活習俗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地方出現誠信缺失、道德缺失、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等現象,不但使人們喪失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精神動力,也與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目標不相適應。
1.提高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的理念認識。要推進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統領的鄉鎮文化建設,首先基層政府干部要全面加強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論的學習,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涵的充分吸收,加強文化建設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的必要性與緊迫性,通過理論武裝轉變文化建設思路,為切實推進鄉鎮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提供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保障。
鄉鎮文化站要積極實施黨中央和各級政府的文化建設方針路線政策,認真開展研究分析,總結經驗,加強自身的工作能力,大力培養和引進文化建設人才,整合本土文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推向深入。
2.加強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內容的宣傳教育。在宣傳教育陣地建設上,鄉鎮政府要進行深度整合和梳理,充分發揮各類文化教育機構及其他政府、非政府組織機構在宣傳教育上的功能和潛力,加大宣教經費投入,強化他們的宣傳教育陣地作用。
在宣傳教育載體上,一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廣播、電影等宣傳教育方式,進行主題宣傳,占領文化高地。二是充分利用重大節日,積極開展健康向上、貼近群眾生活、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豐富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三是激發群眾和民間文化團體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通過加強管理和指導,賦予民間傳統文化新內容,增強對群眾教育的滲透力。
3.推動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導的精神培育。精神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廣大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體,也是文化建設的受益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的鄉鎮文化建設,必須扎實推進群眾的文化精神培育。文化精神培育,首先必須用先進的文化理念引導文化建設,鄉鎮政府要站在貫徹中央重大方針政策的高度來認識鄉鎮文化建設,要強化中央重要思想的教育,強化文明健康向上生活方式的引導,強化個體發展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的共同理想宣傳。其次要提升文化品位,營造健康的文化環境。不斷研究和探索鄉鎮文化精神建設的新思路、新辦法,尊重和適應群眾文化需求的新變化,綜合運用各種文化手段,提升文化品位,灌輸先進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追求,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D61
A
1005-5312(2015)05-01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