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相濤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綜藝電影興起的社會背景要素研究
張相濤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綜藝電影的發展具有特定的社會因素,一方面綜藝欄目的大發展為綜藝電影的興起提供了豐沃的藝術土壤,另一方面傳統電影日益單調的銀幕景觀也需要綜藝電影提供新鮮的節目內容,同時影視受眾群體的細分化趨勢為綜藝電影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綜藝電影;社會背景;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
2014年春節檔,明星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的同名大電影以近7億元的票房震驚電影圈,雖然被很多業內人士批為“根本不是電影”,但不妨礙嗅到商機的同類電視綜藝節目繼續奔上大銀幕。
當綜藝電影迅速在市場上搶占半壁江山并賺的盆滿缽滿的時候,諸多業內人士和知名影視導演卻對綜藝電影的發展表現出了強烈的擔憂,認為綜藝電影在藝術特性上與主流傳統文化倡導的人文精神背道而馳,同時綜藝電影也極大擾亂了電影市場秩序,更重要的是綜藝電影會使電影投資人減少對主流電影的投資額度,長久下去,國內電影會刮起一陣陣綜藝之風,這與國內當前文藝政策格格不入。
除此,從影視制作的流程和規律角度來看,業內人士提出真人秀大電影的拍攝周期都非常短,大都花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來拍攝,后期制作一兩個月的時間然后就上映。“名導大片往往都得策劃好幾年才能上映,讓他們心里咋想?這些作品即使不是圈錢,就是想掙快錢。”針對以上種種觀點,爭議的焦點大多集中在影視拍攝與制作周期短,忽略了電影的基本制作流程和規律層面,因而綜藝電影又被稱為是“粉絲經濟催生的畸形怪胎”。
然而,不可否的是綜藝電影在一定時期獲得了市場和受眾的認可,取得了不菲的票房成績,這是不爭的事實。盡管綜藝電影的受眾群體面相對較為狹窄,生命周期相對較短,藝術價值相對較低,但它滿足了特定受眾群體的心理需求,因此必然具有它所依賴的社會背景和市場背景。
近三年,綜藝電視欄目可謂是一枝獨秀,各種節目類型的價目形式猶如雨后春筍版紛紛登場亮相。北京衛視創新性的推出了人文+綜藝形式的揭秘類電視欄目《檔案》,江蘇衛視以剩男剩女為內容開播了曾轟動一時的大型生活服務類節目《非誠勿擾》,而隨著《爸爸去哪兒》和《奔跑吧兄弟》兩檔真人秀電視欄目的開播,綜藝電視節目的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正是在如此之多的綜藝電視節目紛紛登場亮相的時刻,綜藝電影順勢而為登上院線也就不足為奇了。
綜藝電視欄目是綜藝電影的依賴基礎,綜藝電視節目所積累的人氣效應為綜藝電影的熱播提供了堅實的受眾群體保障。在物質生活處于嚴重飽和狀態下的當代中國,綜藝影視節目的出現為民眾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娛樂放松的方式,只是這種由綜藝電視欄目改變的綜藝電影打破了影視制作的傳統規律,對市場產生了強烈的觀念沖擊。
面對受眾對輕松、幽默、搞笑的節目的急切需求,綜藝電視欄目本身在為觀眾生活服務的同時就已經為綜藝電影的興起奠定了深厚的市場和受眾土壤。藝術的形式是多樣的,并非綜藝節目的一成不變就能夠使電影的創作和制作規律成為眾人堅守的根本,面對綜藝電影的興起市場是最好的試金石,因此業內人士更應該以一種包容和開放的思想理性、客觀地看待它所帶來的影視創作理念上的改變,盡管綜藝電影在內容上缺乏儒家和傳統認知的情感部分,但是它對受眾所帶來的心理和思想上的沖擊也絲毫沒有否定儒家的傳統認知理念,所以面對綜藝電影的高票房,綜藝電視欄目所積累下的受眾群體是最大的貢獻。
在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新興市場,綜藝欄目滿足了受眾對精神層面內容的渴盼需求,也正是在綜藝欄目的日益發展并壯大的社會現實背景下綜藝電影的興起才能夠有足夠多的受眾為其買單、叫好,這充分體現了綜藝電視欄目是綜藝電影興起的藝術土壤,而綜藝電影也將成為綜藝電視欄目發展的新形態。
如今,在各大院線,以人文歷史、情感糾葛、搞笑賣怪、公益環保、理想追求等內容為主的電影占據了熒幕的主要位置并一度成為引導中國電影發展的主力軍,然而面對如此眾多的社會現實類電影,受眾在一邊為其叫好的同時還在批評這些電影缺乏內容上的創新,單調、乏味、枯燥甚至成為了這些電影的標簽和代名詞。
正是這些原因,受眾也在借助特殊的渠道努力尋求新的節目內容,在肯定了傳統電影所帶給社會積極一面的同時也在渴求新內容的出現,并不斷用受眾自我的認知方式評判新的電影類型,這類電影就是綜藝電影。中原文化藝術學院教授職新衛認為“綜藝電影的出現在形態上突破了傳統電影的制作理念,對于傳統電影而言拍攝周期長、環節多,例如前期的醞釀、策劃、拍攝以及后期的制作和處理等,綜藝電影則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以最佳的方式與觀眾見面,能夠及時滿足受眾的新鮮感和興趣點,這種快餐式的電影是與電視相結合的一種新模式、新類型,既可以在內容上做到創新周期短又可以在視覺和心理上實現最大傳播效率,本著存在即合理的理念,綜藝電影同樣也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段階段的必然產物。”
誠然,在節目內容上《爸爸去哪兒》和《奔跑吧兄弟》這兩部綜藝電影傳遞的是一種快餐文化,電影的內容也添加了情感因素以求實現綜藝與人文的平衡,既不回避綜藝電影的娛樂本質也不失綜藝節目的輕松與詼諧,雖然快餐電影的生命周期較短,無法與經典人文電影相媲美,更不可能在短期成為膾炙人口的藝術新形態,但隨著創作經驗的積累和市場的積極反饋,今后綜藝電影在內容上也必將打破單一敘事或者單一娛樂的節目形態,因此以人文為主導的綜藝電影將會是今后的主要發展趨勢。
受眾細分化是影視產業發展的新特點和新思路,受眾細分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影視的受眾群體,這與綜藝電視節目前期積累的人氣效應密不可分,細分化的受眾往往在內容與形態上對自己所喜愛的電影類型有更高的視覺要求和期望,這就決定綜藝電影在畫面構圖、取景、結構與編排上與傳統電影有所差異。這部分群體一方面是綜藝電影創作人員或者投資機構獲得市場收益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細分化的受眾也為綜藝電影的制作和搬上院線提供了嶄新的機遇,因此,滿足這部分特殊受眾的需求就需要綜藝電影在各個環節都應該有較高的水準和辨別力。
綜藝電影的特殊性在于形態上與傳統電影相比更具有靈活和開放性,既不刻意遵循固定的敘事模式也不束縛在死板的影視結構上,往往采用一種自由、多變、多結構的形態組織故事內容。除此,綜藝電影在時間節點上具有嚴格的要求,它常常在綜藝電視欄目熱播的前提下借助特定的時間段實時播出,這就要求受眾恰好在時間節點上有足夠的時間去觀看這類電影,要想確保時間節點的選擇恰到好處就必須對受眾群體進行細分化。可以說沒有受眾的細分化綜藝電影就如一條腿走路,搖搖晃晃,最終消失在賀歲片的狂轟亂炸之中。
然而,事實上從綜藝電影現階段的發展來看還不能說明所有綜藝電視欄目都可以被改編成電影搬上影院,面對市場的質疑和業內人士的批評,綜藝電影在今后的發展中也不會是一帆風順,個個都能賺的盤滿缽滿。無論是市場發展提供的藝術土壤還是受眾對電影新形態的強烈期盼,遵循影視創作的基本規律也是綜藝電影在創作中應該堅守的基本原則,只有這樣才能為綜藝電影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受眾基礎,才能越走越遠。
J905
A
1005-5312(2015)11-01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