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娜
(大連工業大學,遼寧 大連 116000)
如何打造互動化體驗的個性化時尚購物環境
馬娜
(大連工業大學,遼寧 大連 116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消費心理日趨成熟,不再盲目地追潮流、趕時髦,而是開始講求時尚、品位。他們會根據具體場合、時間、身份、氣質、個人愛好和經濟承受能力等方面選擇適合于自己的品牌服飾,追求消費的個性化,力求避免消費大同,個性消費將是未來消費的發展趨勢。
互動;個性;界面
服裝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是互聯網時代中國服裝業的重要特征。這一切才剛剛開始,沒有終結,只有創新?!靶〖词敲馈笔俏磥黼娮由虅盏男路较颉R曰芋w驗為服務電子商務的設計核心,將為個性化經濟時代的人們提供一種全新的購物生活方式體驗,將為年輕設計師及中小企業提供一種多元化的終端電子商務營銷模式。這種終端電子商務營銷模式最初是建立在研究消費者與設計師之間關系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個性化的互動的購物體驗將強烈吸引著廣泛消費者。
智能化服務主要以網絡為基點,以研究服裝購買所需要的工具、通信、自動化、物流等系統服務管理為一體,以成衣展示呈現出智能、舒適、高效、環保、互動等需求愿望反應信息時代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形態的潮流新趨勢。對于智能化服務近幾年國內外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實現,有良好的發展空間和發展趨勢。智能化服務中,對用戶想買什么,能實現什么,最終能得到什么提出了新的觀點和看法,由此智能化服務快速融入了人性化設計流程,占據了目前市場氛圍的核心位置,更成為服裝電子商務轉型的新趨勢。
“互動體驗的個性化時尚購物環境”以互網絡為平臺,以研究用戶在購物時所提供的個性化信息為創新基點,深化互動,打造多元化、個性化的服裝電子商務互動體驗的新購物方式。在整個互動體驗過程中大致分為四個階段:信息傳播階段;深化互動階段;形成購買階段;精準營銷階段;其中,信息傳播階段作為整個過程中的基礎內容,其目的是為了幫助設計師收集信息,對消費者需求信息集合與分析。深化互動階段作為整個過程中的重點內容,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互動框架及電子商務新模塊設計的創新,對服裝電子商務的模式進行了創新。形成購買階段,運用了二維碼技術并且進行創新應用,節省了消費者在購買環節中所耗費的時間。大大提高了消費者的滿意度。精準營銷階段作為整個過程中的最后階段所要實現的將是滿足消費者更具體化,更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是未來要開拓的服裝電子商務的新前景。例如:越來越多的互動體驗設計師開始使用“用戶體驗地圖”來指導設計工作,用戶體驗地圖是對用戶需求,以滿足這些需求的一系列交互行為的情緒狀態的視覺化呈現。
新的創意理念對現有的服裝電子商務模式優化的同時為廣大新銳設計師特別是當代大學生尋求創業發展提供廣闊的設計平臺。簡單的可用性測試來收集消費者的需求,對消費者的需求,反應得問題進行逆向推理。對于符合用戶認識和購物習慣的進行提取。對消費者“視而不見”的信息和需求進行摘除。最后整理有效的用戶信息反饋。
智能化服裝定制存在的意義在于它們具有一套自身的服裝設計系統可以被消費者按照個性需求所定制,可以高效完美的幫助設計師與消費者之間形成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
1.依據消費群體的不同,網站實行會員制,國內外設計師可以直面顧客,借助互聯網開展銷售活動,設計師通過與消費者的溝通直接傳達自己的設計理念和相關設計產品。開展個性化服務,深化互動。
2.在每一季流行趨勢板塊增設評論加鏈接,在消費者瀏覽前沿咨詢的同時直接進行購買。
3.創新的傳播媒介——二維碼技術,實現移動電子商務系統,進行精準推廣,植入AR技術的設計理念,深化時尚互動體驗。
服裝互動版面設計以未來服裝流行趨勢研究為基礎,以時尚消費人群,追求時尚需求為原點基于“在線需求調查”、“潛在需求調查”來定義服裝設計師的靈感、色彩、面料、材質。其中,對消費者的平時穿著習慣,生活喜好以及個人特征和家庭狀況、收入水平、家庭成員等信息,進行大范圍采集,最終總結出該顧客期望所達到的服裝展示效果。
用戶體驗設計是整個服裝設計流程的核心,它針對購買者的心理、生理、服裝產品與消費者情感相關聯,切合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的發展方面的研究。目的是,為了貫策國家政策的實施,為了社會的安定與團結、為了家庭的美好與幸福,為了個人健康的發展和事業的進步作出遠大的貢獻。最新的服裝智能化互動版面系統,采用了3D建筑模型、高科技服裝面料,最新服裝產品形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政治穩定、文化創新,最終共創和諧社會。
智能化服務的廣泛使用,使服裝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在智能化服裝定制系統的介入下,為消費者、企業、設計師提供了紐帶、橋梁,將人與服裝合理、有機結合起來,不僅在物質方面有了創新,而且在精神層面有了進一步的探索。
[1]廖祥忠.數字藝術論(上)[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2]張曉倩,徐園園,顧新建.服裝電子商務[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7.
TU984.18
A
1005-5312(2015)11-02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