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霏
(海南大學藝術學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海南鄉村旅游之景觀設計
周雪霏
(海南大學藝術學院,海南 ???570228)
本文從鄉村景觀的概念與內涵、鄉村景觀與鄉村旅游的關系、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原則、海南鄉村景觀現狀及存在問題、海南鄉村旅游規劃設計等方面,分析海南鄉村旅游之景觀設計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海南;鄉村旅游;景觀設計
鄉村景觀是世界分布最廣的一種景觀類型,也是最早被利用的景觀資源。鄉村旅游處于鄉村環境中,并直接受到周圍鄉村自然景觀的影響。其鄉村景觀的規劃設計應在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對整體景觀進行規劃設計,重點對功能布局進行規劃設計。
鄉村景觀的規劃能夠還原鄉村的原始風貌,有效改變鄉村“城市化”的現象,保護鄉村景觀的完整性,從而正確引導鄉村旅游健康發展。農村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生產活動,在鄉村景觀設計中,可以協調鄉村環境資源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因此,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是從自然景觀向人工景觀過渡的演變過程。
鄉村景觀從地域范圍上看,是相對于城市景觀而言的,泛指城市以外的、有人群聚居并且從事相關生產生活的地域空間。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景觀面積呈逐漸縮小的趨勢;從特征上來看,鄉村景觀融合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個方面,生態環境保護相對完整,人類干擾程度低,保留了當地的人文風情,景觀的自然屬性較高,跟城市景觀相比,更具有穩定性和寬廣性;從構成上來看,鄉村景觀是由鄉村自然景觀、鄉村農耕文化景觀、鄉村民俗文化景觀和鄉村聚落景觀等構成的環境綜合體。各種景觀的不同組合,也就構成了不同的鄉村旅游景觀。
鄉村景觀以農業活動為基礎形成一種地域景觀綜合體,具有特定的景觀行為、形態、內涵和過程的景觀類型,是聚落形態由分散的農舍到提供生產和生活服務功能的集鎮所代表的地區,是土地利用以粗放行為特征、人口密度較小、具有明顯田園特征以及大分散而小集中空間特征的景觀區域①。鄉村景觀相對于其他景觀類型,有其獨特之處:鄉村景觀包含了以農業生產活動為主的生產景觀、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觀,以及鄉村特有的田園文化和生活,這些獨特的景觀資源構成了鄉村旅游資源的重要內容。鄉村景觀是區域景觀結構中的一種主體景觀類型,具有特定的景觀特征、景觀內涵和景觀意向。
鄉村旅游是以體驗鄉村的自然環境、農耕文化和鄉土風情為特色的旅游方式。鄉村景觀是鄉村旅游的主體,好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能夠保持自然景觀的完整性和多樣性,為鄉村旅游提供賞心悅目、層次豐富的自然景觀。同時,鄉村旅游的發展也帶動著鄉村景觀規劃的進步,指明鄉村景觀的發展方向,二者有著密切的聯系。
1.整體性。同其他景觀類型一樣,鄉村景觀也是由一系列生態系統組成的整體,在鄉村景觀的設計過程中,首先要對鄉村的區位條件、資源特色以及周邊村鎮的發展情況等進行實地的考量,通過考察制定出景觀帶的整體規劃方案,達到景區資源的優化配置。而在鄉村建筑、植物景觀、地面鋪裝、水景水體、色彩、材質等細節部分的處理上,講求精致、生動、人性化,避免生硬的堆砌和拼湊。
2.鄉土性。鄉土性是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生命之所在。鄉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有價值的景觀實體,要深入研究發掘景觀中具有特色的風格形式,營造濃郁的鄉村意境,延續本土的地域特征和歷史人文特征,以文化魅力吸引游客,這是現代鄉土景觀設計的重中之重。
3.生態與可持續性。鄉村景觀生態規劃主要表現在通過人類的生產活動,對景觀進行有目的的干預,例如保護土壤等,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態系統,根據各種斑塊的不同屬性,把當地的景觀資源與周邊區域的景觀資源協調起來,提高鄉村景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控制建筑盲目擴張。另外,生態性原則還體現在節約上,造景元素可在當地取材,減少消耗,塑造環境優美而與自然系統相協調的宜人景觀。通過對旅游路線的規劃以及景觀小品的設計,盡量避免游客對當地生態進行破壞,保證當地鄉村景觀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4.參與性。在鄉村景觀整體規劃給游客提供靜態的觀賞活動之余,還應該結合當地的風俗人情,營造一些公眾可參與的旅游項目,例如一些動態表演、果蔬采摘等,以提高鄉村景觀的參與性和趣味性。
1.海南景觀資源多樣:海南地處熱帶,鄉村景觀資源豐富,除了森林、海洋等極具特色的熱帶自然景觀,近年來又開辟了很多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既有獨特的熱帶農業、漁業、種植業等人文景觀,又有熱帶雨林、紅樹林、河流、海洋沙灘、農田果園等自然風光,景觀類型多樣且層次豐富。
2.地域差異明顯:海南地域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少數民族地區與漢族地區的文化差異上。海南是融合了黎族、苗族等多民族多文化的省份,黎苗族由于地處相對封閉的海南中西部地區,與漢族在生活習慣及民俗風情上都有很大差異。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黎苗族人民創造出了獨特的建筑風格、燦爛服飾文化等,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前來參觀體驗。
3.景觀相對穩定:目前海南鄉村景觀主要依靠自然風光來吸引游客,與投入頗高的城市人工景觀相比,具有更高的不可替代性及穩定性。
4.景觀生態問題嚴重: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海南很多地區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略生態環境的保護,盲目擴大建設投資,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另外,農村景觀和城鎮景觀結構不合理,造成生活垃圾污染和工業污染,環境狀況堪憂。傳統文化景觀與現代文化景觀不協調等景觀生態問題日益突出。
鄉村旅游景觀是以鄉村自然、人文景觀為基礎,精心規劃設計、合理開發利用,營造出的具有高品質的、對游客具有吸引力的鄉村旅游空間環境,這個空間環境具有經濟、社會、生態等綜合效益②。鄉村旅游景觀規劃包括了環境服務、生物生產及歷史文化三大部分。旨在融合現代技術與自然生態,合理安排鄉村土地及自然環境為游客和居民創造安全、優美的生態環境,為社會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整體鄉村生態系統。
(一)鄉村旅游景觀規劃存在的問題
目前,海南鄉村旅游景觀的開發還缺乏深入發掘,缺少人文關懷,以及理論指導和系統的規劃,導致我省鄉村旅游地的景觀開發出現了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1.缺乏整體規劃,旅游內容千篇一律。原因一是政府缺乏統籌規劃的思想。在對鄉村景區進行規劃的初期,不注重規劃的整體性,劃片操作,導致鄉村旅游產品類型和項目重復建設,旅游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沒有做好旅游規劃前期的調查調研工作。二是鄉村旅游開發商的盲目投資和開發。很多開發商只顧眼前利益,破壞生態,開辟過多的現代建筑項目,造成商業氛圍濃厚,鄉土意境流失,項目雷同。
2.鄉村景觀遺產流失,缺乏鄉土特色。鄉村景觀遺產是指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保存下來,對鄉村景觀特色及國土風貌和民眾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義的景觀元素、土地格局和空間聯系③。鄉村景觀遺產是鄉村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核心。在我國目前建設新農村的大背景下,鄉村旅游的景觀規劃受到沖擊,統一的標準化建設模式深入海南農村建設,讓大部分具有鄉村風情的鄉土建筑完全同一規格,民族特色喪失,鄉村變為村鎮,不利于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3.旅游服務設施不完善。旅游服務設施建設是鄉村旅游開發中重要的環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鄉村旅游基礎設施以及配套服務還不完善,由于相關部門監管不力,開展鄉村旅游的旅店餐飲衛生狀況和服務質量差別較大;(2)景區內標識牌缺少或者指示混亂,垃圾箱、停車場、公共廁所等保有量嚴重不足,很多游客抱怨車輛無處可停;(3)在鄉村旅游的服務人員中,大都以本地人口為主,文化層次較低,沒有進行過專業培訓,使游客在旅游休閑過程中享受程度降低。
(二)海南鄉村旅游的景觀規劃設計原則
1.整體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景觀生態設計規劃者對風景區的規劃主要從景觀的格局、功能方面進行規劃設計。農業是鄉村地區的支柱產業,農業生產對土地的自然屬性有極大的依賴性,景觀生態規劃應該從美學的角度出發,充分強調保護原生態景觀的自然屬性,對景觀格局進行重新組合與塑造。
2.鄉村景觀功能布局規劃設計。景觀功能布局規劃,是對構成區域相對低層次的景觀生態系統及其空間配置的研究。按照從內到外的層級劃分,共分為核心生態源地保護區、生態緩沖區、生態調和過渡帶與旅游活動區、旅游服務區、居民生活區5個部分④。
(1)核心生態源地保護區:常規的生態保護區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對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要以核心生態源地為中心,往周邊輻射規劃,這樣既做到了對核心生態源地的保護,又能夠突出鄉村旅游規劃的重點。由于海南省農村景觀格局的特點,是以農業生產第二自然為主的自然景觀,這就要求我們保護或建立一定面積的純自然斑塊。
(2)生態緩沖區:它是由景觀耗費表面所確定的緩沖區。顧名思義,生態緩沖區是一個過渡區域,主要是為了減少外來人為對景觀區的干擾。為了不影響核心生態源地,在這一區域面積一般較大,視野開闊,可以組織進行觀光類的旅游活動。
(3)生態調和過渡帶:調和過渡帶處于生態緩沖的邊界,對核心區起到保護和穩定的作用。絕大部分旅游景點都是設置在這區域上,為了防止景點過于密集,在這一帶應著重考慮景觀和生物多樣性,開發多層次的景觀。
(4)旅游服務區:服務區位于過渡區的邊緣地帶,主要包括當地居民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在這一區域組織游客進行農耕體驗,也是游客進行觀覽集散活動的主要區域。
(5)居民生活區:此區是當地居民最主要的生活活動區域。進行此區域的設計時,應考慮到游客的多樣化需求,在靠近旅游路線的地方設置一些旅游服務,建立一些小型的商業網點,以豐富旅游供給。在大面積的自然植被斑塊或者建筑斑塊之間可以增加一些農業小斑塊(果園、菜園、花圃等),以增加鄉村景觀的層次感。并采取多種景觀組合手法分成不同的景觀小區塊,形成以居民聚居地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景觀區域構圖。
3.整體布局與景觀功能分區。在海南鄉村景觀規劃時應遵循整體性的原則,在原有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基礎上,通過對海南本地文化(如黎苗族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度保護和挖掘,使其集餐飲、住宿、娛樂、購物、休閑度假、農業觀光、科普考察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勝地。在各景觀功能分區的配置上,采取動靜結合的區塊組合,達到整體上的統一。
4.鄉土性設計。海南島的黎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燦爛的民俗文化。黎苗族文化具有不可復制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性。因此,在海南鄉村景觀的鄉土性設計上,可以從黎苗族的開發入手,具體體現為:
(1)黎苗族的民俗文化。在音樂表演方面,黎族地區素有“歌鄉”的美稱,黎族苗族的歌舞均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在手工藝方面,包括紡織、刺繡、編織、印染、雕刻、制陶等,其中尤以黎錦聞名。黎錦工藝精美,圖案華麗,色彩鮮艷,自古以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特色美食方面,黎族苗族的竹筒飯、苗族的三色飯、五色飯等以及山珍野味,都蘊藏了多年來黎苗族豐富的飲食文化。
(2)黎苗族的特色建筑。自古以來海南黎族人民就以茅舍為居,海南的桿欄式、船形茅屋、“隆閨”、竹墻屋、泥墻屋等建筑形式都是建筑藝術史上的瑰寶。通什黎族合畝制地區和白沙縣南開鄉的黎族住宅,至今仍保留著桿欄房屋,開對門,高地架床,人居之上,禽畜居下⑤。這樣的桿欄茅房冬暖夏涼,牢固不易倒塌。黎族房屋多種多樣,工藝精美、式樣奇特、內涵豐富,其中以船形屋最具民族特色,帶有本民族原有的居住習慣⑥。在建筑設計時,可以注重傳統元素與現代建筑材料的結合,營造充滿黎苗族特色的現代化建筑形式。
黎苗族景觀體驗與特色項目可以貫穿于整個鄉村風俗旅游過程當中。一些參與性的旅游產品,可以讓游客更好的體驗黎苗族的風土人情,在娛樂的同時了解當地民俗,獲得更好的旅游回憶。如觀看黎錦的編織過程,參與黎苗族歌舞表演,婚俗表演等。并且針對不同年齡的消費者設置不同的參與項目,例如可以體驗黎苗族“走婚”的樂趣等。
5.生態性設計。保護原有生態體系是鄉村景觀設計的關鍵部分,也是景觀設計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在對原生態環境進行改造規劃設計時,應該尊重和利用已有的自然景觀資源,創造一個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相互補充的自然環境,盡量避免建筑及人工景觀的扎堆建設,控制自然風貌的保有量。海南省擁有良好的植被景觀資源和氣候條件,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多樣的動植物種類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體系。所以在規劃設計中注意保護原有的水系、農田和植被等原生態自然景觀的同時,還要注重景觀規劃設計的可持續性,維護生態平衡。建筑及鋪裝材料以當地易取的鄉村的石材和磚材為主,道路綠化采用當地特色的鄉土植物,并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使鄉村風景區充滿野趣。
近幾年,海南鄉村旅游已經取得了較大較快的發展,在原有以自然風光為主要旅游類型的基礎上大力開發人文旅游產品,在景觀設計方面也有了很大改觀,采取了對特色村落進行保護、對鄉間交通進行修護等措施,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鄉村休閑旅游景區案例,為海南國際旅游島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為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項目編號:HNSK (GJ)12-71。
注釋:
①王云才,郭煥成,徐輝林.鄉村旅游規劃原理與方法[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32-35.
②③王崑,王超,張金麗.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初探[J].北方園藝,2010 (08):107-109.
④羅媞,王云朋,蔡靖方.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及其應用——以安丘青云山民俗游樂園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5(05):468-470.
⑤趙全鵬.海南黎苗族民俗旅游資源的保護對策 [J].海南大學學報, 2000(03:39-43.
⑥伏六名.從海南民俗文化的特點談海南民俗文化旅游業的發展[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1999(10).
TU241.5;F592.7
A
1005-5312(2015)32-02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