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斌
(湛江市文化館,廣東 湛江 524000)
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
許斌
(湛江市文化館,廣東 湛江 524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精神價值,因此,思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針闡述了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法及弊端,并提出了有效保護方法。以期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參考與借鑒。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
我國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大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華民族文明曲折的進化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但是,近年來,隨著歷史的變遷、信息化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萎縮的危險。所以,我們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多元化的傳承途徑,合情、合理與合法地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獨特、豐富的文化內涵受到世界各國、各民族的高度關注和重視,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成為當前社會各界的共識。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近年來,政府、高校、企業以及社會團體紛紛提出了相應的保護辦法和措施,茲將保護類型歸納梳理如下幾方面:以行政部門為主導的保護方法、以傳承人為中心的保護方法、以村寨、社區和學校為中心的保護方法、以節日慶典、生態旅游為中心的保護方法、以傳統媒介為載體的保護方法、以學術界為導向的保護方法。
近十余年來,盡管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做了許多大量的富有卓見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從整體看來,仍然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和克服,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
1.缺乏長期性規劃。雖然我國國務院先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還下發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地方省市也出臺了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但落實到具體的保護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更多的是只看到當前的困境和現狀,提出的解決措施,大多是應急性或類似一次性處理辦法,缺少對其作全面深入了解和調研,沒能針對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擬定長遠的保護規劃。
2.缺乏主動性傳承。對于傳承人來說,由于受經歷、閱歷、利益和自身局限等因素的影響,他們沒有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和文化價值,其掌握的某項非遺往往只在很小的圈子里傳承,或者是在走完生命的盡頭時,才匆匆將其秘密道出。而作為文化部門的管理者而言,也因為缺少遠見和主人公精神,對一些非遺的挽救和保護也不夠積極。傳承人和文化工作者的消極心態,導致了保護工作的缺失和被動,阻礙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期性和主動性的整體進程。
3.缺乏多元化方法。從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案例中不難發現,文化管理部門在對其進行保護時,由于受制度、權限、資金、技術手段等的限制,采取的保護形式往往比較單一,或錄像,或錄音,或筆錄,或發證書,或出資鼓勵等,只關注到某一方面的工作。而對于如何培養傳承人才、拓寬傳承途徑、優化傳承效果等方面,缺少多元化思考,更缺乏構建全方位、多渠道、立體型的保護模式。
(一)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系統,促進非遺保護平臺的規范化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是短期行為,而是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最終目的是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能夠可持續長期地進行。在信息化突飛猛進的多媒體時代,利用大數據的優勢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能夠跟上時代步伐,開發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系統是一個比較科學合乎實際的辦法。
從國家層面而言,首先開發和建立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系統,對我國范圍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化資源進行統一管理,發布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和數據共享細則和標準,對大數據之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數據共享進行審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據權限、網絡平臺、資金設備和人員等進行統一分配和調劑,對下一級管理系統的數據資源共享進行評估、指導和監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系統則主要負責落實全國的規劃和標準,組織建設管理本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數據項目,對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系統進行指導和數據審核。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系統負責完成本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數據錄入和執行上一級管理系統發布的指令。為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系統能發揮大數據的積極作用,還應建立和完善評價和考核的體制和機制,確保該項工作運行的規范化和延續性。
(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的運行和維護,促進非遺保護工作的制度化
大數據的優勢來源于基礎數據,基礎數據的準確度和及時更新,對發揮大數據的作用十分重要。對于錄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信息要制定數據分類分級目錄,詳細注明來源,明確數據來源的管理部門。每一條數據都要標注審核數據和待審核時間,經主管領導審核后,提交系統管理員錄入本級數據平臺。建立本級篩選、逐級審批制度,及時將審核數據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平臺。在及時更新數據的同時,應當定期檢測數據的有效性,確保數據的使用價值。做好使用數據的管理工作,明確公共數據和內部數據的劃分原則和領域,同時設置好相關使用權限。
為確保數據來源、審核、更新和使用等各項工作的有效性,同時,還需加強對硬件設備、軟件系統、數據庫和信息網絡的保障和維護,設置數據應急管理中心,整合信息網絡專業力量,以保證大數據平臺的安全運行。因此,必須建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適應的系統化和制度化的數據維護的規章制度,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制度化。
(三)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整合技術,促進非遺保護效能的價值化
大數據時代,數據容量越大,其蘊含的價值也就越高。而發掘數據的價值,往往取決于大數據利用的思想與技術能力。在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系統中,匯集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有的數據,要實現數據的價值,必須開放大數據共享平臺,全面對數據龐大的異構數據資源進行重組和整合,提高數據資源的利用率。
數據溯源就是數據整合技術中的一種表現形式。“科學定義的數據溯源,強調的是一種溯本追源的技術,根據追蹤路徑重現數據的歷史狀態和演變過程,實現數據歷史檔案的追溯。”在大數據共享平臺當中,數據溯源己成為檢測數據真假的有效途徑。數據溯源技術對科學數據的追蹤和查詢分析過程,起關鍵性作用。數據溯源能夠揭示工作流在執行中數據的輸入和處理歷史,保證數據的精確度和準確性,已應用于圖書、醫療等相關領域。
將數據整合技術應用于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系統,核心內容在于數據共享平臺。如果說數據共享平臺完成統一的數據交換標準和數據交換處理,那么數據整合則成為數據交換處理的邏輯方法。數據整合能夠保證數據傳輸得到正確交換,實現有效的篩選和裝載。建立一個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共享平臺,各類數據能夠根據指令需要進行相應的交換和處理,實現數據共享。通過數據整合技術,實現數據的多維處理,進而產生綜合數據集合效應,最終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價值的最大化。
(四)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安全意識,促進非遺保護措施的穩定化
大數據時代的信息技術,突破了以往傳統對行政區域的限制,在給我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往往會帶來網絡風險。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系統的使用和監控中,要有數據安全防范意識。除了日常需加強對大數據平臺運行情況的檢測外,還要對內存數據、傳輸數據、交互數據以及正在運行的程序進行實時監控,定期對硬盤和系統進行安全掃描和備份,確保運行狀態正常安全。對大數據平臺的節點,適時配置安全措施,根據性質和功能,劃分出不同的域。一旦發生險情,能夠及時將有問題的域與整體進行分開隔離,確保大數據主體平臺的安全。
為避免外來的安全威脅,對于數據的使用和共享、管理權限、運行流程應有嚴格的要求。盡量做到程序優先,兼顧和滿足大數據平臺對公眾開放的信息需求,提前將外來威脅化解在可控范圍之內,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的穩定化管理。
目前,文化遺產日益成為旅游城市發展的重要資源,和核心品牌價值,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因此,要充分發揮大數據的無限功能,以數字化方式來保護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弘揚民族的傳統精神,進而推動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現代化社會主義社會。
[1]袁國術.大數據語境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思考[J].北京文博文叢,2014(01).
[2]夏寧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途徑探究[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 2011.
G112
A
1005-5312(2015)32-01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