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潤峰
(青島科技大學 藝術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
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陶潤峰
(青島科技大學 藝術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
生態文明是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新型的社會進步狀態,也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核心要求。本文討論了可持續發展思想、可持續發展的文化訴求、可持續發展文化的特征等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指出,生態文明就是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文明,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核心,在于正確辨識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求人類以最高的智力水準與泛愛的責任感,去規范個體和群體的行為,創造和諧的世界。可持續發展實際上包含兩個方面:第一方面,也是較明顯的方面,就是維持一個運行良好的自然環境;第二個方面,就是要重新評估并且清理現有的社會政治系統的觀念和理想。換句話說,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人類外在的自然世界,另一個方面是人類內在的精神世界。盡管可持續發展外在與內在的兩個方面是相互支持,不可或缺的,但人們往往只能看到外在方面,而忽略了內在方面。實際上,內在的方面恰恰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
文化和文明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狹義的文明可以和文化等同,而廣義的文化則可以與文明同義。一般來說,文化、文明包括人類通過后天的學習掌握的各種思想和技巧,以及用這種思想和技巧創造出來的物質成就。這其中既有屬于經濟基礎的部分,也有由此決定的上層建筑的部分;既包括了精神產品,也包括了物質產品。人類創造了文化、文明,利用文化、文明去改變自然環境以適應自己的要求,而不像其他動物那樣,靠改變自身的生理特質或習性以適應自然環境。這是人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看,文化、文明實際上是人類適應自然的生存方式。
在人類歷史上,文化的變遷大多數是被動地、盲目地進行的。隨著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發展認識的深化,人類逐漸掌握了文化與環境互動的規律。在一定程度上,人類可以自覺地調整自己的文化以適應新的情況,這其實就是人類社會的變革。因為人類文化并非得自遺傳,而是通過后天的生活和學習獲得的,所以當人類需要改變其文化時,就可以拋棄或遺忘舊有的模式,而代之以新的模式。
目前人類文化的主流特征,是以人統治自然為指向的,以人類為中心主義為價值核心的文化。人類依照這種文化方式生活,極大地豐富了社會物質與精神生活,改善了人類的現代化生活條件。但是,這種文化方式導致了不可持續的后果,嚴重地損害了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因此,在當前文化成功的光芒籠罩下,其實隱藏著深刻的危機。當人類認識到這點時,才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并試圖在這種思想的基礎上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這樣來看,重組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特質、改變人類的文化模式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文化可以作為社會傳統的一部分代代相傳,但他同時是可以選擇和創新的。當人類改變其傳統生活方式及其對未來生活方式的看法時,文化便會逐漸改變,并被新的文化所替代。因此,為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有意識地促進社會文化不斷地變革,融入新文化,是人類社會目前面臨的迫切要求。從本質上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仍然是發展,但發展得動力必然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提高;而要保證先進技術能夠充分地、正確地發揮作用,必須有相應的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調整。因此,文化、文明調整是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的基本保證。
如前所述,當今的文化、文明模式必須經過適當的改造,重組或更新文化、文明特質,才能適應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基本要求,經過20世紀的無知、苦悶、反思和覺醒,一種新的文化、文明形態——生態文化、文明在21世紀已經呼之欲出。
概括而言,生態文化、文明是一種基于全球尺度的、長期的、以生態意識和生態思維為主體構成的文化、文明體系。這種文化、文明體系的建立遵循以下原則:一是整體性原則,即認為地球環境是一個整體,應當給與嚴格保護。自然保全和人類生存構成相輔相成的共生關系,必須從兩者的共同進步來加以考慮。二是公平性原則,即從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觀念出發,從較長的時間尺度來思考問題,講求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三是協調性原則,即認識到自然矛盾之間的相互關系及與之相關的各種關系的平衡特性,謀求共生、共存、共榮的協調共處。
由此,可以認為,生態文化、文明需要建立在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上:首先是生產方式的轉變。生產方式的轉變是可持續社會的重要特征,主要是將傳統的粗放型、高消耗的生產方式,轉變成低消耗、低污染的清潔生產。其次是生活方式的轉變,主要是摒棄資本主義發展以來形成的生產——消費——廢棄的生活方式,在人類的欲望和自然的限制之間找到平衡,把大量消費的生活方式轉變成有益于環境的生活方式。第三是價值觀念的轉變,主要是樹立新的自然價值觀、資源價值觀,建立新的生態價值觀念體系。
從以上幾方面可以看出,生態文化、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核心內容是血脈相通的。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把生態文化、文明稱為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文明。推動、建設、實現這種文化、文明,就是為人類走向可持續發展鋪平了道路。
[1]李雯.中國古代青銅器紋樣的應用探析[J].美術廣角,2014(03).
[2]邵大地.青銅裝飾紋樣選[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
F299.2;F205
A
1005-5312(2015)32-02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