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
(昆明學院旅游系,云南 昆明 650000)
論民族文化生態的保護與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
楊麗娟
(昆明學院旅游系,云南 昆明 650000)
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由于忽視生態文化保護,致使民族文化的穩定性、完整性和延續性受到嚴重威脅,民族生態決定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是民族文化生態平衡的基本條件,也是民族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民族文化資源保護主要是保護該文化生成的最為主要的條件,即保護民族文化生態。
文化生態;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保護
由于我國少數民族眾多,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多樣且異質性強,因此,民族文化成為旅游資源的熱點。在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出現生態旅游熱。也暴露出旅游資源開發的一些誤區和問題。由于開發方式的不科學導致環境污染。由于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產權不明晰帶來利益分配不均,在強勢文化沖擊下,民族傳統文化的穩定性、延續性受到威脅,文化同化、異化和消失現象不斷出現,民族文化產品庸俗化、商品化,價值退化現象時有發生。2002年,中國生態旅游論壇一致通過《關于中國生態旅游發展的倡議書》,提出“所有生態旅游資源富集和生態脆弱的地區,都必須注意保護生態完整性,同時還必須提高對人文生態的認識,將搶救和保護自然生態資源與搶救和保護文化生態資源應放到同等高度來對待。”由此可見,旅游資源的開發不僅要保護自然資源,更重要的是要保護民族文化資源。
在民族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每個民族都擁有具有特定空間和資源基礎的共同地域,這就是每個民族特定的生態位。不同民族的生態位是民族間均勢妥協的結果。各個民族在特定生態位上受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的影響,形成了本民族特定的民族文化。特定的民族在特定的地域為適應特定環境產生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質,生態環境和經濟生活的多樣性造就了民族文化千姿百態的個性特征。不同文化特征所賦予的價值觀念、道德意識、行為偏好、選擇方式等成為民族特定的文化價值標準,使每一個民族文化都有各自的獨特風格和內涵。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和發展是由文化生態決定的。文化生態是影響文化生存、發展各要素的有機統一體,一個民族及其文化,其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特定的環境,這一特定的環境就是民族文化賴以存在的文化生態。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消失將導致文化生態平衡的破壞。不同民族、不同形態的文化作為文化物種鏈上的一環,各有自己的生態位,彼此關聯,保持著文化生態系統的相對平衡。如果文化種類減少甚至不斷滅絕,文化環境遭到破壞,人類的文化生態平衡就會遭到威脅。正如自然界一樣,單一的物種無法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單一的文化物種也無法適合人類社會的發展。
從文化生態角度講,民族文化資源受到破壞主要是由于文化生態受到破壞而引起的。由于文化生態是文化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因此一旦文化生態遭到破壞民族文化資源就會發生變異或丟失。同自然生態具有脆弱性一樣,文化生態也具有相同的屬性。相對自然生態脆弱區,有的學者提出“文化生態脆弱區”的概念,指一種文化處于抗干擾和生態恢復能力較弱的地區,文化生態脆弱區在空間上,是被主流文化包圍的孤島;在時間上,是某種文化進行的分支;在文化表征上,表現出一定的異質性和脆弱性,很容易被主流文化融合抵消民族文化資源的過度開發也將導致正常的生態過程被干擾,生態平衡受到破壞,自然和文化生態結構遭到破壞,其系統共生、循環再生和自我調節的生態功能也受到損害,這將不利于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
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就是要維護文化物種的多樣性和文化生態系統的平衡,建立主客體之間平等和諧的交流機制,促進整個社會文化向最優化的方向發展,具體表現為:
1.要突出民族文化的原生性和完整性、文化種類多樣性和文化結構復雜性同樣影響到文化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平衡性,所以旅游資源開發必須關注民族文化的原生性和完整性。否則,將會使一些深居文化內涵的文化資源,在市場開發中被肢解和庸俗化。久而久之,文化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就受到了損害。
2.要尋求民族文化的傳承載體。在民族文化資源開發中,將民族文化納入旅游業中,即可以豐富旅游活動的內容,民族文化也因此實現了其經濟價值,獲得了生存土壤。
3.要拓展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通過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資源,為傳統文化尋求新的社會市場和生存空間。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與社會需求密切相關。如果失去社會需求,民族文化就會消失。通過發展文化產業,即可以創造經濟價值,又可以使這些文化事業獲得新生。
4.要將民族文化置身于自然生態系統中。民族文化的生存環境由自然生存與文化生存組成,任何文化生態都是自然與人文的結合,許多民族文化事項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須與相應的自然生態相結合才顯出其價值。不少文化景觀的價值與自然景觀和環境形成了一個整體,離開這些相應的自然環境,人文事項的價值就會降低。
F592.7
A
1005-5312(2015)32-02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