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信
(贛縣陽埠中學,江西 贛州 341114)
靈活運用數學情境教學
王忠信
(贛縣陽埠中學,江西 贛州 341114)
數學情境教學是指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以形象為主體的主動、具體的情境來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技能得到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又感受到美。它架起了一座直觀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橋梁。它解決的是學生認識過程中的形象與抽象、感性與理性以及舊知與新知的關系和矛盾。它講究強調學生的積極性,強調興趣的培養,以形成主動學習的能力,簡而言之,情境教學以促進學生整體能力的和諧發展為主要目標,結合本人的教學經驗和近幾年在數學教學實踐中的探索,談談情境教學的一些體會。
數學;情境教學;靈活運用
數學來自生活,生活促進數學的發展。讓學生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才能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而被動化主動的從事數學學習活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心理規律,盡可能選用他們所喜聞樂見、耳濡目染的生活內容為題材,以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當教學優選方案中的函數應用題時,我設計了如下一題:我校準備帶“三好學生”外出旅游,甲旅行社說“如果校長買一張票,則其余學生可享受半價優惠”,乙旅行社說“包括校長在內全部按票價的6折優惠”(即按票的60%收費)。現在全票價為240元,學生數為5人,請您幫校長算一下哪家旅行社優惠?如果是一位校長,兩名學生呢?問題拋出后,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各抒己見,連平時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也躍躍欲試。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很好地被調動了起來。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使學生既鞏固了兩個變量間關系,又受到了優化思想的熏陶,體驗了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及對生活的價值,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問題就像航海中的目標。有了問題,思維就有了方向;有了問題,學生更有動力。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創設問題情景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能打開思維的閘門,能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例如,在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創設出如下誘人的問題情境:我在家里不小心有塊三角形玻璃被我打碎成三塊(如折好的紙片),現想去劃個一樣的玻璃,你們誰幫我出出注意?根據學生的好動好表現心理,給與分組等活動,讓學生大膽的猜想,比劃,從中發現問題。有人說一個完整的角就可以,也有的說,中間那個部分可以,還有人說兩角夾一邊可以,我在分別分析每種情況,特別是舉出反例,讓學生們心服,讓他們有迫切知道答案的沖動,后我在慢慢分析第三種情況,叫他們自己延長兩邊的線,會發現有交點,且只有一個,再引出今天的課題”角邊角”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
動手操作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能力最有效的方試,不僅提高學生的興趣,更是創新新思維的有效手段,也是檢驗我們結論是否成立有最有利手段,可以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在操作實踐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識,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到主動學習狀態中去,使課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的有序狀態,才容易達到一種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講“證明勾股定理”時先讓學生親自動手,用硬紙剪出四個一樣的三角形,叫也們去拼接成一個正方形,,然后問他們有幾種擺放,分別求出構成小三角形的面積,一個是ab=(a+b)2化簡得a2+b2=c2,另一個是化簡得a2+b2=c2,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需要滿足什么條件?這樣很快就總結出了結論。
可見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歸納出結論,不僅能使學生對此公理深信不疑,而且印象也很深刻。
又如,在講授“三角形三邊關系”時要求學生將事先準備好的長度為4厘米、5厘米、6厘米、8厘米、10厘米、12厘米的六根小木棒拿出來進行動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將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著老師提出下列問題(:1)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2)有幾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幾組三根小木棒不能拼成三角形?試比較兩根短棒長度之和與長棒長度的關系;(3)通過上述操作,請猜想三角形中任意兩邊長度之和與第三邊之間的關系;(4)試用簡潔的文字歸納你的猜想并證明。?
在教學中我們通過讓學生動手、觀察、分析,分析出教學結論,從而較好地突出了數學知識的發展過程,對培養學生數學頭腦,無疑是很有好處的。
教學實踐證明: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創設各種各樣合理的教學情境,將課堂還給學生,將知識形成的過程還原給學生,,將探索的空間留給學生,把自主還給學生。使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情感、體驗、思維、創新水乳交融。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獲得終生發展持久動力。
G633.6
A
1005-5312(2015)32-02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