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莉
(石嘴山市平羅縣文化館,寧夏 石嘴山 753400)
寧夏田彥蘭回族剪紙藝術研究
韓曉莉
(石嘴山市平羅縣文化館,寧夏 石嘴山 753400)
寧夏回族剪紙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深深根植于民間文化的沃土中,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文章以寧夏同心縣田彥蘭回族剪紙為個案,分析回族剪紙的傳承、藝術特色與發展問題。
回族剪紙;傳承;分類;藝術特色
寧夏民間有首“花兒”民歌唱道:“白云山上霧繞呢,靈芝草有心人找呢,唯尕妹子要手巧呢,萬樣子花隨心者鉸呢”。歌中的回族尕妹子“鉸”花,唱的就是剪紙。寧夏的回族群眾在長期與漢族群眾共同生產生活的社會實踐中,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逐漸形成了一種回族民間藝術——回族剪紙。寧夏回族剪紙的代表性作品是同心縣田彥蘭回族剪紙。
田彥蘭,全名澤伊乃拜·田彥蘭,女,回族,1978年生于寧夏同心縣喊叫水鄉新莊子村,大學學歷,現為同心縣海如女子中學教師,寧夏美術家協會會員、寧夏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回族剪紙傳承人。祖上阿伊莎.尕氏清朝清高宗時期(大約1805年左右),嘉慶年期間在宮廷做御用女紅,專門做服服裝、首飾等刺繡圖樣設計。(當時的刺繡圖樣多數以剪紙圖樣為基礎,所以,她在剪紙方面頗有研究)1815年因家族榮耀等原因,特賜予阿伊莎.尕氏出宮,在家鄉四川朝華鎮生活,后嫁隨北方經商商戶(馬秀芳祖上馬氏家族祖上)至寧夏西吉縣,在西吉縣傳承了宮廷刺繡、剪紙技術。
田彥蘭在學業畢業之后,毅然投身于家鄉的美術教育。2001年,創辦了“田子少兒書畫社”,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提供了美術的學習機會。2006年,她作為寧夏代表,參加了中國(四川·成都)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發現民間剪紙藝術深受人們歡迎,所以想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給青少年。雖然這一想法得到縣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但由于對于剪紙藝術的不了解,學習剪紙的孩子并不多。對此,田彥蘭經過不懈努力,從最初的幾個學生帶到了現在幾十個學生,使大家認識到剪紙藝術魅力的所在。第七代傳人田曉娜正是在田彥蘭口傳心授下開始傳承這份回族剪紙藝術,2010年底創作的《吉慶四君子》以四只神態各樣的兔子為主體,分別配以“梅蘭竹菊”的植物,以表達喜迎兔年到來的吉慶美好的含義。現在不僅有大量的青少年在學習,還有當地的回族婦女來學習。在傳承剪紙藝術的同時,田彥蘭還從中發現了巨大商機,組建了寧夏同心伊澤回族剪紙文化產業化合作社,將剪紙藝術產業化,發展民俗文化的同時還帶動當地經濟的增長。
1.植物類剪紙:回族剪紙具有寫實、貼近自然的特點,因此會對于植物進行單獨表現或者動植物相結合表現出來。由于受到過專業美術教育,田彥蘭剪紙技法更加細膩,線條更加流暢自如,對于植物單獨表現更加細致。
2.器物類:在寧夏回族民間剪紙中,還會看到一些漢族剪紙中不會輕易見到的器物題材。比如“湯瓶”、“蓋碗”等器皿。“回回家里三件寶,湯瓶蓋碗白帽帽。”這是寧夏廣為流傳的回族諺語。正因為湯瓶和回族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回族日常生產生活中有重要作用,回族剪紙中經常會出現湯瓶的藝術形象。
3.建筑類:《古蘭經》云:“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們應當祈禱真主,不要祈禱任何物”。清真寺是回族等穆斯林做禮拜、進行宗教事務的場所,阿語稱“麥斯志德”,意為“禮拜的場所”。它是每個穆斯林心中的圣殿。剪紙中出現的清真寺正是回族婦女宗教虔誠地表現。在寧夏城鄉各地,坐落著大大小小近四千座清真寺,造型各異,氣勢宏偉,富麗堂皇,有些極富伊斯蘭建筑風格,有些又為中國傳統式殿宇建筑風格。田彥蘭所創作的《同心清真大寺》剪紙作品中,將中國古代傳統木結構宮殿樣式和伊斯蘭木刻磚雕裝飾藝術融為一體的同心清真大寺。它是寧夏地區多民族和睦相處、文化相互交流的見證者。經過作者的藝術創作,產生不同顏色的作品,簡潔明了而不失嚴謹的技法充分體現出清真大寺神圣之感。
4.人物類:伊斯蘭教全民信奉真主,其最基本的宗教信條為:“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就是說,真主(亦稱安拉)是獨一無二的神,是宇宙萬物的締造者、主宰者。真主是“無擬象,無如何,無比無樣,而又無所不在”的絕對而永恒的抽象的精髓實體。正是受宗教觀念的影響,回族民間剪紙很少表現人物形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多種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回族剪紙中人物形象開始逐漸增多。
《回回女娃彈口弦》是田彥蘭代表作之一,獲2009“第五屆國際剪紙藝術展”金獎。作為源于生活的佳作,有著田彥蘭對生活的細心觀察,以及深刻感觸。從小生活在傳統的回族家庭中,田彥蘭從小就經常看到母親靜靜坐在炕頭上,或針繡,或剪紙,或彈口弦。如此美好的景象深深印在了田彥蘭幼小的內心里。這幅作品就是田彥蘭對于回族婦女情懷的真情表達,作品中還出現湯瓶、蓋碗、清真寺,更加突出了回族文化的鮮明特征。
田彥蘭還創作了一些生活中的人物小品。《開齋串親戚》表現的是一對回族父親在開齋節期間帶著馓子等禮物去拜訪親戚,以陰刻表現出來妻子長長的蓋頭遮蔽在以陽刻表現出來的丈夫頭上白帽。夫妻邁著歡快的步伐,走在拜訪親戚的路上。柔和的線條將人物描繪的甚是可愛。
5.文字類:傳統的回族民間剪紙中,是不會出現文字的,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田彥蘭進行了大膽地探究,將文字融入到剪紙中。“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這一最基本的宗教信條,田彥蘭通過剪紙的形式,將它表現出來。《清真言》中,將回文版的宗教信條集合在近似圓形里,周圍以飛鳥、半圓等紋飾組成外輪廓,象征著太陽,寓意著真主與太陽為一體,是世間的引導者。下方為漢文版信條,以便其他民族同胞的理解與欣賞。
田彥蘭善于把傳統的剪紙藝術和現代的繪畫藝術相結合,巧妙地處理畫面的疏密、虛實的關系,熟練地進行人物景物的刻畫造型。她的剪紙作品,注重表現回族女性的生活場景,畫面中的景物,也盡力體現和回族生活環境相關的景物,如山丘、沙漠、駱駝、清真寺、圖片、蓋碗以及少女飛揚的蓋頭等。受伊斯蘭宗教教義影響,回族不崇拜偶像,故回族剪紙中也不存在偶像。如果剪紙中出現人物,必須要淡化偶像的存在。與其他民族的人物剪紙不同,回族剪紙中,人物的眼睛不會被精細剪出,因為受教義影響,回族認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代表靈魂,剪紙人物出現眼睛是非常忌諱的。田彥蘭的作品也盡量遵循伊斯蘭教的宗教信仰。對于人物的表現上,在其人物剪紙中,人物的眼睛大多數用柳葉般的線條來表現。或者用花朵、樹葉等小圖案代替眼睛的部分,有意識地淡化人物的眼睛。田彥蘭也喜歡剪制有美好象征意義的植物,例如梅花、菊花,有美好的外在形象,同時也象征真善美等優秀品質。對于動物剪紙,只剪一些性格溫順、形象可愛的動物,丑陋的、兇惡的動物不會出現在題材里。除此之外,田彥蘭還會有意識地采用回族標志性的器物和建筑,例如清真寺、湯瓶、蓋碗等,以突出回族特色。
和其他回族剪紙藝人相比,田彥蘭的剪紙更加有藝術性,和傳統民俗剪紙有了很大區別,其他藝人還在局限于對生活的寫照時,田彥蘭已經開始邁向了藝術層次,這得益于田彥蘭在求學時學習過專業的中國工筆畫技法,這深深影響著其剪紙技法。田彥蘭將自己與外界的廣泛交流、對剪紙技法獨到的創新、對生活的熱愛與細心觀察、及思想融入其剪紙作品,可以稱之為“剪紙中的工筆畫”,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
隨著回族剪紙產業化的發展,田彥蘭獨到的剪紙藝術優勢更加突出,田彥蘭相信回族剪紙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會再次閃耀出屬于它的光輝。
[1]徐紅.寧夏通志·文化卷[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
[2]邢志華,張學鵬.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全書[M].北京:長城出版社,2006.
[3]武宇林,靳宗偉,雷侃.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M].北京:陽光出版社,2012.
J528.1
A
1005-5312(2015)32-0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