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琦
(復旦大學,上海 200433)
戲劇空間的拓展與突破
——以謝克納的環境戲劇為例
黃奇琦
(復旦大學,上海 200433)
本文結合謝克納在《環境戲劇》中對戲劇空間的論述和戲劇實踐,分析了環境戲劇在戲劇空間上所作出的拓展與突破。在環境戲劇的戲劇空間中,不僅僅增加了空間表達的功能、創新了空間表達的模式,更重要的是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審美經驗。
環境戲劇;謝克納;空間
美國先鋒戲劇大師理查德謝克納在其《環境戲劇》一書中對戲劇表演的空間作出了充分設想,他注重空間的靈活性,認為成功的環境應該在“一個球形組織的空間里給予和接受”①。他將整個劇場想像成一個地球,應證了表演的環境在生態的環境的含義之上。“觀眾占據的區域是一個大海,演員在里面游泳;表演的區域是觀眾中間一些島嶼與陸地。”②也就是說觀眾席與演出區域是一體的,演員和觀眾是流動的,并且只有在觀眾參與到演出之中這樣的流動才得以進行。球型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劇場在保持最原始鋪陳的情況下可以被全方位地利用,還強調在統一的空間內空間與時間、表演與觀看的多種維度的相互交織和變通。“空間的環境運用最基本的一條是協調;戲劇行動流向許多方向只是由于演員和觀眾的合作才得以進行。沒有固定的邊線自動地把觀眾區分出來跟演員對立。”③謝克納的球型空間為環境戲劇提供了可以實踐的平臺,也為演員的表演和觀眾的觀看提供了一個融洽的氛圍。此后,謝克納在此類開放的空間中進行了代表性四次實踐,分別是《酒神在1969年》、《麥克白》、《公社》和《罪惡的牙齒》。四個實踐中空間設計的不同和觀眾參與度的高低,都反映了謝克納對于觀演關系的思考。環境戲劇的空間給觀眾提供了是否選擇參與戲劇的機會,而參與是一種試著把演員和觀眾之間關系人性化的方式。謝克納帶領他的表演劇團走進了車庫或者倉庫,甚至式街頭或者曠野,利用空間去改變戲劇的原有模式,演員處于了一個講故事者而非表演者的地位,觀眾意識到自己在一部戲劇中同樣需要付出。謝克納的環境戲劇對戲劇空間的拓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盡管依舊存在著許多棘手的問題,但是通過謝克納四次實踐可以看出,環境戲劇的戲劇空間打破了劇本為王的模式,將戲劇空間的重要性又一次呈現了出來。戲劇的呈現過程中舞臺布置、演員之間的空間表現、觀眾的視角、觀演關系的體驗都成為戲劇空間的所要表達的內容。環境戲劇理論是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現實基礎上的,更重要的是環境戲劇的戲劇空間借鑒了不同文化對于戲劇空間的表現形式,例如印度的羅摩利拉,以及日本的能劇,具有了集各種形式的表演藝術為一體的復合思維。這與后現代顛覆傳統、解構經典、瓦解中心的語境遙相呼應。
不再單純利用時間維度,加入更富有立體感和具象化的空間維度,使得導演、演員、觀眾對戲劇主題的理解更加透徹。在實踐中,戲劇空間的強化不僅引起了演員身體訓練方式、劇場設演員和觀眾全心投入、劇情存在多種可能性、演員與觀眾都愿意表達自己感受的一系列空間內部向度的反應。在這些基礎上,戲劇空間漸漸深入到了內心外化、潛意識和無意識、精神分裂等追尋自我精神的領域。戲劇空間已經變成了一個綜合的體驗模式,因此環境戲劇要求在設計一出戲劇的時候必須全面地考慮時空綜合因素,同樣的題材在不同地方上演的時候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空間感成為一個成功戲劇的必要條件。
在這樣的戲劇空間中,觀眾不必將全部精力都花費在固定的表演場地上。按照他在環境戲劇的六項原則中的設想,“在多焦點中,一個事件以上——相同的幾個事件,或混合的媒體——同時發生,分布于整個空間。每一個獨立的事件與其他的事件競相吸引觀眾的注意力。”④也就是說,環境戲劇不僅僅有單焦點的運用,也可能出現存在多種焦點或者沒有焦點的情況。而多焦點的運用,只有在一個整體的空間運用中才能實現,謝克納不追求焦點的充盈而造成“小空間爆炸的感覺”這些焦點可能是聲響、景色、語言、動作或者燈光,它們分散的、稀疏的包圍著觀眾,從而“喚來大空間的感覺,幾乎沒有占滿,大部分容量仍然沒有探索。”⑤多焦點的目的在于可以讓空間充分地表達自身,謝克納作為導演他并沒有去填滿空間,展現在觀眾面前的不是空間的一個飽滿狀態。
環境戲劇是戲劇空間發展的一個成果,它所提供的無論是表演空間的擴大,還是觀眾與演員的互動的觀念,都以具體的演出表達了出來,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的審美經驗。環境戲劇的戲劇空間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開放的,觀眾在面對一出戲劇時,不再只有對劇情的新奇意識,而還包括了對演出空間、演出方式、演員表達形式的新奇意識和自己的參與意識,追求這比劇情故事更為深刻的對戲劇空間的感受,渴望在戲劇中創造和留下一些獨特的東西。環境戲劇的戲劇空間成為了一個生活中的交流場所,環境戲劇不再專注于創造新奇的具象的作品,要求觀眾對這作品專注地回應,而是要刺激人們對于空間的詮釋以及身體與精神互動的自覺,創造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新關系。
注釋:
①②③④⑤理查德·謝克納(美),曹路生(譯).環境戲劇[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12,42- 50.
J801
A
1005-5312(2015)32-00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