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淅
(重慶市大渡口區文化館,重慶 400084)
關于“市館帶區縣館規范化管理、標準化服務”的思考極其引領維度
彭明淅
(重慶市大渡口區文化館,重慶 400084)
為順應時代要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有效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建設,提升省(市)館對區縣文化館的帶動、指導和有效整合資源、創新服務機制。筆者從重要性、帶什么、怎么帶以及引領維度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規范化管理;標準化服務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關于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明確指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絡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要網絡機構的區縣(自治縣)文化館,如何順應時代要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有效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建設,是兩個層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必須回應的問題,更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文化責任。
1.規范化管理:(1)建形象。文化館必須有LOG標識、館訓、團隊理念、形象宣傳包裝(咨詢服務臺、館內標識標牌,免費服務空間和時間、以及免費服務項目內容的公示);(2)建機構。文化館的機構設置應有綜合辦公室、輔導培訓部、活動創研部、信息服務部、美術攝影部共5個部室,崗位領導設置(館長1名,書記1名,副館長2名,館長助理1名,部室正副主任各1名;(3)建制度。建《大渡口區文化館工作制度匯編》(組織結構、部室職能職責、領導制度、黨建制度、議事制度、館長辦公會制度、會議制度、印章管理使用制度、公文處理制度、接待制度、財務制度、公務卡使用辦法、后勤保障制度、職工請假制度、考勤制度、職工績效考核辦法、檔案管理制、服裝道具場地管理辦法等)
2.標準化服務:(1)輔導培訓。近年來,大渡口區文化館以國家示范項目“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為契機,以“星火人才培訓計劃”、“夢想課堂”為載體對全區的文化專干、文化管理員、文藝團隊、文化志愿者進行群眾活動的組織策劃、舞蹈類、聲樂類、戲劇曲藝類、書法美術攝影類、壩壩舞編排等進行輔導培訓;(2)精品創作。以大渡口區文藝創作系列講座為載體,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邀請市內外專家對大渡口區文化館精品舞蹈編排、戲劇小品戲劇創作與排練、以及群星獎作品的形式、內容、編排等進行指導,提高大渡口區文藝創作水平。
1.加強指導,統籌協調。政府和文化部門要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指導。大渡口區文化總館要根據各分館工作安排,結合各分館的文化區域特色,統籌協調、整合并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資源,重大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文化活動。
2.需求導向,挖掘特色。以群眾的文化需求為導向,提供有針對性的人性化、精細化的文化服務,同時,引導群眾建立先進的文化理念、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依托各分館文化資源,進行深度合作和全方面的交流,充分挖掘區內文化傳統、文化人才等各種文化資源,培育區內文化特色,精心設計服務項目,有針對性地開展深度服務,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3.訂單選擇,有效供給。鼓勵和支持市群眾藝術館與區縣文化館的公共文化服務交互供給,之間形成文化聯動或互動。改變過去文化指導單向“給予”的配送機制,轉變為優質文化藝術資源以訂單方式供區縣文化館,各取所需。開設公共文化服務微信群、微博、QQ群,擴大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知曉率與參與度,適時接受群眾的意見建議,并對群眾的需求信息,定期進行梳理總結,以便改進工作。針對群眾需求,向區縣人民群眾提供各類公共文化產品,供人民群眾自主選擇。
4.數字文化,便捷服務。以數字文化館建設為契機,構建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通過此平臺完成區市文化館服務消息和活動信息發布、建立全市文化資源數據庫,形成文化館數字化管理,實現資源整合、共建共享,力爭利用便捷的網絡資源與各區縣文化館實現無縫對接。
1.理順管理機制。“市館帶區館”強化了總館的統籌和引領作用,有效解決了過去區文化館鎮街文化站(中心)各自為政、資源不能共享的問題,形成了“建形象、建制度、建管理”的規范化的服務模式。實現群眾文化事業的公共管理和內部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水平,更好地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
2.發揮帶動功能。通過總館工作人員派駐分館擔任管理員、培訓輔導員、演員和創作員“四大員”角色于一身,充分發揮了總館對分館的管理和指導、帶動功能,解決了過去區縣館、街鎮綜合文化站無人管、無專業人員管的問題,促進了個區縣分館建得起、轉得動、用得好。
3.整合文化資源。“市館帶區館”公共文化服務模式使公共文化資源由“分散、分割”向“整合、一體”轉變,降低了總體運行成本,放大了資源聚合效應。
4.提高服務效能。“市館帶區館”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完善了設施,壯大了人才隊伍,增加和集聚了更多資源,從而整體上提高了服務能力、服務效率、服務效果和服務效益。
G258.2;G253
A
1005-5312(2015)32-01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