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珊
(河源技師學院,廣東 河源 517000)
計算機繪畫在室內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劉珊珊
(河源技師學院,廣東 河源 5170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室內環境設計愈發成為人們給予高度關注和要求的重要環節之一。同時,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繪畫也逐漸在多領域、多角度廣泛應用起來,并與室內環境設計實現了充分而緊密的結合。本文以“計算機繪畫在室內環境設計中的應用”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其積極意義的分析,進而從色彩透視、角度模擬和圖形模擬三個方面闡釋了具體的應用策略。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分析,能為計算機繪畫在室內環境設計過程中的應用提供一定的建議和研究角度。
計算機繪畫;室內環境設計;色彩透視;圖形模擬
(一)為室內環境設計開辟了新的領域
現代室內外設計創作領域的不斷被拓寬,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得益于繪畫技術和工具的不斷開發。計算機繪畫由于其本身所存在的科學性和理論性為建筑設計數據的準確度提供了參考價值,而這也是傳統手繪設計在速度和逼真度上所無法比擬的。如果設計師本身具有非常高超的繪畫技巧,那么依托計算機繪畫技術所設計出的作品也必然是精品,是充滿藝術氣息和情感的佳作;反之。如果設計師本身繪畫基礎較為低劣,或者對于計算機各種軟件的使用和掌握不夠熟練,那么呈現出的作品就是劣質的、不走心的。一幅優秀的室內環境設計圖,必然是設計師藝術修為、繪畫技巧以及深厚功力的最終體現。換言之,不具備繪畫基礎的人,即便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技術,也不可能實現“巧婦有為無米之炊”的結果。
(二)便捷與準確的電腦圖形操作
通常意義上,一項室內環境設計即將完成之前,設計師會交給客戶一張初步完成的透視效果圖,而這張圖現階段的主要制作方法就是計算機繪畫。通過計算機繪畫,設計師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設計理念和創意要素。如果客戶對效果圖不滿意,或者有另外的創意和想法,設計師可以直接通過計算機進行修改,快捷、方便地調整客戶不滿意、或另有想法之處。同時,利用計算機繪畫作用于室內環境設計,還可以充分顯示工程的所有細節與角度,不僅避免了傳統手繪反復制作和修改的麻煩,還有利于提升項目工程的制作質量與效率。
(一)色彩透視
較之傳統手繪,利用計算機繪畫來進行彩色的室內透析圖制作,反映建筑物的環境色彩更為容易。究其原因,是因為電腦顯示器在色彩呈現方面,可以不受限制、進行隨意變換。同時,就色彩成像條件而言,在各式各樣的彩色顯示器設備當中,所呈現出的色相可達1700萬種,遠超傳統手繪的色彩呈現數量。實踐證明,色相呈現數量越多、色階分布越詳細,越有益于色彩透視的最終呈現和表達。因此,我們通常所看到的利用計算機繪畫所呈現出來的室內環境設計作品,都色彩明麗、生動自然。
(二)角度模擬
室內環境設計的外觀透視圖效果非常容易受到人類視覺角度的影響。而在整個工程進行的過程當中,透析圖是對其效果的直接體現,能夠較為完整地反映出設計師規劃工程的全貌。同時,其也將作為接下來后續工程持續運作和方案整改的重要依據,保證工程設計得以順利進行,避免因設計偏差和數據失誤造成人力和物力不必要的浪費。而且在制作某一室內環境設計透視圖時,計算機繪畫的方法可以在無形之中作為一種有效的工具,只要確定相關的數據方案,就能輕而易舉地變換各種角度,實現手繪試圖所無法完成的任意一種變換。而通常意義上的室內環境設計透視圖,在角度上有著體量大小和主次之分,可變性和靈活性非常明顯。
(三)圖形模擬
現今越來越多的室內設計師因為掌握了計算機繪畫的方法,進而能夠熟練地使用計算機進行圖形模擬,通過對二維圖形的陰影填充,繪制出各式各樣不同的形象,以及各種不同材質的物體,從而實現逼真理想的可視效果。而且,這種圖形模擬的方法中所涉及的圖形結構,可以根據設計師個人的愛好來重新定義風格和選擇。可以預見的是,不久的將來越來越多的室內設計師通過計算機繪畫,進行圖形模擬,進而充分展現個人的形象思維以及邏輯思維。而要想充分完善這一過程,使室內環境設計有更好的效果和表達方式,室內設計師一方面要不斷強化自己的專業技能,同時還要不斷加強繪畫技能的學習,以熟練掌握和應用計算機繪畫技術。
綜上所述,計算機繪畫技術由于其本身精準性、便捷性等特點,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室內環境設計過程當中,不僅為室內設計開辟了新的藝術表現領域,也促進了室內設計師不斷自我修正、展開自我監督學習。就目前我國計算機繪畫在室內環境設計中的應用結果來看,其主要表現在色彩透視、角度模擬和圖形模擬三個部分,而室內設計師要想通過這些步驟更好地表達和表現室內環境設計,就必須不斷加強自己的計算機繪畫技能,最終實現其對室內設計的積極推動作用。
[1]劉杰.計算機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建材技術與應用,2014(06).
[2]張春娥.數碼時代繪畫作品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15 (01).
[3]閆文芳.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知識體系架構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3).
TU238.2
A
1005-5312(2015)32-00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