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娉
(蘇州市職業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104)
設計的民族與地域特色對于旅游紀念品的借鑒意義
張穎娉
(蘇州市職業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104)
雖然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是民族和地域這兩個詞是代表著當時當地的,我們從一些傳統的工藝中不難發現,設計首先是一種語言,但是它是一種流傳的語言;會發展的語言;同時它有自己特定的存在價值。旅游紀念品設計如何借鑒這些民族工藝,分析其表達民族與地域的語言,值得我們設計師好好的思考和學習。
設計;語言;發展;旅游紀念品
設計是一種語言,同時它也是一種發展的語言,這種特色在傳統工藝中頗為明顯。很多的現代設計之中都能捕捉到傳統工藝中民族與地域特色的痕跡,這種延伸和滲透有時候在現代設計中顯得并不是那么的和諧。而旅游紀念品有一個很重要的特性,恰恰是地域性。因此,如何剔去這種不和諧的因素,無論是傳統工藝造就的工藝品中還是現代設計中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豐富元素,都是我們在設計旅游紀念品時候的靈感來源。
民間美術大多是勞動人民從自己生活的直接需要出發,基于審美、情感、信仰、社交等需要而進行的創作。歷史上,其主要的傳承方式都是子承父業,以家庭為核心。在近現代社會,隨著商品經濟不斷發展,民間美術開始發展為行會、工場生產等社會性的組織形式,但其傳承形式由于其技藝的特殊性,基本上還是以言傳身教為主。
刺繡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工藝之一,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發展至明朝時,產生了享譽世界的“四大名繡”:蘇繡、粵繡、湘繡和蜀繡。因此設計是一種語言,它的色彩、圖案和風格都是顯示他們獨一無二的“音調”,有時候只有懂這門“語言”的人才能讀懂它。
設計而且是一種流傳的語言,流傳的方式就是通過言傳身教把這門技藝從發展之初流傳至今。雖有發展,卻萬變不離其核心,才有今日的越發出彩。
如此精彩“四大名繡”的所在地區,如何把這門傳統工藝應用到旅游紀念品的開發之中,就是一項巨大的挑戰。除此之外,為了讓旅游紀念品更好的流傳,在設計的時候要考慮其外觀和大小,以便于攜帶;再有,旅游紀念品的價格也要充分考慮到游客的購買能力和年齡層次,而不要讓旅游紀念品令人望而卻步。
從古至今,語言也是有著自己的演變和發展,設計同樣如此。任何中國傳統的工藝中所蘊含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所造就的工藝品的設計都是經過了許許多多代人的改造而來的。這些工藝品的設計中保留著各個時期濃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反映著當時的時代特色。
陶瓷藝術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中國已能制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一般是把“陶瓷”這個名詞一分為二,分為陶和瓷兩大類。他們在中國歷朝歷代的發展中,雖同屬一類,卻不斷的上演著各自的精彩。從商、周時代刻紋白陶的燒制成功,到秦朝的兵馬俑,到隋唐時期的三彩,再到明朝時期的青花瓷等等。陶瓷這門傳統工藝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陶瓷應用和功能的改變,也讓陶瓷器皿的設計發生了改變,同時也讓其設計的“語言”表現力和感染力越加深厚。發展到今天,陶瓷成為了一種大眾的“語言”,因為很多人都可以用他去傳達自己的設計。有設計師用它作為設計首飾的“語言”,在小瓷片上描繪上青花圖案,想要讓其帶著瓷器雅致的語意進行傳遞。在現代產品設計上的層次不齊的語言應用水平,為旅游紀念品的設計又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旅游紀念品不但要有自己的風格,也要求自己的發展,發展可以是新技術的應用也可以是新應用領域的涉足,可以是和衣食住行任何方面相關的實用品,而不是純粹的裝飾品。
設計是一種有價值的語言,在于其反映著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物和風情,它就像是一本歷史的記錄書。記錄下這一系列隱藏在幾千年我國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或者是已經不使用或者還在使用的生活用品中,或者是還存在或者已經消逝的民俗用品中。
這些由手工藝人們精巧制作的用品使我們賞心悅目,他們是藝術的奠基人,其中蘊涵著藝術和生活的生命之源。所以說這些設計都是有價值的語言。
我們的旅游紀念品如何去設計才能也具有價值,而不至于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各族人民之中的手工藝人和手工藝品告訴我們,要賦予其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標記”,記錄下的必定是游客的珍貴的回憶,它才會在游客日后的生活中有著其特定的價值。這種價值是由旅游紀念品所特有的憶游功能決定的。
對于旅游紀念品設計來說,盡管有很多人追求旅游紀念品設計與文化的融合,與傳統工藝的結合,但很多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多是生搬硬套。有時候越是想反映民族的特色卻越發顯得兩者的格格不入,比如有些旅游紀念品毫無理由的把些傳統圖案印刷其上,馬克杯、u盤等等看似時尚,卻缺乏內涵;而有時候極力想要顯示出旅游紀念品所特有的地域風格,設計卻將旅游紀念品表現的陳舊不堪,就像一些景點處的旅游紀念品售賣幾乎是幾十年如一日,讓人食之如雞肋。
我們追求的民族與地域特色應當是與時代同步的,只有具有這樣特點的旅游紀念品才能有長久的生命力和價值性。
[1]孫建君.中國民間美術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馮先銘.中國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TB472
A
1005-5312(2015)32-0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