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瑞曦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
不可言說的力量
——藝術的“非言語性”在表現藝術治療中的優勢
喬瑞曦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
本文基于筆者對藝術固有特征的一系列思考,聯系到其在表現藝術治療活動過程中的作用機理,從而看到其對人類身心健康維護的重要影響。它以“不可言說”的方式引導人們構建內視覺圖像,促使人們在多元藝術的引導下將自身的情緒情感體驗順暢地呈現出來,幫助人們重建與外界聯結的通道,從而達到有效的療愈。
“非言語性”;藝術治療;心靈密碼鎖;情緒鎮定劑;感覺通道
二戰結束后,許多遭受過戰爭折磨的士兵、百姓都無法從戰爭的陰影中脫離出來,他們孤獨、沒有歸屬感、戰后無法消除的神經緊張、身體疾患,甚至很多人還經歷過集中營的噩夢。后來,一些醫療人員、社工等開始嘗試與他們一起進行各類藝術活動。就這樣,藝術治療慢慢發展起來。藝術本身即是一種治療,它潛藏于每個人的內在,在需要的時刻煥發光彩。
藝術是一種原始語言,早在遠古時期就曾出現在石窟里的陶盆上,曾刻作成發出美妙聲音的骨笛。它貼近人們最“原始”的初心。人們通過藝術把初心和意念表達于外,成為真正可聽可視的存在。
藝術是非言語的不明確形式,個體對于同一種藝術、同一部藝術作品都難有全然相同的解釋。也就是說,它所含的內容指向是不明確的,具有抽象性特征。以音樂為例,音樂作品往往并不明確展示某種畫面,它賦予聽者自己構建內視覺圖像的能力,使得他們可以根據經驗和直覺去對應自身的情緒情感。周海宏曾這樣解釋:“音樂的非語義性決定了它不能直接傳達概念性的信息,因此它難以直接傳達認識性成分明確而情態特征不明確的‘情感’”①。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思想,魏晉時期的嵇康提出了聲無哀樂論,其美學思想的核心即“聲無哀樂”,他明確提出“心之與聲,明為二物”,“聲音自當以善惡為主則無關于哀樂,哀樂自當以感情而后發,則無系于聲音”的觀點,就是說嵇康認為人情感上的哀樂是因為人心中先有哀樂,音樂是起著誘導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現出來的。②音樂是作為一個媒介,去幫助人們反映自己心中的某部分情感的。同樣,在繪畫過程中,人們對于不同圖案、不同繪畫方式、不同繪圖材料的選擇都有著自己固有的偏好和理解,表達出來的感覺或是情感都不盡相同。
表現藝術治療(Expressive Arts Therapy)提供的是多元、立體、整合化的藝術途徑,不局限于言語這單一途徑,因而可以更為立體地看到個體的全貌,感知到更多個體試圖表達出的潛意識信息。“所有藝術治療形式都涵括聚焦在以非言語(non-verbal)溝通和創作過程,在加上信任、安全的環境的輔助,讓身處其中的人們能夠體識并表達強烈的情緒。(Payne 1993:xi)”③
(一)藝術是心靈的密碼鎖
對于不善言語的人,或者有精神障礙的患者、智力障礙的兒童等等,他們無法用語言準確描述自己的感受,藝術無疑是更利于溝通的工具。藝術本身因“非言語性”所帶有的不明確性,無法準確定義某一種表達就一定代表了某種涵義。同一部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亦會有千人千面的解讀;同一部名作《紅樓夢》,甚至引起整個文學界無數個流派的爭議,各家都有對“紅學”不同的詮釋。為何會造成這么多的差異呢?其實簡而言之,藝術是一種投射,個體將自己的情緒、感覺、認知融入了他所看到的、聽到的、畫出的、寫出的藝術作品中,二次加工成為他自己的一部分。又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環境、成長境遇的不同造就了每個人生命經驗和軌跡的不同,因而每個人對同一物的感知也不會完全相同。在表現藝術治療的過程中,治療師秉持的態度是不批判、不評斷的,個體創作出來的作品,即是他們真實自我的縮影,沒有美丑、好壞之分。藝術如同一個來訪者心靈的密碼鎖,當他想要與治療師分享,他便投身于繪畫、音樂、舞動等藝術活動中,用這些藝術形式去表達與分享,或是進一步告訴治療師他想表達的感情等等;若來訪者不愿那么快與他人或治療師分享,也可以僅僅停留于藝術表面,不做任何解釋。開鎖和關鎖的鑰匙永遠在來訪者自己手上,他保有最全然的解釋權,因而這樣的藝術帶來的天然的安全感是單純的言語無法完整給予的。
(二)藝術是情緒的鎮定劑
藝術的“非言語性”在藝術治療中的作用原理很簡單,“非言語性”決定了它不能傳達具體的概念化的信息④,而是通過各個知覺上的刺激,帶動多項感官,激發個體的感受,即情緒體驗。而情緒恰恰是影響人們行為動機和心理活動的關鍵所在。情緒和情感直接影響人的行為動機,往往人們受某種情感情緒的驅使,會朝著一個方向前進,產生一系列行為。如,處于悲傷的情緒當中時,我們往往選擇去聽悲傷曲調的歌曲或看悲情電影、大哭一場等等。藝術治療通過多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來激發或重塑個體的情緒體驗,從而重塑個體生理、心理、認知和行為模式。情緒與身體、認知、行為密切相關,因而在進行個體治療初期,情緒的釋放和宣泄是十分必要的。在個體的情緒鎮定方面,表達性的藝術可提供特殊的助力——個體使用不同的表達性藝術方式,無論是繪畫、音樂、戲劇、還是舞動,都需要全身心投入于藝術的過程中,要保持專注和自我溝通,這能幫助個體從某種情緒狀態中抽離,以第三視角去看待自己的情緒。因而可作為個體的情緒穩定劑,幫助他緩和激烈或高強度的情緒,暫時進入舒緩的狀態中,有效地宣泄很大程度上的情緒內容。
(三)藝術是感覺的通道
相較于傳統對話式的心理治療,表達性藝術因其“非言語性”在心理治療和咨詢中具有很大優勢。在常規的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中,來訪者與咨詢師的溝通主要通過言語表達的方式進行。藝術治療則比較不同,它的“非言語性”使其須以音響、畫面、涂鴉、舞動、表演、寫作等形式表達。
就音樂這種藝術形式而言,中國音樂治療領域的先驅高天教授這樣說道:“雖然一首歌的歌詞可以傳達一些具體的信息,但是對于音樂而言,最重要的交流意義是非言語的”,⑤除此之外,他還引用了美國音樂治療之父Gaston的一句話:“音樂的力量和價值就在于它的非言語的內涵”。⑥和言語的方式相比起來,它受到的限制性明顯更小。“兒童心理學和心理生物學的當前研究已經證明音感(musicality)這一先天特質(Trevarthen and Malloch,2000)”⑦,“音感”是嬰兒早期對于聲音的天生的感覺,這種天生感覺使得他們更好地與外界溝通,接收或者發出情緒性的內容,讓父母知道他們的需要。這是在他們發展出說話的能力之前就有的,可見音樂天然就具有溝通上的優勢。言語相較于音樂,因其指向性的過于明確,在表達上受到的局限性較大。再者,在常規的心理治療或咨詢中,光是以言語的形式來判斷來訪者的表達往往會不準確。人天生有自我保護的傾向,心理咨詢過程中的咨詢師與來訪者基本是以言語形式進行溝通,來訪者可能會說謊來進行自我防御,也就是心理咨詢概念中的“阻抗”。此時藝術可以作為更適宜的方式。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曾說“充分利用心靈創造象征物的能力,把潛意識的內涵以音樂、繪畫、油畫、雕刻、舞蹈等方式表現出來,以消除心理上的不安現象”。⑧高天教授曾分享他在汶川地震時進行心理援助的過程:汶川地震期間,他和團隊去給災民做心理治療,許多人在經受痛失至親和家園的巨大災難下不愿意與任何人溝通,他們說不出話,其內心巨大的悲慟情緒已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了。常規心理治療不奏效,而音樂治療發揮了它的神奇作用,音樂在患者和世界之間形成一條情緒的“通道”,使情緒有了出口并流暢自然地宣泄出來。音樂安撫了災民們受傷的心靈,激發了他們的相應情緒體驗,治療師由此可以順利地幫助他們處理自己的悲傷,重塑安全感和對未來的希望,從而達到了療愈的效果。
音樂心理劇的創始人莫雷諾先生(Joseph J.Moreno)更是將音樂與心理劇兩種藝術形式相結合,用音樂引發來訪者的意象,去探索來訪者的故事,并遵從個體的意愿演出心理劇,經由適當的引導,幫助來訪者在音樂的心理劇中得到情緒上的宣泄和釋放,進行一場“心靈演出”進而以多個角度去觀察自己、探索自己的生活,從而找到自己內在的力量,去積極面對生活。
簡而言之,即言語易產生表達不暢,造成通道堵塞,從而產生“阻抗”現象;藝術則易產生情緒體驗,使得通道順暢,從而走向療愈。
藝術相較于語言,與個體的潛意識、原始本能聯結更為緊密,從而具有表達上的優勢。使用表達性藝術治療,可以更大程度上接納不同類型的來訪者,為個體提供心靈藝術空間去探索自我、認識自我、改善自我、并走向療愈。
注釋:
①周海宏.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對音樂音響與其表現對象之間關系的心理學與美學研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47.
②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512.
③Marian Liebermann(英),賴念華(譯).藝術治療與團體工作:實例與活動[M].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28-29.
④⑤⑥高天.音樂治療導論(修訂版)[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21.
⑦Smith Rachel Darnley(英),Helen M.Patey,梅曉菁,繆青,柳嵐心(譯).音樂治療[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04.
⑧榮格,董奇銘(譯).現代靈魂的自我拯救[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10.
[1]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
[2]高天.音樂治療導論(修訂版)[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8.
[3]梁翠梅.藝術治療——身心靈合一之道[M].臺北: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
[4]孟沛欣.藝術療法——超越言語的交流[M].北京:化學化工出版社·米立方出版機構,2009.
[5]榮格,董奇銘(譯).現代靈魂的自我拯救[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6]榮格,吳康(譯).心理類型[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7]周海宏.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對音樂音響與其表現對象之間關系的心理學與美學研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R749.94
A
1005-5312(2015)32-0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