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元文
人大是集體行使職權,會議決定問題。按照地方組織法的規定,縣以上的各級人大常委會每年至少要舉行六次常委會會議。召開會議是人大常委會行使職權的基本形式。人大常委會會議質量如何,事關地方人大職能作用的發揮。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1979年縣以上地方各級人大設立常委會以來,各地在探索和實踐中,形成了一些開好人大常委會會議的好經驗、好做法,對更好地體現人民民主,推進法治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適應新的形勢和任務要求看,還存在著一些亟需改進的問題。一是計劃性有待進一步增強。有的是全年無計劃,或者計劃執行差,沒按計劃辦,每到要開常委會會議了,才由辦公室收集需要上會的議題,然后匯總經主任會研究,提交常委會審議,這方面較為突出的就是人事任免等,經常是要開會了,有關部門才提交人大常委會;有的地方,人大常委會議題安排隨機性較大,常委會的領導同志或專工委提出要聽“一府兩院”某個部門或某個方面情況匯報,就臨時匆忙地決定列入會議議程;有的人大常委會不考慮工作的實際需要,簡單提出一屆內把政府組成部門都要評議完或者都要聽一次專項工作報告,導致排隊輪流聽取政府部門工作匯報或評議,量大面廣,準備不充分,搞形式、走程序等問題。二是審議質量有待提高。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審議議題時,有時由于準備不足,情況不熟,要么不發言或者發言泛泛而談,缺乏針對性和說服力;有的從黨政部門過來的常委會組成人員習慣性地作經驗發言,大多講的是過去怎么做的,現在又如何等等,與議題扣得不緊;有的各界人士兼職的組成人員,對議題提出的意見不多,即使發言,也是表態性的較多;還有一些沒有擔任過領導職務的組成人員不敢大膽發言,生怕說得不對,生怕說錯了,更不敢發表不同意見;個別地方的少數常委會組成人員還有包攬會議發言,甚至還有會議主持人“一錘定音”、大家附議的現象。同時,對審議發言缺乏采納機制,什么意見采納,什么意見不采納,哪些人說的意見采納,哪些人說的意見不采納,沒有明確程序和規定,并且不少地方決定權在相關工作人員手中,工作人員認為該采納就采納,工作人員覺得不該采納,就不采納,這樣就產生委員的權力沒有工作人員大,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的問題。三是跟蹤落實有待加強。多數地方對開好會議比較重視,對會議決定的落實還有差距,重形式、輕內容,走程序、輕實效,會完就了的現象時有發生。
如何開好地方人大常委會會議,提高會議質量和實效,應當重點把好“三關”。
首先,是會議準備關。主要是四個準備。一是思想準備。要明確開好人大常委會會議的指導思想。要增強黨的意識,強化黨的觀念,重大事項、重要議題及時向當地黨委請示報告,爭取地方黨委的重視和支持;要增強民主意識,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集思廣益;要增強法制意識,堅持依法按程序行使職權,注重會議質量和實效。二是議題準備。議題是會議的中心。每次常委會會議都要抓住一些重大和群眾迫切要求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并督促解決,這樣才能發揮權力機關的作用。選定議題要注意必須是人大常委會職權范圍內的問題,是本行政區域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重大事項和亟需解決的問題,是廣大群眾普遍關心和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是經過工作努力能夠解決的重大問題。確定議題,要根據常委會年度工作要點,通盤考慮,提出議題計劃,最好是排到每一次常委會會議。每次常委會會議前(一般是2個月前),要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部分調整議題計劃,將一些急需的重大議題列入會議議題,切忌臨時動議。有條件的地方,還可在本次常委會例會結束時,將下一次例會建議議題印發給組成人員和“一府兩院”,以便早作準備。選定議題要“少而精”,突出重點,不可面面俱到,每次常委會會議最好有一個中心議題,并把這個議題議深議透。三是工作準備。根據常委會會議議題,組織常委會組成人員有重點地開展視察、調查和檢查活動,使組成人員了解和掌握第一手典型材料,在審議議題時提出有數據、有分析、有分量的意見、建議,保證人大常委會作出的決議、決定更加符合實際,更加切實可行。四是服務準備。人大機關要為常委會會議做好服務工作。要及時向委員提供有關的學習材料,包括傳達中央和地方有關文件、重要會議精神,提供綜合情況、信息、資料,以及組織座談會、知識講座等。要盡可能提前將相關報告等材料送常委會組成人員參閱,以便準備審議發言。
其次,是議事決策關。能否充分發揚民主,使組成人員在常委會會議上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和要求,是提高常委會會議質量的關鍵。要調動組成人員在常委會會議上充分發表意見的積極性,需要創造一種民主氛圍,同時,也要有其他的條件。要為組成人員審議議題提供多方面的參閱材料,以便于組成人員了解全面情況進行審議。要科學安排會議審議時間,確保組成人員有較充裕的時間發表意見和建議。要根據需要,適時安排聯組會議,讓組成人員之間交流看法,以便統一認識。對審議中涉及的重大問題,或者情況不夠清楚,不便決策的,根據委員提議,對“一府兩院”開展詢問或質詢。對常委會會議上有爭議的事項或者議題中的個別條文,可以組織討論或者辯論,也可以對個別條款實行單項表決。要建立審議意見采納機制,對于組成人員在會議上對有關決議、決定的意見,該吸收的要吸收,不能吸收的要說明理由,切實尊重組成人員的民主權利。要充分保障組成人員表決權。對于一般性的表決可以采取鼓掌通過或舉手表決的方式。但對于重大決定、干部任免等則必須采取無記名投票或按電子表決器的方式進行。對常委會會議審議的地方性法規,除比較單一、內容簡單、沒有分歧意見的一次通過外,一般都要采取兩次例會審議通過,意見較大的,還可采取三次例會審議通過,以便反復征求意見,使法規更加完善。
第三,是決議決定落實關。地方人大要高度重視抓好常委會會議通過的地方性法規,作出的決議、決定(包括審議意見)的落實工作,明確專人分管和負責。決定的事不落實,會議的實效就得不到保證。目前,地方人大普遍沒有督查機構,決定事項的落實,一般由相關專工委負責,各自為政,缺乏統籌安排和牽頭單位,影響了決定落實的實效。建議積極爭取在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室)設立督查機構,組織專門人員,在抓好議題準備的同時,抓好決定的落實。要建立健全相關專工委督查責任制,在辦公廳(室)統籌下,做好相關部門的督查工作,確保人大決定事項不折不扣的落實。要提高決策事項的公開化程度,及時向媒體公布人大決議決定的事項,接受群眾監督,推動“一府兩院”改進工作,增強會議實效,樹立人大權威。
(作者單位:重慶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