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克 胡榮濤
摘 要: 不同文明形態的國家背后都有著特定的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及意識形態等因素的支撐。塞繆爾·亨廷頓強調多文明形態的存在,意在構建西方話語霸權。多文明形態理論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不能忽視意識形態的作用,多形態文明對話下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構建勢在必行。在不同文明形態視域下,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建設既面臨著挑戰,又面臨著機遇。文明多形態下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構建理應注重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世界先進文明價值理念的合理內核。
關鍵詞: 多文明形態;價值理念;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
中圖分類號:B036;D82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3.12
海灣戰爭后,美籍日裔教授福山發表了《歷史的終結》一書,認為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是世界歷史的終結模式。哈佛大學政治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認為世界存在不同的文明形態,而且這些文明形態之間有著內在的沖突。1993年,他發表了論文《文明的沖突?》,后來擴展成一本以文明的范式研究全球政治演進的專著《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較大的爭論。亨廷頓認為,21世紀國家間發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將不在于意識形態或經濟的因素,而在于文明。在他看來,儒家文明與伊斯蘭文明具有“聯手”的可能性,是西方文明的最大威脅。不難看出,亨廷頓在堅持文明沖突論的同時,仍然堅持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立場和觀念,意圖構建西方文明的話語霸權。正如費爾克拉夫所言,“所有類型的話語都在同等程度上得到意識形態的介入。”[1]85雖然冷戰后意識形態的沖突在不斷淡化,文明的作用日益顯著,但是以文明的發展抵消意識形態的建設這種做法完全不可取。習近平的系列講話,曾多次強調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強調意識形態領域我們面臨的嚴峻形勢。因為如此,根據世界文明的邊界和內核重新構建意識形態,在多文明形態的對話、交流與合作中提升我們國家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就顯得尤為必要。而不可否認,一種意識形態的穩定與延續取決于該意識形態的理性權威,進而使民眾產生理論上的信服、文化上的自覺和心理上的認同。立足于我們自己的國情,為了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鞏固和“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就需要我們站在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略高度,從蘇東劇變中汲取教訓,鞏固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領導權和主導權。
一、多文明形態的沖突與對話
1.文明的沖突
文明是文化高度發展的實體狀態,在世界各國呈現不同的形態。亨廷頓認為,冷戰結束以后,世界格局的決定因素主要表現為世界八大文明,即中華文明、日本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東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美文明,以及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的互動。“最可能升級為更大規模的戰爭的地區沖突是那些來自不同文明的集團和國家之間的沖突。”[2]8世界各國的經濟和政治發展模式因文明形態的不同而彰顯不同的姿態。國際會議中的關鍵爭論問題包含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和沖突。世界正處于不同差異文明相交融與糾葛的狀態,文明的沖突是世界和平與發展最大的威脅。亨廷頓將世界文明一分為二——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站在西方文明的立場看待問題。這種劃分方式雖然便于分析和理解世界文明,但卻代表著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世界上政治關系的軸心將是如何處理西方文明與其他文明的關系,“西方試圖對其他社會施加影響,然而,其能力卻在不斷下降”[3]36。如何處理不同文明之間關系的話題為各國政府在國家戰略和具體政策上提供了新的思考,尤其是處理本國的主要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間的關系。
2.文明的對話
解決文明沖突的途徑不是戰爭與沖突,而是文明的對話與交流。“所謂對話,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不是在宣傳自己的教義,不是影響并使對方改變原來的信仰。”[4]9在杜維明看來,基督教與社會成員對話目的就是傳教,讓具有其他信仰的人改信基督教,這種對話方式是不可取的。可以看出,文明間的對話要首先尊重其他文明的信仰。不同文明間的對話主要是通過了解和自我反思,在不改變自己文明原則的前提下吸收其他文明的合理成分,補充自身文明的內核和外在形態,使得自身文明得以充分發展。通過不同文明的相互借鑒和吸收,各種文明相互發展,共同演繹著世界的大舞臺,促進世界文化的大繁榮和大發展。
二、多文明形態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影響
1.文明與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內在聯系
文明是為了服務人而存在的,其內在核心要素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意識形態是“反映了一定階級或集團的利益和價值取向,并為其服務,成為其政治綱領、行為準則、價值取向的理論依據。”[5]17主流意識形態是構成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的思想基礎,其建構著國家文化的觀念底蘊。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獲取主要是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通過一系列有益人民的政策和措施,使人民獲得幸福、社會不斷發展,使人民對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堅定的信心和支持,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最終得到民眾內心的認同和社會主流媒體的認可。可以看出,文明和主流意識形態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發展與獲取要依靠吸收先進文明理念的要素,推動主流意識形態的科學化和全球化,掌握國際話語權。不同文明間的對話、交流與合作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的重要方向和利用途徑。
2.文明的沖突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挑戰
西方普世價值的背后是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交流和對話過程中容易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滲透和侵蝕。“亨廷頓則打著文明沖突的旗號,主張把東歐和拉美文明融入西方文明,促進俄國和日本與美國的合作 ,從而構成了西方文明的完整體系, 其目的在于共同遏止儒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擴張。”[6]79上世紀80年代,迎頭趕上改革開放的一些人,受到西方“資本”文明沖擊,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明顯,游行、罷工、罷課等行為造成了社會的動蕩不安。當今時代,西方價值理念滲透我國意識形態的主要途徑有大數據、自媒體、互聯網等方式,越來越具有隱蔽性。特別是某些西方發達國家,它們更善于利用這些先進的傳播方式,侵蝕我們的價值體系,向我國青少年灌輸不良的思想觀念,使他們對社會主義心生反感和厭惡情緒,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產生嚴重沖擊。如果社會主義中國的儒家文明和資本主義的西方文明之間產生沖突或戰爭,那么伊斯蘭文明或印度文明將會是間接的受益者,這實際上也將不利于我國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不同文明背后的國家或民族主體代表著不同的利益傾向,其沖突行為的結果會影響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獲取。
3.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構建對西方文明的積極回應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以“三個倡導”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價值觀。該價值觀的提出,繼承了我們傳統文化的積極成分,并彰顯了與西方相容的法治、自由、公正等現代價值要素。黨的十八大還提出“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更新治理理念。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大力弘揚法治理念,要求建設法治中國、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2015年3月,習近平提出“把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識形態構建思路。這些都表明我國意識形態話語權構建正在積極地回應西方文明,積極地吸收與借鑒西方文明價值的合理成分,并以此為基礎,推進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的科學化與國際化。
三、多文明形態視域下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構建路徑
1.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鞏固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理論根基
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理論淵源于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的意識形態理論。在多文明形態視域下構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關鍵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指導地位。“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關于意識形態的論述眾多,研究意識形態問題的主要方法論是三個分析框架:認識論、結構論和利益論。”[7]24不難看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主要體現在認識論、結構論和利益論三個層面。從認識論角度而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獲得要以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丑陋性和虛假性為手段。從結構論角度而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鞏固要通過論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來實現。從利益論角度而言,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本質是物質上占據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思想領導權和主導權,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本質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思想話語權。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梳理和汲取,有利于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堅守和建設在多形態文明視域下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
2.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構建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民族特色
儒家文明是我國傳統社會中的文化精粹、文化基因和文化血脈,是我國古代人民倫理道德、精神信仰和價值追求的靈魂寄托。在當代中國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明,有利于傳承我國悠久歷史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可以做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的話語基點,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構建增添民族特色。2014年10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指出要“把長期以來我們民族形成的積極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繼承和弘揚起來,使之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8]。從習近平對意識形態構建的話語中,可以看出,習近平將傳統文化融入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作為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提升的重要途徑。有學者認為傳統主流文化與國家意識形態的深入融合“既顯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威力和話語優勢, 又能贏得現代民眾最為廣泛的認同”[9]29。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和實踐的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不斷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意識形態理論與實踐。
3.批判和吸收世界文明的合理因素,推進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國際化
西方文明形態是近現代以來處于世界主導地位的文明形態。我們務必要擺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姿態,批判地借鑒、吸收其文明成果,比如先進的制度理念、法治精神等。我們也應堅持開放性的視野洞察當今國際發展趨勢,積極融入世界文明發展潮流中。通過對世界文明理念的吸收,努力使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走向國際化。當然,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對西方文明的積極因素、消極因素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和批判,然后加以選擇性地吸收,否則“中國就會在一場喧囂的暴發之后最終淪為西方文明的附庸地”[10]69。“三個自信”表明,我國正處于制度、理論和道路三個層面較為先進的時代,然而我們的社會制度理念、法治精神等各方面都還有待提高。同時,我們還要辯證地看待世界各種文明成果,要注意批判和吸收世界除西方文明以外的其他文明,在“文明交流互鑒”[11]中不斷完善和發展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
四、結語
世界不同文明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構建的利弊不能一概而論,我國對待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將其合理部分吸收并融入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成長中。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是在當代中國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中國實踐中的意識形態話語權。我國要在吸收其他文明的同時,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推動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民族化,通過打造自身意識形態的民族特色提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未來的世界將是不同文明共同演繹和繁榮發展的舞臺,我國要在世界文明的大舞臺上展示具有以儒家文明為“底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姿態,才能在大眾化領域、民族化領域和國際化領域獲取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同時我們應該看到通過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提升而演繹的中國道路,“彰顯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多樣性”[12]5,為世界文明的成果做出了一定的歷史貢獻。
參考文獻:
[1][英]諾曼·費爾克拉夫著.話語與社會變遷[M].殷曉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2][美]塞繆爾·亨廷頓著.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3][美]塞繆爾·亨廷頓著.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塑[J].郭學堂,成帥華譯.國外社會科學,1998(6).
[4][美]杜維明.文明對話的發展及其世界意義[J].回族研究,2003(3).
[5]王淑芳.國家軟實力競爭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構建[J].山東社會科學,2012(2).
[6]王巖,茅曉嵩.“意識形態終結論”批判與我國意識形態安全[J].政治學研究,2009(5).
[7]唐愛軍.意識形態分析框架下的中國夢[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4(3).
[8]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 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N].人民日報,2014-10-14.
[9]袁三標.從話語權視角看國家意識形態的現代性轉化[J].理論導刊,2006(12).
[10]韓水法.如何理解西方文明的核心因素?[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8(1).
[11]全面深刻闡述對文明交流互鑒的看法和主張,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N].人民日報,2014-03-28.
[12]陳學明.論中國道路對人類文明的歷史性貢獻[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