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杰欽+黎力+凌同滿
摘 要: 毛澤東政黨觀即毛澤東關于政黨的一系列觀點和看法,它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產物。毛澤東政黨觀形成的理論依據主要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毛澤東政黨觀形成的思想來源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毛澤東政黨觀形成的實踐基礎是中國政黨政治的不斷發展。
關鍵詞: 毛澤東;政黨觀;思想資源;文化遺產;實踐基礎
中圖分類號:A8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3.05
毛澤東政黨觀即毛澤東關于政黨的一系列觀點和思想,它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產物,內容豐富,條理清晰,包含政黨與軍隊的關系、政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政黨與國家的關系、政黨與政府的關系、政黨與政黨的關系、政黨與司法機關的關系、政黨與階級的關系、政黨與群眾的關系、政黨與領袖的關系等多方面的內容。
“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是以階級關系的歷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學的以及其他的后果為基礎的。”[1]544一種正確反映那個時代精神的科學觀點或者思想,都是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不斷吸收前人的觀點、思想等優秀文化遺產,并在實踐過程中產生的。毛澤東的政黨觀就是基于先前中國政黨政治的不斷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學說為理論指導,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不斷吸收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并根據中國社會特有的國情,創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觀。
一、毛澤東政黨觀形成的理論依據主要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奠基人,他們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無產階級政黨學說及其偉大實踐。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這一點時就曾說過:馬克思給自己一生規定終生要做兩件大事,即“把組織這個政黨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另外,把“社會問題的科學研究,即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2]407-408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偉大繼承者和發展者的列寧在俄國政黨建設的過程中,不僅堅持和捍衛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黨思想,而且還針對當時俄國的實際情況,創建了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學說,他在黨的思想理論基礎、策略基礎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貢獻。劉少奇評價說:“列寧除了在各方面恢復與發展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說而外,還特別創立了一個完備的關于建設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學說。”[3]182
毛澤東的政黨觀就是受到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經典作家政黨思想的影響而形成的。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并使馬克思主義深刻地影響著陳獨秀、李大釗和毛澤東等先進知識分子,使其在思想上逐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政黨思想。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一個基本觀點是:無產階級要進行反對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必須建立自己的獨立政黨。李大釗、陳獨秀等就中國建立一個什么樣政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李大釗以俄國為例子說明了建立共產黨的重要意義。他說:“俄羅斯共產黨員,黨員六十萬人,以六十萬人之活躍,而建設一個赤色的國家。”[4]42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政治改造與政黨改造》,從政治改造的角度提出了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認為:“既有政治便不能無政黨,政黨是政治的母親,政治是政黨的產兒;我們與其大聲疾呼:‘改造政治,不如大聲疾呼‘改造政黨!只有以共產黨代替政黨,才有改造政治的希望。”[5]135-136 毛澤東和蔡和森也精辟論述了要參照俄國的政黨模式來建立中國共產黨。蔡和森認為“黨”就是革命運動的“中樞”。[6]24毛澤東對此表示深切贊同,認為要實現改造中國的目的,就應該“從事于根本改造之計劃和組織,確立一個改造的基礎,如蔡和森所主張的共產黨”[7]92。毛澤東在《全世界革命力量團結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一文中指出:“自從馬克思主義產生以來的一百多年的時間內,只是在有了俄國布爾什維克領導的十月革命……的時候,才在世界范圍內建立和發展了新式的革命黨……中國共產黨就是依照蘇聯共產黨的榜樣建立起來和發展起來的一個黨。”并進一步指出:“既要革命,就要一個革命黨。沒有一個革命黨,沒有一個……的革命黨就不可能領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戰勝帝國主義及其走狗。”[8]1357毛澤東的這些重要論述就是以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為理論依據的。同時,毛澤東和蔡和森等人組織的“新民學會”為湖南的黨組織建設在思想上和組織上做了必要準備,“起過聯共黨小組的作用”[7]368。后來,毛澤東創辦的“文化書社”“俄羅斯研究會”和“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也是受到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影響而創立的。
中國共產黨在創建過程中也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中關于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思想,如民主集中制原則、堅持黨的正確領導、建立革命綱領等,并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毛澤東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學說。正如鄧小平所說:“在黨的建設方面,馬克思、恩格斯講得不多,列寧有一個完整的建黨學說,把列寧的建黨學說發展得最完備的是毛澤東同志。”[9]44毛澤東不僅成功解決了在一個階級復雜的國家里如何建設一個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政黨的問題,而且對中國共產黨從一個革命黨轉變成為執政黨的過程中如何加強黨的自身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等問題,也做了探索和回答。例如,他的關于無產階級政黨通過革命武裝的形式奪取革命政權和堅持黨的領導等理論都是來源于馬克思、恩格斯的政黨學說理論;中國共產黨在執政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加強自身建設,正確處理政黨與政府的關系、政黨與群眾的關系等思想主要是來源于列寧的政黨理論。可見,毛澤東政黨觀形成的理論依據主要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
二、毛澤東政黨觀形成的思想來源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為毛澤東的政黨觀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理論資源,是其一個重要的活水源頭。毛澤東辯證地批判和吸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政黨理論、觀點和思想。其實很多新的理論學說都是“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10]404,并且“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11]60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周恩來在《學習毛澤東》一文中就指出:“毛澤東是在中國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偉大人物。”[12]331歷史的條件決定了毛澤東的人生會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毛澤東長期研讀中華民族和中國古代的文獻,其國學功底是極其深厚的。因而,在毛澤東的政黨觀形成過程中,深受這些已有的傳統文化思想的濡染,并對他日后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毛澤東的讀書生涯中,可以看出毛澤東的政黨觀深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影響。讀書是毛澤東的愛好之一,這個愛好伴隨他一生,即使生病休養仍然堅持讀書,為他治病的一位醫生說:“我每次給毛主席治療,他老人家靠在沙發或躺在床上,總是手不釋卷”。有一次,毛澤東發高燒達39度多,醫生禁止他讀書,他說:“我一輩子愛讀書,現在你們叫我整天只是吃飯、睡覺,這多么難受啊!”[13]3毛澤東讀書的范圍也很廣泛,“一個人的知識面要寬一些”,這是他常說的一句話。他不但主張持之以恒地做學問,要像修建百丈之臺那樣“積久而成學”,而且要“庇千山之材而為一臺,匯百家之說而成一學”,如此才能“取精用宏,根茂實盛”。[14]82他后來向友人敘述當年的求學生活時就曾說:“每讀一本,覺得都有新的內容、新的體會,于是下決心要盡量多讀一些。”[15]70“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曾向全黨提議搞一個讀書比賽,看誰讀的書多,掌握的知識多,并說只要是書,不管是中國的、外國的,古典的、現代的,正面的、反面的,都可以涉獵。”[16]5毛澤東不僅精讀馬、恩、列的原著、外國哲學著作、政治經濟學等書,而且酷愛中國經史古籍。“計有《荀子》《韓非子》《論衡》……唐宋元明清《五朝詩別裁》《詞律》……以及《六祖壇經》《法華經》等佛學的書。”[17]20對經史古籍的酷愛,使得毛澤東深受傳統文化的濡染,但是,他這種酷愛絕不是一種單純的個人興趣,而是站在歷史的角度來反觀歷史,以批判的態度繼承傳統文化,為當時的中國革命斗爭服務。因此,在他的政黨觀中蘊含相當豐富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是極其自然和必然的了。
面對中國傳統文化,毛澤東不是簡單地全盤接受,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吸收優秀的傳統文化。毛澤東的群眾路線就是對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揚棄、改造和創新,從而構建出一條科學的、民主的群眾路線。在古代由于受到歷史和階級的局限,以畏民為出發點,以防覆舟為歸宿點,成為統治階級的一種調和理論,目的就是維護統治者的利益。而毛澤東把畏民觀變成愛民觀,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他還把古人的群體觀上升為集體主義,引申為共產黨員要以革命利益為第一生命、黨員個人利益服從革命利益的思想,并且對這一思想躬行踐履,使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無產階級政黨理論中再現輝煌。
此外,早期傳統社團的傳統文化思想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毛澤東早期創立的新民學會就是明顯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的社團,它從學術入手,以道德修養為手段和內容,以政治為目的,在經歷了“五四運動”的影響后,社團里的一些成員逐步接受馬克思主義,新民學會也開始向政黨化的方向發展。李維漢就有這樣的評價:“新民學會雖然還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團體,但是它存在的三年里,在中國革命動蕩轉變的年代里,逐漸由民主主義接近馬克思主義,在思想上和組織上為建立中國共產黨做出了它應有的貢獻。”[18]30毛澤東也曾經說:“許多新民學會會員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史上的有名人物。”[19]124可以說,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深深地影響了毛澤東的政黨觀,構成了毛澤東政黨觀的思想精髓。
三、毛澤東政黨觀形成的實踐基礎是中國政黨政治的不斷發展
中國早期政黨理論發展比較完備的是資產階級的政黨理論,因為資產階級及其政黨理論先于無產階級政黨產生,給無產階級政黨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生長空間。雖然二者屬于兩個不同階級的政黨,但是毛澤東對資產階級的政黨理論與實踐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態度,并結合中國的特殊國情,批判性地吸取其優秀成果,用以豐富自己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觀。
“認清中國社會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依據。”[20]633自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那時起,中國人民就為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從以林則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改革派到以洪秀全為代表的農民階級革命派,再到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中國各階級在探索國家出路的斗爭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雖然當時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的政黨,沒有政黨理論的指導,但是他們的政治思想卻影響著毛澤東的政黨觀,特別是此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資產階級政治家的政黨思想對毛澤東的政黨觀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毛澤東曾指出:“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20]563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以英美的資產階級政黨建設為藍本意圖,把中國建設成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但中國當時的殘酷現實條件最終沒能讓他的理想得以實現,在經歷了屢次挫折后,孫中山深刻檢討了辛亥革命以來的失敗,“失去滿洲之專制,轉生出無數強盜之專制,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21]116。他不得不承認此時的政黨,對于時局確實無具體辦法,說明了資產階級政黨無法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毛澤東正是在總結其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分析當時國內沒有民主制度、民族沒有獨立的實際國情,認為中國無法像資產階級政黨那樣通過競選來掌握政權,只能通過武裝革命來奪取政權,最終確立了“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方針。孫中山提出的“以黨治國”的思想也對毛澤東“黨是領導一切”的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同時,他還認識到中國革命要取得最終的勝利,就必須由一個能代表人民群眾利益的政黨來領導,他的“既要革命,就要一個革命黨”的重要論斷,也是總結鴉片戰爭以來近代中國革命運動和政黨政治發展經驗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
總之,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是毛澤東政黨觀形成的理論依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是毛澤東政黨觀形成的思想來源,中國政黨政治的不斷發展是毛澤東政黨觀形成的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李大釗文集(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陳獨秀文章選編(中卷)[M].北京:三聯書店,1984.
[6]蔡和森文集(上冊)[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
[7]新民學會資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周恩來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3]張貽玖.毛澤東的書房[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14]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
[15]董志英.毛澤東軼事[M].昆明:昆明出版社,1989.
[16]穰明德.毛澤東同志要求我們多讀書[N].人民日報,1983-12-14.
[17]龔育之.毛澤東的讀書生活[M].北京:三聯書店,1986.
[18]李維漢.回憶與研究(上冊)[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
[19]埃德加·斯諾.西行漫游[M].北京:三聯書店,1979.
[20]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1]孫中山選集(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