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平
摘 要: 鄧小平南方談話是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它把改革開放推向了新的階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彰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總方向和總目標、總任務和總布局的綱領性文件,它把改革開放推向了縱深發展階段。鄧小平南方談話與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都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對兩者進行對比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 全面深化改革;南方談話;對比研究;鄧小平;三個自信;兩個一百年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4.08
鄧小平南方談話,深刻總結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基本經驗,明確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著力化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的新問題、新矛盾、新挑戰,不斷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作為改革開放史上兩個重要經典文獻,挖掘其差異性、總結其共同點,對深化改革開放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
一、背景環境對比
(一)鄧小平南方談話背景
1992年1月至2月,鄧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重要講話。其國內外背景如下:
從國內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推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以來,我國在經濟領域的探索已取得豐碩成果,經濟發展帶來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與此同時,一些人仍然沒有擺脫“階級斗爭”的思維方式,在認識上還存在偏差,思想上還存在顧慮,對姓“資”姓“社”的問題存在模糊認識,特別是中共十四大即將召開,究竟以什么理論作為十四大的指導思想,不少人心中存在困惑和茫然。思想的僵化也影響了經濟增長,1989年全年國民生產總值15 677億元,比上年增長3.9%,[1]處于改革開放以來最低點,1990年和1991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也不樂觀。面對這種狀況,鄧小平不無憂慮地認為經濟不景氣背后實際上是政治問題。于是便促成了南方談話,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從國際上看,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全球風云變幻。一方面,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使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遭遇重大挫折;另一方面,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多方面制裁,趁機掀起反共浪潮,導致我國處于比較孤立的國際政治環境中。在這樣嚴峻、復雜的形勢下,鄧小平同志冷靜、客觀地分析了國際形勢,主動擔當,以一個卓越政治家的睿智和高度的責任感,敏銳意識到要盡快消除人們的思想迷霧。
(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背景
2013年11月,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通過了《決定》。其國內外背景如下:
從國內看,隨著改革開放進入第36個年頭,改革使我國發生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但與此同時,改革正處于深水區和攻堅階段,其深刻性、復雜性、艱巨性前所未有,社會各界對改革充滿新期待。事實證明,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必須在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創新上下功夫,全方位深化改革,才能增強“三個自信”,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從國際上看,新一輪改革開放處在一個全新的國際環境中。一方面,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戰略從未停止,甚至越演越烈,他們憑借其在經濟、科技等領域的優勢,利用經濟全球化大力推行文化輸出和思想滲透,兜售其價值觀念和發展模式,企圖影響中國改革,延緩中國發展。但另一方面,今天的世界,和平、發展、合作日益成為各國共同追求的目標和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雖然地區熱點問題仍不斷反復,但大國關系和國際格局總體穩定,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浪潮正在將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互相依存的共同體,這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最有利的外部環境。
二、主要內容對比
鄧小平南方談話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形成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內容作了系統概括:重申了堅持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突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闡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論、“三個有利于”標準①和兩個“不等于”②;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抓住有利時機,依靠科技和教育,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錯誤傾向,強調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明確提出要搞好領導班子隊伍建設,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反對形式主義;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要提倡這個,不要提倡本本。這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內涵。
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主要內容而言:一是概括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總目標。二是提出了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改革方法論,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形成各項改革相互促進與良性互動、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良好局面。三是緊緊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建6個領域的改革主線,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來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圍繞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來深化社會體制改革,圍繞建設美麗中國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來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四是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些內容非常重要、非常豐富,明確了改革的重點和主軸,使改革優先順序和關鍵環節一目了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
三、理論貢獻對比
鄧小平南方談話包含了極為豐富的求實創新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反映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時代要求,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一是關于發展生產力。鄧小平南方談話明確提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2]370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這一發展規律的重要補充,也是對以往社會主義實踐中只重視革命而忽視發展觀念的糾正。二是關于社會主義本質。鄧小平從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意義上闡述社會主義本質,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建立在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實踐基礎之上,科學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三是關于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方式。鄧小平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2]373正是在此論述中,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作了明確概括,打破了以往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此觀點的教條式理解,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理論,為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也有理論上的重大創新和突破。一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方面,提出“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3]。這一重要論斷第一次高度概括而又精練、精確地回答了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二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3]。這一重要論斷準確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的問題,是一個重大理論突破和精彩亮點,豐富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反映了改革發展的趨勢和要求,適應了國際國內的形勢和條件,回應了人民群眾的期盼和關切,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總方向。三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和核心方面,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3]。這一重要論斷高度概括了全面深化改革重點何在、怎么改的問題。四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機制上,指出了過去的改革是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輔助性、補充性作用,或者基礎性作用,而今后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是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不僅有力地回答了中國改革是走向市場化還是強化政府對經濟管控這一爭論已久的問題,也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更對市場地位和作用進行了重新定位,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涵和外延是質的提升,是對市場與政府關系認識的又一次重大理論突破,也是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認識問題的又一次深化和飛躍。五是在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上,提出“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3]。這一重要論斷回答了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應糾正什么偏向、考核哪些指標、重視哪些指標、加大哪些指標的權重等問題。
四、實踐意義對比
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發表在實踐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它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推向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為社會主義的發展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空間。一是鄧小平南方談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把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作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行動綱領。同時,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進一步豐富了鄧小平的發展理念,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開辟了新領域。二是鄧小平南方談話向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探索本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經驗借鑒。鄧小平南方談話的基本精神、原則、思路和策略對當今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探索各具本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重要的啟發和教益,為社會主義國家在革新精神和措施上提供了參考。三是鄧小平南方談話推動改革開放取得了新的突破。鄧小平南方談話后,除了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上也有新進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國家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逐步做到了有法可依。同時,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的開放戰略也逐步形成。
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意義,對于增強改革的自覺性、主動性,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全面深化改革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色,是中國共產黨最鮮明的時代旗幟,是中國人民最為自信和自豪的偉大創舉。二是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實現此目標,必然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調整,同時也要涉及發展方式轉變、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創新、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等方面。三是全面深化改革是應對國際國內形勢發展變化的唯一途徑。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是在不斷解決問題中逐步深化的。因此,要破解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別無他路。四是全面深化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與加強頂層設計相結合,因此,它是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的改革。習近平明確提出,改革要有方法論,那就是既要摸著石頭過河,又要加強頂層設計,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基礎上加強頂層設計,在頂層設計的前提下去進行階段性的改革實驗,把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有機結合起來。
當然,鄧小平南方談話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除了以上主要不同點外,也有其共性。首先,它們都科學總結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精辟闡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明確回答了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認識,體現了共產黨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勇氣和理論智慧。其次,雖然全面深化改革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但依然是鄧小平思想的延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屆黨中央都強調改革,這無可厚非,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鄧小平改革思想上升到了新高度。因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主題,是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體現,必將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最后,當前中國改革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堅持改革開放的方向和道路沒有變,人民對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共享成果的期盼沒有變。正是在這種變與不變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會越走越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景將越來越美。
注釋:
①“三個有利于”標準,即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②兩個“不等于”,即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
參考文獻:
[1]1989年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http://topic.rbc.cn/08zt/hczg/GGKF30NSHJTJ/200809/t20080923_868979.htm,2008-09-23.
[2]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
11-12/5494385.shtml,20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