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美海
摘 要: 崇德是孔孟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想內涵是忠誠信實、唯義是從,實現路徑是“先事后得”,這對現代干部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結合干部身份的特殊性,現代干部道德教育應以忠、信、義為基本內容,突出道德教育的實踐性,避免空洞的說教,使干部在提升個人品德的同時,努力推動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并在社會管理中體現“德治”思想。
關鍵詞: 崇德思想;干部道德教育;路徑;先事后德;終極目標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5.11
崇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尤其是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其思想特質是道德中心主義的,泛道德主義、道德本位或道德至上的思想,儒家文化塑造了中國文化的德性主義特質”[1]5。基于這樣的文化背景,歷代統治者在人才選拔時都將“德”作為一條重要的取舍標準,在提高個人道德修養的路徑方面,更是留下了許多寶貴經驗,這對現代干部道德教育具有較高的指導意義。
一、孔孟崇德思想的基本內涵
盡管關于“德”字的古義眾說紛紜,但在孔孟時代,“德”在多數情況下都表示“道德”。據楊伯峻先生統計,《論語》共38次提到“德”字,其中6次表示行為、作風和品質,4次表示恩德或恩惠,27次表示道德,1次表示品質;[2]301《孟子》共37次提到“德”字,其中34次表示道德、好的品德,2次表示有道德的人,1次表示行為、品質。[3]435可見“德”在孔孟語錄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
在孔孟看來,道德對于個人修養和國家治理都是至關重要的。對于個人而言,道德是個人修養高低的評判標準。“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孟子·萬章上》)對于治國而言,德治才是最合理、最有效的路徑。“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用道德誘導、用禮教整頓,人民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真心歸服,這一治國之道也得到孟子的認同:“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上》)表面上都是仁政,但有的以仁義的名義進行征伐,有的則依靠道德施行仁義,其性質是不同的,雖然都是使人臣服,但前者是被迫的,后者是心悅誠服。
道德如此重要,那么該如何提高道德修養呢?這就是孔孟的崇德思想。在《論語》中,孔子有兩次針對學生的提問對崇德的內涵及其路徑作了扼要解釋: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論語·顏淵》)
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論語·顏淵》)
以上兩段對話中,孔子回答了兩個問題,即什么是崇德和怎樣崇德。在孔子看來,以忠誠信實為主,唯義是從,這就是崇德;通過努力而在道德修養上有所獲,就是崇德的主要路徑。
孟子雖未言“崇德”,但他也有類似的表述,即“貴德”和“尊德”。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孟子·公孫丑上》)
“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孟子·盡心上》)
孟子言仁政,必須貴德尊士,讓賢能各得其所,其中就隱含了“讓賢”這一層意思。這與孔子贊“讓賢”者為“至德”是一致的。
二、忠、信、義:干部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
“忠”和“信”是孔子道德思想的兩個主要內容。《論語》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忠、信占了半壁江山。即便是概括得再簡約一點,如曾子所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忠”仍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什么是“忠”呢?即對別人,尤其是對上級竭心盡力,這是人們立身行事、治國理政所需的重要品德。在行事上,只要做到忠信,便可行走天下暢通無阻;在治國理政方面,應“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論語·顏淵》)“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與“忠”相比,“信”和“義”更是孔子時常提及的道德概念。《論語》中共38次提及“信”,24次提及“義”。“信”就是誠實不欺,“義”就是公正的道理和正直的行為。“信”和“義”對治國大有裨益,因為“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孟子也常忠、信并舉,強調其作為基礎道德的重要性,要求“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孟子·梁惠王上》)“仁義忠信,樂善不倦”,在孟子看來就是“天爵”(自然爵位)。至于“義”,《孟子》一書中出現達108次之多,其中98次指合于某種道或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孔孟崇德思想的基本內容對現代干部教育仍有重要意義。現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內容遠比古代要豐富。根據2001年制定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干部首先是公民,其道德教育自然要包括這些內容。但“干部”這一身份,要求其道德教育必須兼顧“官德”與“私德”。在“官德”方面,忠、信、義仍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忠,即忠于祖國、忠于人民;信,即誠實可靠,不欺上瞞下;義,即正直不阿,公正合理。做到這幾個方面,加上作為公民所應具備的“私德”(個人品德),干部道德教育才算完備。
三、“先事后得”:干部道德教育的基本路徑
道德教育具有實踐性。樊遲曾問孔子,如何“崇德,修慝,辨惑”,孔子的答案是:“先事后得,非崇德與?”(《論語·顏淵》)何謂“先事后德”呢?孔安國注云:“先勞于事,然后得報。”[4]509楊伯峻譯為:“首先付出勞動,然后收獲,不是提高了品德嗎?”[2]130這里顯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而是針對道德修養而言的,也即通過日常道德實踐,使自己不斷增強道德認識,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從而提高道德修養。可見,“先事后得”強調的正是道德修養的實踐性。
現代干部道德教育更應該重視實踐性。《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設的過程,是教育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也就是說,道德宣講(提高認知)必須與道德實踐(規范行為)相結合,才是道德教育的最佳路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道德實踐更重要。因為如果沒有實踐平臺,任何道德教育都是空洞的說教。干部道德教育更需強調道德實踐。一方面,干部所受的道德教育并不少,但真正體現干部道德修養水平的并非口頭上的仁義道德,而是干部的日常行為。事實上,對干部道德的監督和考核,也是就其行為而言的。另一方面,干部行為具有極強的示范性,不道德的行為負面導向作用巨大。因此,干部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課堂宣講上,而是讓其充分參與,“先事后得”,才能產生實效。
四、獨善與兼濟:干部道德教育的主要作用
道德教育的作用,小者可以提高個人品德,大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提高個人品德,有“獨善”之意;推動社會良好道德風氣的形成,乃“兼濟”之意。孟子認為能“尊德樂義”,便可自得其樂。所謂“尊德樂義”,須做到“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獨善”與“兼濟”,強調“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這顯然是道德修養的路徑。但不得志時可以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可以惠澤百姓,這顯然又是道德教育的主要作用。
干部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干部道德在內容上由“官德”和“私德”兩大部分構成,“私德”可具體化為家庭美德,如孝敬父母、關愛家人等;“官德”可具體化為職業道德(為官之德),如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剛直公正等。顯然,“私德”涉及的是個體本身與特定范圍內的特殊成員(如家人、朋友等)之間的倫理關系問題;而“官德”調節的是干部個體與廣大民眾之間的倫理關系問題。“官德”與“私德”,雖分屬于不同領域,但個人不能厚此薄彼,或顧此失彼。一個有“官德”而無“私德”的干部肯定不是有德之人,反之亦然。再者,干部的特殊身份也不容許私人空間“失德”,否則民眾便會質疑、失望甚至效仿。因此,干部道德教育,既要使干部能夠“獨善其身”,又要使干部“澤加于民”“兼濟天下”。
五、德治與仁政:干部道德教育的終極目標
孔孟道德的最高標準是仁,而以德治國正是仁的重要表現。季康子曾就治國問題請教孔子:“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答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在孔子看來,尚武之人,如羿善射,用舟師沖鋒陷陣,可謂武力過人,但都不得善終;禹、稷親自下地種田,終于得到天下,是尚德的結果。孟子認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上》)以力服人,是“霸道”;以德服人,是“王道”。霸道是被迫服從,定會有反抗發生;王道是心悅誠服,是長治久安。所以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強調德治,并非要削弱法治。關于“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系問題,目前已有很多論述,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兩者的效用不可替代,道德領域類的事情法律不便干涉,法律的效用也非道德可及。對于干部而言,依法施政重要,因為他能讓百姓“口服”,但如能施以德治,讓百姓“心服”,也同樣重要。德治是基礎,也是目標。因此,干部道德教育的基礎在于提高干部個人品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而終極目標是在社會管理的過程中“澤加于民”,實現德治。
參考文獻:
[1]肖群忠.中國道德智慧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4]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