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六華 邱志堅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949(2015)05-0066-03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和風中學坐落在珠三角最高峰黃楊山下,創建于公元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至今已有252年的歷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學校校名曾幾度更易,但校址一直未變,2004年學校舉行“百年校慶”,復名為和風中學。多年來,學校為社會培養出許許多多的優秀人才,其中不乏商界翹楚,政壇精英,學者名流。校友遍布世界各地。
一、歷史進程中的和風中學
和風書院創立之時。時任兩廣巡撫的黃槐森為書院創立寫了序言,其中有這樣的句子:“夫和風,通邑之祖山也。其名以此,蓋亦取靈秀鐘毓之意,俾肆業其間者,皆藹然如坐春風,和煦中焉。”字里行間映透出先賢們在創辦學校時的那份美好理想,也為和風烙下了“和”文化的深深印記。
1904年“和風書院”易名為“和風學堂”后,趙瀛波擔任校長(斗門南門鄉人)。他治學嚴謹,和風學堂校風井然。在1911年的廣東省初中升高中考試時,和風學堂的學生一舉奪得一、二、四、五、七名的優秀成績。這使和風學堂名聲大振,飲譽全省。可以這樣說,這是“和”文化的一次展示。
新中國成立后,美國歸僑趙順之先生,非常熱心斗門、特別是“和風中學”的教育事業。他與陳景山(斗門南山人)頻頻與旅居美國三藩市的斗門鄉親聯系,先捐贈了一筆資金給學校購置教具和圖書一批,后又籌款建造教師辦公樓以作美國僑胞支持家鄉教育紀念。趙順之先生的同鄉及后人趙觀晃、趙思活、趙思中又發動僑胞捐款。于1987年再修建成一座三層的“僑澤仕林”紀念樓,現一直作為和風中學的行政辦公樓。趙順之老先生關心熱愛家鄉教育事業的事跡。一直銘刻在和風中學的師生心中。學校和社會的和諧關系,處理好了,同樣也是“和”文化的一種體現。
1957年,斗門區乃至珠海市第一個北大生黃沃倫從和風走出:1958年,斗門區乃至珠海市第一個清華生黃維剛從和風走出……
可以說,“和”文化已經在和風這個春風化雨的地方結出了累累碩果。
二、目前發展中的和風中學
現在的和風中學,是一所區屬高中。校園環境優美,綠樹如茵,環境宜人,是讀書生活的好地方。經過近年的建設,校園硬件較為完善。2006年,學校被評為廣東省綠色學校,2007年被評為珠海市一級學校,2008年11月,成功晉升為廣東省一級學校。2013年8月,被廣東省教育廳授予“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優秀學校”。根據市、區政府對學校未來發展的規劃,和風中學將保持56個教學班的辦學規模,并力爭建設成為國家示范性普通高中。
學校領導深刻認識到學校發展優勢和不足,審時度勢,狠抓機遇,全力推行教育教學改革。
近年來,在示范性高中連年擴招、生源素質逐年下降的情況下,和風高考成績連創新高,上本科線人數從2002年的60多人發展到每年近300人,上線率85%以上。美術、音樂、體育等科目成為學校優勢科目。為此,學校曾多次被珠海市教育局評為“珠海市高考教學質量一等獎”。
百年和風,欣逢盛世。在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和風中學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把學校發展成為一所真正有特色的珠海名校,讓和風重新煥發昔日的風采,這是所有和風人和所有關心和風中學發展的人的共同目標。
三、構建以“和”為主題的校園文化的幾點做法
(一)辦學理念方面
經過幾番討論,我們明確了以下內容:
辦學思路: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辦學指導思想:以教育改革和教研工作為動力,努力提高師資隊伍素質:以加強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為保障,不斷改善辦學環境;以教育教學工作為中心,抓好教學過程的管理:以“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為引領,培育學生素質養成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質量、有特色、示范性”。學生和諧發展張揚個性,體育、藝術(音樂、美術、傳媒)教育特色更加鮮明,并在高考中出亮點。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讓學生成材,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
辦學理念: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和諧發展。
校訓:禮、愛、勤、嚴、和。
校風:崇德勵志文明和諧。
(二)建筑文化方面
依據現有建筑及校園功能區的要求,建設特點鮮明又和諧一體的建筑文化,既體現學校的校訓等,又突出各項建筑的特點。
目前我校各種校園文化建設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但學校的書香氣息整體上依然不夠濃郁,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沒有形成和諧一體的建筑文化,使得各樓宇在視覺上比較生硬刻板。缺乏文化內涵和文化底蘊,這也使得校園文化在某一程度上失去了文化載體。主要體現在:第一,學校的建筑物沒有很好地融入學校文化建設的整體氛圍中;第二,學校的建筑物沒有很好地詮釋學校古樸的文化歷史;第三,學校的建筑物沒有充分體現現代化學校應該具有校園氣息。
針對以上我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所處的現狀,我們通過樓宇命名活動在全校范圍內推廣我校的“和”文化理念,將學校的“和”文化理念聚集于簡明的字畫上,努力將各樓宇打造成我校得天獨厚的文化“窗口”,彰顯出我校獨有的魅力。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圍繞“和”,在圖書館大堂擺放黃槐森銅像,并配上老先生當年寫的序言——《黃梁都創建和風書院序》(這是“和”文化的魂);把三棟教學樓命名為“和真樓”、“和善樓”、“和美樓”,形成“真善美”系列;把教師辦公樓命名為“和諧樓”:把11層教師宿舍樓命名為“和睦樓”;把三棟學生宿舍命名為“和禮樓”、“和德樓”、“和雅樓”,形成“禮德雅”系列;在高三教學樓銘刻“夢想從這里啟航”(這是校歌歌名,也可以反映“畢業班學生即將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實現夢想”的寓意);在明顯位置銘刻校訓,在校園其他公共區域規劃與“和”相關的文字、雕塑乃至“百和圖”、“百和墻”等等。
(三)綠化文化方面
由于我校校園面積限制以及校園基礎設施建設的要求,校園綠化受到極大的約束,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建設好校園綠化,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研究。在遵循實用、經濟、美觀和因地制宜原則的基礎上,我們試圖根據不同的功能區將綠色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做到點、線、面結合,形成豐富多彩的綠色環境。
門前區:學校大門至學校主體建筑之間的空間,對于突出校園的風格面貌、文化特色及對整個空間形象都有著重要意義,植物配植以簡潔、明快、大方、自然,突出文化氛圍。對此,我們將主階梯兩旁分別擺放“鳳崗鄉學”、“和風書院”兩塊石匾,讓人一進校門,就被厚重的歷史吸引,同時配有校徽和校訓,校徽設計為一個簡單而有力量的古字體“和”,校訓圍繞校史,以“禮、愛、勤、嚴、和”五字突出“和”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標,周圍以花草裝飾烘托,凸顯學校名稱及校園“和”文化。在校門口還種有幾棵鳳凰樹。
教學科研區:教學科研區是學校的主體建筑群區。此區的植物功能上應形成幽靜美麗的環境,不影響室內通風采光。在校園平視或在樓上俯視,都能取得最佳觀賞效果。這里是師生休息、學習的中心,綠地宜采用自然式布局。設置花架、亭廊、坐凳等,將園林用樹木與花草結合在一起。我校在高二年級教室走廊外的花池種上花草。對各班教室。我們既有統一動作的規劃,如圖書角等,又給學生留出展示自己的空間,如各班配備不同的綠色植物,以體現班級文化。
學生生活區:為創造安靜、衛生的環境,便于學生學習休息。同時,應根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及學校運動場普遍緊張的狀況,留部分活動區。可沿宿舍四周砌筑花池,種植一些低矮的花灌木,既不影響室內通風透光,又具有美化效果。
(四)其他方面
第一,人文文化更是需要進一步地完善優化。和風中學創建于公元1763年,悠久的歷史是我校的一大亮點,在校史文化宣傳方面應予以重視,在學校大門廣場一側墻壁上鐫刻校史,制作相關歷史圖片鑲表,并予以文字注釋,包括操場的古樹,可制作卡片介紹說明;張貼裝飾于適當場所的名人名言、學生作品、宣傳櫥窗及校園廣播等,制作展示豐富文化傳統和校園故事的碑銘、雕塑、墻刻等,宣傳表達學校歷史底蘊的校史人物、校友風采等。
第二,在教育的新形式下,我校需要深入學習現代教育的豐富內容,營造濃濃的校園書香氛圍,推出“建設書香校園”的活動計劃。開展各種形式的師生讀書活動,力爭通過“建設書香校園”的活動,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打造學生的人生底色:努力建設師生的精神家園,全面提升師生的整體素質,從而提高教育質量,達到“和”之境界。
第三,學生組織的各類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等等。舉辦“首屆文化藝術節”、“朗誦比賽”、“英語口語大賽”、“小發明大賽”、“校園歌唱比賽”、“校園舞蹈比賽”等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可邀請學生家長參加,打造和風中學特色文化活動。活動形式很多,我們可以圍繞建設以“和”為主題的校園文化這一中心工作,結合書香校園活動開展各種各樣的豐富多彩的活動。
四、教育實際意義。
第一,建設以“和”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是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的要求,在這過程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也可以讓學生得到全面健康發展。
第二,建設以“和”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需要。和諧校園是中國夢的具體體現,是實現校園發展的需求,全校的師生員工如果在教學生活期間,能夠相處融洽,則對教學質量也大有好處,取得的效果自然更好。
第三,建設以“和”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諧,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理想狀態,人與人之間要和諧相處,你我都有一份責任,作為教育前沿的和風校園更要傳承這種美德。
[責任編輯: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