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鋒++張曉燕
守衛司法公平正義的防線,人大不能缺位。人大常委會作為人大的常設機構,在切實貫徹執行監督法中,不斷嘗試、改進及創新監督方式,從對司法具體案件的監督入手,增強法律監督,為司法的公平正義保駕護航。這是人大對司法機關監督責任履行到位的使命,也是人民群眾對法治中國的期盼。
近期,《人民日報》刊登名為《人大監督,緊盯司法公正》的文章指出,守衛司法公平正義的防線,人大不能缺位。而作為人大機關如何積極正確行使對司法機關的監督權,筆者認為監督的著力點應從對司法具體案件的監督開始。
從近幾年暴露的云南杜培武案、湖北佘祥林案、河南趙作案、浙江張輝、張高平案、福建念斌案、內蒙呼格吉勒圖等冤假錯案,我們不難發現錯案層出不窮,它帶來的社會負面影響巨大,群眾反響非常強烈,對司法機關公正的質疑不斷涌現。也許多多少少還有沒被發現的錯案,也無法估算。同時,全國各級國家機關接到的信訪中,不服公安司法機關處理的信訪數量占有很大的比重,數量龐大。客觀地說,錯案肯定是少數的,在整個辦案總量中的占比也非常非常小,但當前司法不公、司法錯案,已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是毋庸置疑的,值得我們關注。如何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也是我們各級人大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
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基本價值追求,是社會公平正義對司法工作的根本要求。司法公正的基本內涵是要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體現公平、平等、正當、正義的精神。司法公正的對象包括各類案件的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司法公正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整體公正與個體公正。其中整體公正與個體公正的關系反映了司法公正的價值定位和取向。實現司法個案公正是實現司法整體公正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個案公正,就不可能實現司法公正,更不用說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客觀地說,上述暴露出來的錯案基本上都是各級司法機關通過自身糾錯的,其中并沒有出現人大及其常設機構發揮作用的影子,甚至在追責問責中也未聽說相關責任人被人大免職的個案。人大對司法的監督明顯偏“軟”。因此,人大要加強對司法機關的監督,不能僅停留在執法監督上,更應關注司法公正,更應加大對司法具體案件的監督力度。或者說,對司法具體案件的監督應成為人大對司法機關“硬”監督的 “抓手”。
一、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司法機關具體案件具有監督權
人大對司法機關的具體案件是否有監督權,歷來爭議很大,眾說紛紜。但從人大的憲法職能定位來說,其對司法機關活動的方方面面都有監督權,對具體案件監督僅是監督的一種方式、一種手段,是不用懷疑的。
(一)人大監督權有憲法依據
在我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司法權的來源,人大監督所依據的是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憲法,代表的是國家意志和人民意志,體現的是我國國體和政體的本質與內容,每一次監督權力的行使都是對人民主權原則的彰顯。我國憲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地方組織法第四十四條列舉了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的職權,其中之一便是“監督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工作,聯系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受理群眾對上述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申訴和意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三條規定:“檢察委員會實行民主集中制,在檢察長的主持下,討論決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問題。如果檢察長在重大問題上不同意多數人的決定,可以報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根據憲法等的規定,人大監督司法的權力及其實現途徑主要體現在七個方面,其中第四點是質詢權,即縣級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有權依照法定程序提出對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違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行為的質詢權。也就規定了人大對具體案件、具體事由行使的監督職權。
(二)具體案件監督是人大行使監督權的一種方式
上述《人民日報》的文章提出:“在當前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之下,提出質詢、執法檢查、行使罷免權、進行特定問題調查、受理人民群眾對司法機關所辦案件的申訴和對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的控告等等,這些都是人大發揮監督作用的有效方式。”在具體案件監督中,人大通過對司法機關執法辦案的程序和實體是否符合法律進行審查,提出審查意見,通過質詢等方式進行督促,發現問題讓司法機關自己去糾正,而不是代替審判機關的獨立審判權和檢察機關的獨立檢察權,去直接處理案件。而司法機關對人大提出的質詢意見、糾正意見必須認真對待,認真研究,對正確的意見通過一定的程序,予以采納;對錯誤的意見,書面回復。對錯案責任人行使罷免權。
3.人大對司法具體案件監督權不侵犯司法獨立
人大與司法機關的關系是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需要強調的是,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并非不受權力機關的監督,司法權的行使必須置于人大監督權之下。當司法機關不依法獨立行使職權,或出現受到行政機關、社會團體或個人干涉的情況(必然體現的是具體案件)后,人大就應及時監督、提出詢問和質詢、提出糾正意見。人大行使的是監督權,而不是執法權。一直以來強調司法獨立,但“為確保司法權力不因誘惑而偏離公正軌道”,依照我國法律制度規定,司法機關由人大產生,受人大監督,因此司法機關發生錯誤,人大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予以審查監督,發現漏洞,健全程序,健全法制,防止錯誤的再次發生。人大機關可以通過具體案件監督,以點帶面,以一斑窺全豹,從中發現司法機關執法中存在的個別問題,普遍性問題,發現冤假錯案、發現立法的不足,提出糾正、改進的意見、立法的建議等。所以說,作為權力機關行使個案監督權,正是為了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
二、具體案件范圍的界定
根據我國的社會實際,需要人大進行個案監督的案件一般應是在一定的地區,甚至全省全國,社會關注度高的比較重大典型的案件。筆者認為,一般可以限定在以下五種情況:
(一)社會影響較大、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輿論炒作,社會關注度高,有可能存在司法不公、司法腐敗的案件。這類案件一般通過媒體進行炒作,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質疑。
(二)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多次反映而未得到處理的,有可能存在錯誤可能的申訴、控告、檢舉案件。這類案件一般可以從各級人大收到的信訪件中發現。
(三)公檢法機關有爭議、久拖不決的重大案件。這類案件可以從群眾的來信來訪了解到,也可能是政府、法院、檢察院的工作報告中提及的。
(四)人大代表聯名提出質詢案的案件。這類案件一般引起一定數量的人大代表的關注和疑問,應作為個案監督的重要線索來源。
(五)檢察、法院的工作報告中共同提及的存在相互指責或者提法相互矛盾的案件。作為監督機關自然對這類案件有必要厘清,監督兩司法機關對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
三、具體案件監督的原則和一般程序
筆者認為,人大對司法機關的監督不同于司法
機關處理案件,監督原則也具有獨特性。一般應體現以下幾項原則:
(一)堅持事后監督為主的原則
通常情況下,人大進行監督的案件,應是所有的司法程序終結之后,也即檢察機關的不起訴決定、法院裁定、判決生效之后。至于在檢察和審判過程中出現的程序違法問題,屬于法院的可由檢察院監督,屬于檢察院的可由上級檢察院監督,均未得到糾正的應等審結后由人大監督。但是對一些比較緊急的情況,若程序嚴重違法,如嚴重超期辦案、超期羈押、越權辦案,不及時監督可能帶來嚴重后果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就應及時監督。
(二)專家和人大代表共同參與原則
人大代表及常委會組成人員顯然不可能都是每一方面的法律專家學者,所以需要借助社會力量,聘請司法專家。基層可以從地方司法機關聘請出具案件終結文書機關外的其他司法部門的專門人員,組成監督小組。同時,因為是人大監督案件,更要體現人民代表的參與,可以邀請提出議案的代表或者其他代表參與。
(三)公開監督原則
召集多方人員,通過一定的調查,形成質詢、議案等方式進行,由決定機關公開理由,接受詢問。
(四)司法機關自己糾正原則
權力機關不是司法機關,對具體案件監督也不是代替司法機關直接處理案件。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冤、假、錯案應通過監督程序,督促司法機關自行糾正。人大常委會對重大典型案件進行監督時,必須遵循憲法規定的國家機關職權分工來進行監督。人大同“一府兩院”的關系,是決定和執行、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因此,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監督權,不允許代替其他國家機關的職權,包括不能代替審判機關的獨立審判權和檢察機關的獨立檢察權,糾正錯案應由“兩院”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去辦。
其監督程序不必過于拘泥法律專門規定什么程序,一般由人大常委會主任(委員長)決定,并成立專門案件監督工作小組開展工作,主要通過閱卷、詢問承辦人、專家咨詢會、提出質詢案、議案等方式。
四、人大對司法機關實施具體案件監督的意義
人大對司法機關具體案件監督,是人民參與司法、監督司法的重要途徑,其意義是顯而易見的。筆者認為,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需要人大監督的具體案件一般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司法不公或者人民群眾的不理解。通過人大的公開監督有利于人民的參與,了解司法程序,司法公開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
(二)有利于提高辦案質量。辦案質量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線,司法機關的內部制約機制和司法機關相互監督是確保質量的重要保證。但目前,出現這么多冤假錯案顯然說明僅靠司法機關的內部制約機制和相互之間的制約還遠遠不夠。在這種情況下,權力機關開展具體案件監督,通過對具體案件進行監督、進行剖析,從而發現問題,促使司法機關提高辦案質量成為不可或缺的監督力量。
(三)有利于消除司法腐敗。目前司法隊伍中徇私舞弊、貪贓枉法、索賄受賄等腐敗現象時有發生,從實踐看,被揭露出來的往往都是從個案中發現腐敗線索的。人大的具體案件監督必然成為發現和懲治司法腐敗分子的重要途徑。
(四)有利于直接發現司法程序和實體認定、相關法律規定、司法解釋等存在的問題。有關司法機關的司法解釋可能不完善不規范,最高檢最高法的司法解釋也可能存在矛盾,下級司法機關對有關司法精神的理解也可能存在偏差,司法機關執法辦案中可能存在某種不規范,甚至錯誤,人大通過具體案件監督,就可形成司法議案、立法議案、立法建議,進而可以取消相關違憲的規定的法律效力,廢止過時、修改不適當的法律規定,促進法治建設。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并把公正作為法治的生命線。守衛司法公平正義的防線,人大不能缺位。人大常委會作為人大的常設機構,在切實貫徹執行監督法中,不斷嘗試、改進及創新監督方式,從具體案件入手,增強法律監督,為司法的公平正義保駕護航。這是人大對司法機關監督責任履行到位的使命,也是人民群眾對法治中國的期盼。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人民檢察院,南通市通州區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