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勤陽 孫潔

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是聯結農產品生產與農產品流通以及精深加工的紐帶,是現代農業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農產品生產相比,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發展相對滯后,已成為我國農業規模化、標準化以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掣肘因素,加快發展我國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已迫在眉睫。
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的重要意義
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是指在農產品產后進行的首次加工,使農產品性狀適于進入流通和精深加工的過程,主要包括產后凈化、分類分級、干燥、預冷、儲藏、保鮮、包裝等環節。加快發展產地初加工可有效降低農產品產后損失、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是保障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必要手段,同時也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1.降低農產品產后損失
據美國ADM糧食產后減損研究所專家估算,全球糧食每年約有13億噸可食用糧食損失于產后,鮮活農產品的產后損失問題更加嚴重。采用適宜的初加工設施可以有效降低農產品產后損失率。例如,水果采摘后立即進行預冷,快速消除田間熱,可顯著抑制水果呼吸作用,降低糖分轉化和干耗速率,同時抑制了微生物的繁殖,從而大幅降低產品損失率。
2.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對農產品進行初加工可顯著提高其附加值,有利于增加新型農業主體收入。例如,對蘋果進行分級分選后實現差別化定價,可有效增加銷售收入;對鮮活農產品進行保鮮貯藏,可延長產品上市周期,在價格適宜時擇機銷售,創造“時間價值”。據調查,馬鈴薯經過3-4個月貯藏后上市,銷售價格有時可提高1倍以上。
3.便于流通保障供給
鮮活農產品干制加工后,質量和體積減小、性狀穩定,有利于長期貯藏,調節市場供應。對果蔬進行揀選后再分級包裝,不僅便于運輸,還能減少無效物流。糧食收獲后,應盡快將含水率降至安全水分以下,否則極易發生霉變損失。傳統處理方式是自然晾曬,在當前種植規模化水平日益提高的情況下,采用機械化干燥脫水處理是減少糧食損失、保障糧食質量安全和有效供給的重要手段。
4.促進農產品生產水平提高
由“生產驅動”向“市場驅動”的轉變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農產品初加工向下對接市場流通,在傳遞市場需求、引導農產品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對農產品的色澤、大小等外在一致性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適應消費者需求的新變化,初加工環節逆向引導相關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的發展,促進生產環節生產出產品性狀一致、適合加工的農產品,從而也提高了生產的標準化水平。
我國農產品初加工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農產品產后損失十分嚴重。例如,果蔬產后損失率為10%-20%,遠高于發達國家5%的水平;農戶玉米采后收儲損失率高達8%-12%,馬鈴薯產后損失甚至達到15%-25%。農產品產后損失率高的主要原因是我國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的技術水平、設施狀況總體不足與落后。
1.初加工設施缺乏
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生產布局分散、規模小、種類多,初加工設施十分簡陋。例如,檳榔是海南省的特色農產品,農民收獲后先要蒸煮殺青,再進行烘干脫水。傳統烘干方式是采用自砌土爐、木材燃燒烘干,生產效率低,環境污染極其嚴重。河南省甘薯采用簡易的溝藏,通風不良,腐爛率高。因為烘干設施不足,新疆南部種植規模大的杏產后處理面臨著巨大壓力。此外,我國冷鏈設施仍然嚴重不足,日本人口僅為我國十分之一,但冷庫容量是我國的2.5倍,冷藏汽車數量是我國的4倍。
2.初加工技術發展滯后
目前,我國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技術整體較落后。我國農產品產后生產的總體特點是種類多、規模小,這也對初加工技術的適宜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雖然我國在蘋果、柑橘等大宗果品的分級分選包裝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對于其他廣泛分布的地方特產果品還缺乏專門的產后處理技術。許多農產品的分級分選仍依賴人工操作完成,勞動強度大、環境衛生差、加工成本高、質量難以控制。近年來,除糧食和煙草干燥的技術已相對成熟,許多特色農產品干燥的工藝技術及適用設備仍需進一步研發。
3.標準體系欠缺
標準化是產品質量的保證,是產業化生產的需要,是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目前我國農產品產地加工行業,不論是技術操作規程還是產品質量標準方面,都存在大量空白。特別是產品包裝、貯藏運輸及污染物限量與檢驗等方面的標準欠缺,嚴重制約了我國農產品的產地、質量等級標識制度發展,不利于優質優價及產品質量的提高。
國外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的經驗
發達國家十分重視農產品產后初加工產業,在技術、資金和服務方面,政府普遍給予大力支持。許多發達國家不僅在農產品的分揀、保鮮、儲存、運輸等初加工技術環節擁有先進的裝備和管理經驗,并且在標準和操作規范、服務體系等方面也有著大量成熟做法,相關經驗值得我國借鑒。
1.美國農場主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
美國的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與裝備非常完備,主要由農場主投資建設。馬鈴薯貯藏主要由農場主承擔,貯藏周期可長達8-10個月。印第安納州的Hoekstra Potato Farms種植了約9000畝馬鈴薯,農場建有馬鈴薯自動化清洗、分級初加工設施,與馬鈴薯收獲設備匹配,自動化程度非常高。Jeschke&Dollinger農場建設了谷物烘儲設施可將玉米的含水率從25%降至15%、將稻谷的含水率從20%降至12%。美國最大的稻米加工企業Rice Land Rice公司與農場主緊密合作,構成了農場主烘儲——區域收儲——加工廠收儲的稻谷初加工設施體系。
2.韓國農協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
韓國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主要是農產品加工中心(APC)和稻谷加工中心(RPC),大多由農協建設和運營管理,為農戶提供加工和銷售服務。農產品加工中心是鮮活農產品加工上市的核心環節,主要功能包括分級分選、包裝、貯藏、拍賣、運輸、信息發布等。農產品加工中心使生產、加工和銷售系統化,克服了小型農業應對快速多變的市場需求的困難,全面提升產品形象、品牌價值和附加值,保護了農民的利益。稻谷加工中心(RPC)主要以批量生產模式進行稻米的初加工和銷售,包括預處理車間、烘干車間、鋼板倉等碾磨車間,加工過程有烘干、貯藏、精米加工、稻殼油和米糠處理等,通過機械化和自動控制,可使稻谷損失率降至1%,并促進了質量的提升。
推進我國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的重點
根據我國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面臨的突出問題,借鑒發達國家的有關經驗和做法,當前應該在加強研發、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等方面加快推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的發展。
1.增加科研投入
加快發展我國農產品初產地加工的前提是科研創新。由于我國農產品產區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差異較大,不同產品、不同市場對加工技術及裝備的要求各不相同,對針對性的整體技術解決方案要求較高,即使是國外最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在我國農村發揮作用,也需要進一步的改良和優化,這就要求不斷加大科研投入,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摸清中國產地初加工技術裝備發展現狀、發展瓶頸和發展需求,集中科研院所及企業的技術資源和優勢,開展實用產地初加工技術的創新和集成研究。采用技術引進、自主研發和集成相結合的方法,重點針對種植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需求,攻克一批貯藏、干燥等核心技術難題,通過具體項目示范引領帶動農戶使用新技術、新裝備。
2.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
農業部自2012年開始實施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主要補助馬鈴薯貯藏窖、果蔬貯藏庫和烘干房等三大類19 種規格的初加工設施。初步測算,補貼建設的標準化設施建成投入使用后,馬鈴薯、水果、蔬菜產后損失率降低至6% 以下,2014年使農民增收14.8億元。實踐表明,在產地建設貯藏、保鮮、烘干等初加工設施,確實能起到帶動產業發展的作用。目前我國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的發展才剛剛開始,應進一步擴大初加工技術設施補助的品種范圍、設施范圍和區域范圍,使更多的農民從中受益。此外,要正確認識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的公益性特點,在設施用地、加工用水、用電等方面給予適當優惠,鼓勵金融機構在貸款條件、額度、周期和利率等方面支持初加工主體。
3.建立健全標準體系
通過組織科研單位,深入調研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標準的現狀、需求及與國外標準的差距,明確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標準化工作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點。研究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標準體系框架,制訂標準編制的規劃,整合資源逐年安排,盡快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標準體系,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標準的宣貫,推進標準的應用,提高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的標準化水平。
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能有效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保護農民利益,穩定和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同時能有效延長農業產業鏈,吸收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是當前調結構和轉方式的重要抓手之一。因此,應立足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短板,加快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使其在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