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亮星
轉型高端是家電產業發展始終伴隨的一個命題。每當行業或者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提出向高端進軍,只不過此時的高端已非彼時的高端,用發展的眼光看,高端實際上是行業進步的腳印。
當然,目前的轉型高端,一方面是與國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有關,居民有能力、也愿意消費高檔次產品;另一方面是主要家電品類都已完成普及,更新換代成為需求主要動力。因此,家電廠家必須順應市場,加大轉型高端的力度。
高端是動態概念
所謂高端,實際上是指相對于低端產品而言,主要是這個產品和以往的產品相比有了很大的技術改進或某方面創新,更能滿足高要求的消費者。
因而,產品是否是高端,跟當時科學技術發展以及消費水平提升有關。彼時的高端品,在新技術出現后就會與新產品碰撞,逐漸淪落為低端產品。同樣,消費水平沒有上來時,略有技術含量的產品很可能成為高端品,而消費水平上升后,這些高端品會降為低端品。
以電視為例,上個世紀80年代是CRT時代,是否高端是要看屏幕大小,屏幕越大檔次越高,即被視為高端。當液晶電視出現后,再大的CRT彩電也都淪為低端淘汰品,而平板電視才是高端。當平板電視逐步普及后,一般的LCD電視地位也隨之下降,而帶有新功能的3D、ULED逐漸成為高端。直至現在,同時具備大屏、曲面、超高清、超薄的才成為高端。
從彩電產品進步的過程不難發現,所謂高端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概念。不僅彩電如此,其他家電產品亦是如此。正是行業不斷追求產品的更迭換代,才促進了產業技術的進步,才能真正滿足用戶因經濟水平發展而帶來的需求升級。
當然,高端產品不是某一企業或品牌所能包攬壟斷的,而是一個行業所共同認可的未來方向。目前來說,就是產品要達到智能化、精細化的標準。
高端具有相對性
在轉型高端上,我們不要模糊了一個概念,那就是高端產品與高端品牌。其實,這是兩個不同側面的問題,只有厘清才能正確區別,才能很好地去把握高端概念,做到向高端的轉型,而不是虛晃一槍。
高端產品是一個行業概念,不論哪家企業只要在那個時期,達到行業認可的技術水平,便可以稱之為高端。并且高端產品與低端產品是相對的,今天的高端明天可能就會轉變為低端。
而高端品牌則是企業的定位,它是把消費群體鎖定在高端消費的用戶上,以經營高端產品為主,形成自己特色的家電品牌。但是,高端品牌并不代表就是高端產品,高端品牌為了最大限度的擴大自己面對的用戶群體,也會生產經營一部分不是高端的商品。
因此,在轉型高端上不要把高端產品與高端品牌混為一談。否則,容易把品牌轉型與產品升級劃上等號,策略上做得越好背離程度越大,甚至會適得其反。
其實,只要拉長任何一個產業,或者產品的歷史,可以發現過去的高端現在成了低端,現在的高端過幾年后也會淪落為低端。產品的高端和低端,是相對的,不可能絕對化。這就是產品的發展歷史,誰也逃不出這一規律。
追求高端是企業進步的動力,也是行業發展的源泉。因此,在追求產業升級上,落腳點或者說抓手就是高端產品。
這一槍沒有虛晃
當前,家電市場艱難是不爭的事實。但以此作為企業要在低端規模上做文章,而放棄從高端拼出前景,似乎有些舍本逐末。
不錯,低端產品價格低,容易被用戶接受。把生存發展都集中到低端,以低端產品換取市場份額,以規模擠壓競爭對手,獲取自己的生存空間,從市場操作的角度來看確實沒有錯,也比較容易取得效果。
但是不要忘記,畢竟高端代表著未來,忽略掉未來而拘泥于現在,很可能會失去未來。還記得彩電業在CRT向液晶轉型時的情景嗎?某企業是當時盛極一時的品牌,就是為了眼前的利益,企圖擴大規模壟斷CRT,結果在轉型液晶時,贏了低端的CRT,輸掉了未來的液晶。教訓極為深刻。
當然,高端產品所對應的也是高端價格即高價位,推廣的力度會很難。在難的情況下就有一個戰略思考問題,是迎著困難上還是虛晃一槍呢?關鍵還是要看時間節點——時間節點把握不對,確實費力不討好;時間節點選擇對了,就可以事半功倍。
空調行業就有這樣一個很好的案例。眾所周知的變頻技術,一直以來被視為是空調高端的典型,海信在上個世紀末就開始推廣,并被譽為中國變頻空調的一面旗幟,但是緣于時機不對,當了多年的變頻領袖,卻始終不能把變頻做上去。直到2008年前后,美的看準并把握住機會,實施自己的變頻戰略,結果迅速把變頻普及到行業,也成就了自己行業龍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