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遲福林

遲福林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中國經濟進入工業化后期,無論是增長的趨勢、結構,還是動力,均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新變化,增長、轉型、改革高度融合的特點突出。
“十三五”是中國經濟轉型與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關節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十八屆五中全會,對我國 “十三五”改革發展進行了戰略部署。在這個特定的歷史背景下, “十三五”重在謀劃好、把握好經濟轉型與增長的路徑選擇,以改革轉型釋放巨大的內需潛力,實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目標,并實質性地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在 “十三五”期間,我國發展仍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會議強調要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中國經濟進入工業化后期,無論是增長的趨勢、結構,還是動力,均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新變化,增長、轉型、改革高度融合的特點突出。
1.經濟轉型的新趨勢。當前,盡管經濟下行的壓力增大,但經濟轉型呈現出新的變化趨勢——穩中向好,當下經濟發展面臨著重要的歷史機遇:第一,在 “互聯網+”的趨勢下, “中國制造”正由生產型制造業為主向服務型制造業為主轉型,有望形成制造業的競爭新優勢;第二,在戶籍制度改革的推動下,規模城鎮化加快向人口城鎮化轉型;第三,消費結構正處于從物質型消費為主向服務型消費為主的快速轉型中,估計2020年城鎮居民的服務型消費比重將由現在的40%左右提高到50%左右,發達地區有可能超過60%,使消費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進一步提升。
2.經濟轉型的新結構。 “十三五”經濟轉型的新趨勢將釋放巨大的內需潛力,由此引領經濟結構升級上一個新臺階:第一,基本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第二,基本形成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第三,基本形成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估計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的比重將由2014年的12.3%提高到2020年的20%左右,從而使中國在推進雙邊、多邊,以及區域性、全球性的自由貿易進程中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3.經濟轉型的新動力。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與經濟結構調整同步推進的關鍵時期,機遇與挑戰并存。搞得好,就能夠把握主動權,不僅能明顯緩解短期經濟下行的壓力,而且將為中長期保持6%-7%的經濟增長奠定重要基礎;搞不好,就會陷入被動,并有可能加大經濟社會風險和危機因素。這其中的關鍵在于改革的選擇,取決于改革在多大程度上能夠適應經濟轉型趨勢、不斷破題發力。
以服務業市場開放為重點來發展現代服務業,既是適應經濟轉型趨勢、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又是下一步市場化改革的重大任務。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 “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需要把服務業市場開放作為市場化改革的戰略重點。
1.工業化進入后期,市場資源配置的重點由工業領域轉向服務業領域。經濟轉型的新趨勢、新結構必然要求增長動力的轉換。
2.服務業市場開放是市場化改革的“重頭戲”。“十三五”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主要矛盾在服務業領域之中。這就需要盡快打破服務業市場的行政壟斷與市場壟斷,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服務市場價格,以形成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體系;這就需要推進服務業準入的便利化改革,使社會資本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主體。
3.服務業市場開放牽動和影響轉型增長全局。建議國家相關部門盡快制定 “十三五”服務業市場開放的行動計劃。
經濟轉型面臨的結構性矛盾突出,不僅影響短期經濟增長,而且掣肘經濟結構調整升級。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需要在加快服務業市場開放的同時,以更大的決心和魄力攻堅結構性改革。
1.經濟轉型面臨結構性的政策與體制之間的矛盾。發展現代服務業需要加大投資。從統計數字來看,2015年前三季度,扣除房地產后,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占比僅為24.2%。其中,全社會需求增長比較快的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等服務業領域的固定資產投資占比嚴重偏低。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現行的宏觀政策與宏觀體制結構帶有鼓勵工業發展、抑制服務業發展的某些特征:第一,不講條件地強調“投資是關鍵”的政策導向,導致投資消費結構性失衡的局面難以扭轉;投資體制改革滯后,導致民間資本投資服務業領域困難重重;第二,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 “營改增”尚未完成,消費稅改革進展緩慢,導致地方政府 “重投資、輕消費”的行為模式難以改變;第三,金融結構不合理,普惠性金融發展相對滯后,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難以得到解決;第四,教育結構不合理,導致經濟轉型亟需的實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嚴重短缺。
2.啃下結構性改革的 “硬骨頭”。把宏觀政策調整與宏觀體制改革有機融合起來,闖出一條以結構性改革化解結構性矛盾的新路子:第一,破題投資體制改革,把投資建立在有效需求的基礎上;第二,加快推進以消費稅為重點的財稅體制改革,把消費稅作為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稅種,提高直接稅比重;對服務業領域的中小企業加大“定向”減稅力度,實現工業與服務業稅負平等;第三,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發展以社會資本為主體的中小金融機構。
3.結構性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推進結構性改革,是對傳統重化工業時代形成的一整套政策體制的全面調整和系統性重構:既涉及到政策調整,又涉及到體制變革;既觸及到行業利益、企業利益,又觸及到部門利益、地方利益。這就需要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強化改革的組織協調,加大改革攻堅的力度,打破利益固化對結構性改革的掣肘。
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政府。 “十三五”進一步形成轉型改革的大環境,重在縱深推進簡政放權改革。
1.簡政放權重在激活市場、解放企業。經濟轉型升級有賴于有活力的市場,有賴于公平競爭,有賴于打破企業創業創新面臨的政策體制枷鎖。適應經濟轉型升級大趨勢,簡政放權改革還有相當大的空間:第一,建議借鑒國際商事制度經驗,全面實施企業自主登記制度;第二,適時取消企業一般投資項目備案制,除政府投資之外,企業一般投資項目一律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不再要求備案;第三,除農業等特殊產業外,盡可能少用或不用產業政策干預企業行為。
2.簡政放權重在規范權力運行。第一,在全面推進負面清單管理的同時,加快出臺各級政府的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規范、減少政府干預企業的自由裁量權;第二,推進監管轉型是當務之急。放管結合需要加強市場監管,但不能以監管為名增加企業負擔。這就需要加快推進監管體制由行政監管為主向法治化監管為主的轉型;第三,簡政放權向縱深推進,觸及到部門間行政權力以及中央與地方權力的合理配置。為此,建議把行政權力結構的調整提上改革的重要日程。
3.簡政放權重在確立以人為本的公共服務理念。在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的今天,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告別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使各級政府真正成為公共服務的主體、市場環境創造的主體。這是社會各方面的期待,也是 “十三五”政府在轉型改革上應有的歷史責任和歷史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