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聰聰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當代藝術的審美價值取向研究
余聰聰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當代藝術的審美價值取向呈現大眾化的發展趨勢,藝術發展逐漸通俗化,呈現出一種不再為高雅藝術、精英藝術獨享的發展趨勢。文章以當代藝術的審美價值取向為研究對象,首先分析了藝術審美價值的內涵及實現過程;然后具體分析當代藝術的審美價值在藝術創作手法、藝術創作模式和藝術接受模式的價值取向。通過研究,有利于全面把握當代藝術的大眾化發展趨勢,對于當代藝術審美所呈現出的現實性、對話性等特點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
當代藝術;審美取向;審美價值
從時間上來說,“當代藝術”主要指的就是今天的藝術,深入其本質,主要指的就是具有現代精神同時具備現代語言的藝術。從這一方面來說,當代藝術所體現出來的不僅僅是包含著藝術作品的“現代性”,同時還包含著藝術家對今日社會生活有所感受的“當代性”。藝術家身處今天的文化環境中,面對的是今天的現實生活,所以,在他們的作品中,必然會體現出今天的時代特征與時代精神。即使是要表現歷史或是未來,也需要對其進行當代性和當代感受的轉換。由此而言,一個時代的藝術能夠直接體現這個時代的民族審美意識、心理狀態和精神現象。中國當代藝術代表著我國藝術的先進水平,引領著我國藝術的總體發展方向,這種“當代性”正是建立在我國文化體系之上的。隨著媒介革命的不斷發展壯大,藝術逐漸從精英藝術轉向大眾藝術,使普通大眾從觀念上突破對傳統美學的界定,當代藝術的審美價值取向呈現大眾化的發展趨勢,藝術發展逐漸通俗化,呈現出一種不再為高雅藝術、精英藝術獨享的發展趨勢。
十八世紀,美學成為哲學門類下的獨立分支,與倫理學和認識論并列。與此同時,藝術作品的價值在現代美學體系中一直爭論不休,集中表現在審美價值、認識價值和倫理價值之間的關系問題上。康德認為,人的全部認識能力可以分為知、情和意,它們分別有著各自不同的領域和價值追求。認識價值主要來源于知性對真的追求,倫理價值來源于對善的追求,而審美價值則來源于對美的追求。所以,藝術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活動形式之一,它的價值從根本上來講,也可以分為認識價值、倫理價值和審美價值三個方面。
藝術審美價值的實現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首先,在藝術審美價值創造中,藝術家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賦予作品中,同時以觀賞者的角色評判自己的作品能否被大眾理解和接受。也就是說,在藝術家的作品創作過程中存在著隱含的觀賞者,而藝術家進行作品的創作首先就是為了讓隱含的觀賞者能夠理解。藝術家想要使作品的審美價值得到實現,就要深入揣摩觀賞者的心理,作品只有被觀賞者接受,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藝術審美價值的實現。總的來說,藝術審美價值的實現是在觀賞者的接受過程中完成的,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家所創作的作品在觀賞者的解讀中逐漸呈現出來,也可以說,藝術審美價值的實現是觀賞者的發展與再創造的過程。
藝術作品的價值就在于能夠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動力,而作為人類文化精神延續的藝術,想要真正為人類提供精神食糧,就需要融入生活,從生活中接受創新,而這也意味著當代藝術必然呈現走向現實、走向大眾化的發展趨勢。
二十世紀初,法國畫家杜尚展出自己的作品《泉》,該作品其實就是一個簽有杜尚署名的小便器。當一件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品以藝術作品的形式呈現于人們眼前時,它原先作為小便器的使用價值便不再存在,但是同時出現了一個新的意義,人們也應該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審視它。當代藝術將生活融入其中,利用現成品進行創作的藝術作品比比皆是,對我國傳統文化和美學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不僅拓展了人們的審美視野,使人們對于藝術的關注不再只是單一的停留在藝術作品上,而是將眼光更多地投入到現實生活中。
(一)將現成品作為藝術作品的一部分
當代藝術雖然呈現多元化的發展特征,但是對于作品中“形體”的塑造來講,不論是在傳統藝術還是如今都始終受到藝術家的重視。比如傳統的雕塑作品形象往往通過“雕”、“塑”、“刻”等手法來表現,而當代藝術中,“拼貼”、“挪用”等藝術手法逐漸興盛,甚至是一些現成品也被大量的運用于作品表現中,使其成為作品整體的一部分。例如我國《收租院》這件大型的泥塑群像,整個作品采用了連環畫般的表現形式,通過逼真的人物造型和簸箕、風谷機等現成品的組合,展示了地主向農民收租的真實場景。再如杜威漢森的著名作品《旅行者》,將兩位游客塑造的栩栩如生,而為了追求更為真實的感覺,藝術家將兩位游客穿上真正的服裝。在此作品中,現成品發揮了與在生活中一致的使用功能,而并未有其他不同的意義。
(二)將多個現成品進行組合與重構
現成品除了在當代藝術作品中以部分的形式而出現,同時還經常表現為多個現成品之間所進行的組合和重構。由于現成品本身的構成材料較為多樣,同時組合方式也千變萬化,所以呈現出來的藝術作品充滿著創造的趣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畢加索的《公牛》雕塑作品,該作品用車把表現公牛的牛角,借助于自行車座的倒三角形表現公牛的頭部。在這件作品中,現成品成為了藝術作品的全部,可以說車把和自行車座構成了雕塑作品的材料,是為作品的造型服務的。而杜尚的作品《自行車輪》則將現成品組合起來,表達了一定的內涵。在他看來,車輪就只是車輪而已,就像其他的車輪一樣,一旦丟失或者毀壞,就可以立刻被新的車輪所替代。作品將造型、審美等因素排除在外,真實的再現了車輪的實用價值,是對無意義的現成品通過組合,賦予其藝術的光芒。勞申伯格也曾利用現成品來完成自己的藝術創作,主要借用了現成品在社會文化中的象征意義來表達作品中的文化意蘊。例如其作品《交織字母》,借用破舊的山羊標本和廢氣的汽車輪胎進行組合,使山羊從輪胎中穿過,同時在羊頭山撒上一些油彩,在羊腳下鋪上一塊亂涂亂抹的畫板。這件作品看似采用了一些毫無意義的現成品隨意組合而成,其實卻含有深意,著名批評家羅伯特·休斯就從中解讀出作品對于性、對于男同性戀的暗喻。
我國的當代藝術采用了大量的現成品作為藝術品創作的材料,表現出與生活結合的日漸緊密,同時藝術作品和大眾之間的聯系也變得日漸頻繁。由于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大眾對自身現實生活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很多人對于自己的生活狀況感到極其不滿。再加上當代文化的廣泛普及以及人文意識的加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自身進行重新審視。藝術作品不再是高高在上,只能仰頭欣賞的作品,而是逐步演變成為一種對現實生活真實再現的表達方式。藝術審美在與現實生活逐漸融合的過程中,更多的將追求“現實性”作為審美活動的主要內容,并努力使藝術創作活動突破對精神理想的追求而向現實生活轉變。例如陳丹青的作品《牧羊人》就打破了文革時期形成的“紅、光、亮”畫面風格,用直白的筆觸描繪出正在相擁接吻的情侶,畫面不再表現革命的激情,而是用生理的激情來取代。作品中的男人雖僅露出背影,卻能看到其強悍有力的雄姿。而畫面中的女人,其動作僵硬笨拙,仿佛與男人不太和諧,但正是這種不和諧賦予了整幅畫面全然不同的美感,仿佛正在掙脫文革教條的束縛。文革時期美術創作中一直都被避諱的愛情這一現實主題大膽出現在畫布之上,不加掩蓋、不加修飾,就如此真實赤裸的呈現出來,凸顯了藝術作品對于文革思想的束縛和掙脫,同時也體現了作品向現實邁進的巨大轉變。
(一)當代藝術接受方式由“一對一”轉向“對話”
在我國傳統的審美接受模式中,觀賞者對于藝術作品往往只能被動的接受,主要采用的是“一對一”的接受模式,這從一定程度上來看極大的限制了觀賞者對于藝術信息的自主能動選擇。傳統的藝術作品大多數都是藝術精英創作出來的,處于藝術創作發展的前沿。他們在藝術發展中占據著主導地位,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這就注定了觀賞者對于此類藝術作品只能是遵從、贊賞。正是由于精英文化所具有的自上而下的傳播方式造就了傳統藝術“一對一”的接受方式,主要表現為精英藝術家向觀賞者的單向展示。
而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開展,科技力量的迅猛發展,網絡媒體逐漸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與此同時,以網絡媒體為載體的視覺圖像充斥著我們的社會,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代藝術成為了包含著視覺藝術、媒體藝術、大眾藝術等為主要內容的多元化藝術,其藝術審美價值也發生了重大的轉變。藝術審美價值的實現從“一對一”逐漸向“對話”的模式轉變,這主要表現為藝術再也不是精英藝術家對觀賞者的說教,而是藝術家與觀賞者雙方在共同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進行的文化性溝通,這也使得藝術家、觀賞者和藝術創作活動之間產生了文化利益的一致性和文化共通性。
(二)當代藝術成為藝術家和大眾交流的載體
藝術家將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感體驗融入藝術作品并將之呈現給觀賞者,觀賞者在觀賞作品的過程中,通過作品的造型、構圖、色彩、材質等藝術元素的呈現與作品進行交流與對話,并從中得到感悟,獲得情感上的體驗,與藝術家產生情感共鳴。當代藝術比以往藝術以更加大眾化的姿態呈現,成為藝術家與大眾交流的載體。在欣賞交流的過程中,觀賞者對自己的生存活動及狀態有了更直觀、更深入的觀察和感悟。而藝術家的作品也不再成為自己孤芳自賞的或是自我安慰的工具,而是成為了與大眾交流的載體。而正是交流,才使得當代藝術的審美價值的到真正的實現,同時藝術創作活動也真正成為了人們重新審視自我的獨特文化方式。例如2011年,何多苓創作了“兔女郎”系列,整個系列中的兔女郎都充滿著孤獨和憂傷,而其中的作品《兔子的誕生》更是引起了人們的興趣。該作品與《維納斯的誕生》有較多相似之處。何多苓想要表現的是維納斯誕生的時候有春神的迎接,而兔子的誕生就只有獨自的凄惶。用兔子代表當下,用維納斯象征文藝復興時期,用兩者的不同心境傳達對當下藝術的思考,是不是我們當下的社會現實遠不如文藝復興時期幸福?
藝術審美價值的實現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它不僅僅包含了藝術審美價值在藝術創作中的動態展示,同時也展現出了其在審美接受中的實現。研究當代藝術的審美價值取向,有利于全面把握當代藝術的大眾化發展趨勢,對于當代藝術審美所呈現出的現實性、對話性等特點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同時對藝術審美價值的動態系統進行考察,對于藝術創作本身和藝術審美價值理論的研究均重要重要意義。
[1]周璇.大眾化:中國當代藝術審美價值取向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 2011.
[2]彭鋒.當代藝術的價值取向[J].美術觀察,2013(05).
[3]劉子煥.從實踐美學角度構建當代藝術的審美價值取向[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4]黃宗賢.話語轉向與價值重構——略談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取向[J].美術觀察,2010(10).
J120.9
A
1005-5312(2015)08-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