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希楠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在藝術化的生活和設計的藝術化態勢中如何看待設計師職業
楊希楠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關于如何看待設計師職業,筆者認為首先應從人類有需求的造物的角度出發,通過分析造物過程中設計與藝術化審美的關系,來多層次闡述時代背景下,市場與設計師之間的關系。在設計的藝術化態勢中,設計師如何能在競爭中保有一席之地,設計師對社會又有哪些自主性要求,以及設計師自身的反省與重新定義,這些都將引起我的思考。
設計;藝術化
設計,就是通過做東西的過程對人類的生活與存在的意義進行闡釋的行為,可以說設計是伴隨著造物而存在。然而,藝術則是發現一種新的人類精神的行為,它從一開始就作為上層建筑的一個門類被貴族階層所需要,一直沒有被平民化。直到近幾十年,藝術才逐漸從精英化的位置走下來,開始越來越多的考慮大眾的需要。
作為設計師,在設計中首要考慮的應該是產品本身、使用產品的人以及社會的需要,并在此過程中將自己“置身事外”。我們首先應該在忘我的情形下只考慮設計本身進行創作,用戶的真實需求是設計師關注的唯一中心,是設計師作為一個職業而必須堅持的職責。然而,在當下追求藝術化的生活的時代語境下,市場又為設計師職業定義了新的內容和要求,即從藝術化的角度出發,設計出富有時代氣息的設計作品。但我認為,藝術家和設計師是存在本質上的區別的,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就曾說過:“藝術說到底是個人意愿對社會的一種表達,其起源帶有非常個人化的性質,所以只有藝術家自己才知道其作品的來源。這就是藝術的孤傲與直率之處。”“而設計,則基本上不是一種自我表達,它源于社會。設計的實質在于發現一個很多人都遇到的問題然后試著去解決的過程。由于問題的根源在社會內部,除了能從設計師的視角看問題外,每個人都能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案和過程。設計就是感染,因為其過程所創造的啟發,是基于人類在普遍價值和精神上的共鳴。”但是,我們身處的現實卻很難分辨“設計”和“藝術”的界限,在學科上,它們互相交叉;在設計師的實際操作中,也很難將藝術從設計的過程中完全剔除。
就現代設計而言,因其萌生的土壤是生活化、平民化的,它本身就因人類經濟活動而存在,因此,設計師在當代也更加近距離的貼近著生活;與此同時,人們又對生活有了更高的理想和要求。設計師為了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理想,就不得不持續對設計進行藝術化的再加工;這個過程可能并不是顯性的,但卻無形中使設計師有了更多個性化的思考空間。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設計師逐漸找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設計風格,從設計師晉升為“設計家”,反而使客戶來迎合設計師的設計風格。像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原研哉等,雖作為設計師身份活躍于業內,其設計本身已經可以作為一種藝術符號,設計作品同樣可以作為藝術品存在。
然而歸根究底,設計師依舊無法作為藝術家而存在。但這并不代表否定藝術的存在和藝術在設計中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包豪斯也強調藝術與技術的相結合,其現實語義是,設計不能擺脫當代社會科學與文化藝術的影響而獨立存在,特別是信息社會對工業時代的逐步取代和體驗經濟的到來,更應該重視社會發展對于設計的影響;設計師的設計不僅要符合時代的要求,還要起到對設計價值和社會審美方向的引導作用。在此過程中,需要考慮到政策、經濟、信息技術、市場等多方面因素,才能使設計改變生活具有現實意義。
設計最終總是作為現實生活的中的形態而存在的,并以此形態介入到社會當中。并且,它必須符合物態良性發展的大規律,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然而,在滿足以上條件的基礎上,融入客戶對產品的審美要求以及設計師的自我風格并非易事。雖然近年來國家主張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以提升國民整體的文化素質,但在此過程中,蓬勃發展的設計產業并沒有發揮它應有的價值和影響力,民眾對設計師行業的定義也存在偏差。雖然設計師的設計出發點和落腳點都直接指向設計對象,但設計師作為人的主觀能動性依然存在,其設計仍然體現了設計師個人的藝術審美。或者換個角度來說,作為設計師本身,能否有勇氣突破固有評價,融入藝術家的感受做設計是十分重要的。在此過程中,設計師的地位能夠得到重視和提高,同時能夠獲得更廣泛的自由創作空間。
設計藝術化、藝術設計化。在設計與藝術的融合中,設計師與藝術家的角色正發生著轉變,藝術和設計的關系變得不再那么清晰,甚至某些創作過程是雷同的。威廉·莫里斯就首先提出了“美與技術相結合”的設計原則,反對“純藝術”而主張藝術家也要從事設計,并將設計視為廣泛的社會問題的一部分。設計師的地位得到提高,并且影響了藝術審美的走向,如現代藝術中的雕塑、裝置等,均體現了設計作品和藝術作品的雙重身份。
藝術化的生活又是一種哲學化的生活智慧,藝術化也是設計發展的最終方向。在設計藝術化形態下,設計師應具備自我認知的能力和緊跟時代的自省品格。應以端正的態度面對設計對象,肩負起引導社會審美價值趨向的責任,變被動為主動;將最契合時代發展規律的、最具前瞻性的設計作品提供給市場;重視創新,重視從不同領域汲取能量。我想只有這樣,設計師職業才能逐漸找到自己的正確定位,才能更契合時代的需要。
[1]原研哉(日).設計中的設計(全本)[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
J525
A
1005-5312(2015)08-00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