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安然
(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設計創新的目的及作用
馮安然
(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文章通過深度剖析設計和創新的內涵,分析設計創新在工業化社會發展中應用,提出設計創新在工業化社會發展中的目的是以設計的理念對現有的體制機制,產業模式進行再創造,并由此得出設計創新的作用并不是為了求“新”,而是為了調和矛盾,解決問題。繼而由分析Tesla汽車實例得出設計創新在工業化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設計創新;產業;工業化社會;模式
設計創新是工業化社會發展中提出的新的設計實踐與設計創新結合的新概念,因此,要了解設計創新的概念,我們有必要知道什么是設計,什么又是創新。
設計是把一種計劃、規劃、設想通過某種形式傳達出來的活動過程。人類通過勞動改造世界,創造文明,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最基礎、最主要的創造活動是造物。設計便是造物活動進行預先的計劃,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動的計劃技術和計劃過程理解為設計。由此可見,設計的本質是一種通過造物來創造人類社會更合理,更健康,更公平的生存方式。
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一種概念化過程。起源于拉丁語,它原意有三層含義:(1)更新;(2)創造新的東西;(3)改變。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論創新。創新在經濟,商業,技術,社會學以及建筑學這些領域的研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在中國內地,經常用“創新”一詞表示改革的結果。既然改革被視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促進創新的因素也被視為至關重要。
設計創新融合了上述設計和創新的概念,并且“設計”作為“創新”的修飾和限定,其意不同于“創新設計(以創新目標與理念、方法手段實現創新的設計)”,而將重點落腳于“創新”上,就是要以設計的手段和方式進行創新,即通過造物(模式)的方式對現有的體制機制,產業模式等進行再創造,推陳出新以達到與時俱進的目的。
在工業化社會發展中,創新設計的目的不應是簡單的為求“新”而創新,而應該是為了調和矛盾,解決問題。中國的工業設計起步較晚,在盲目跟從歐美的創新風潮之后,我們工業設計人更應該從設計理念的認識入手,不是一味的追標新立異,而是應該從材料性能,生產工藝等結合工業設計的合理性的基礎上來研發“創新”產品。
80年代后期,日本學術界、實業界通過引進研究市場學。總結現代市場營銷的實踐經驗,使概念創新成為未來市場發展的新趨勢,具有代表性的是索尼公司的觀點,它指出:“企業的成功,其產品是次要的,而關鍵在于能否生產出對產品的需要。”索尼公司董事長盛由昭夫則從另一側面進行了表述:“我們的目標是以新產品領導消費大眾,而不是問他們需要什么,要創造需要。”索尼公司的認識起碼在這幾個方面是新穎的:(1)生產需要比生產產品更重要。創造需求比創造產品更重要;(2)創造需要比適應需要更重要。現代企業不能只滿足于適應需要,更應注重“以新產品領導消費大眾”。
在現在工業化社會發展中,設計創新的目的不應是片面的用“新”取代“舊”,而更應該用“變”求新。以企業為例,設計創新的目的是幫助企業完成自身的轉型與升級。實際上,不少企業在產業轉型升級中存在著誤區,認為企業的升級和創新就是要淘汰傳統的產業,例如家具制造業,棉紡織業等等所謂的“夕陽產業”轉而投向如IT業,生物技術等新型產業。然而,設計創新的目的并非是為了在產業轉型升級中讓“新”的取代那些“舊”的,而是“舊”的要容納“新”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創新是人類的本質特征。人類社會運動不同于其他物質運動的根本特點,就是它的主體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實踐能力的人,是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活動的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當今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類社會日新月異,特別是最近30年人類在科技方面的發明創造,超過了以往2000年的總和。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迅速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在這種形勢下,創新不僅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是世界各國競爭的關鍵要素。
設計創新在工業化社會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設計為先導的創新正越來越被視為一種更快速,更可靠并且低風險的產生優秀發明的途徑之一。正如米蘭理工學院羅伯特·韋爾甘蒂教授所說的:要給創新賦予‘意義’,通過設計,你會更加明白人們要的是什么以及他們為什么要購買這些東西,但你也能為產品創造意義,因為設計的目的本身就是為事物賦予意義與價值。人們所購買的不僅僅是產品的技術與功能,更有意義,情感與象征存在其中。
設計創新驅動了工業社會的發展,黨的十八大確立了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也為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制定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戰略。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自覺地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以理論創新為引擎驅動科學發展;把以人為本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驅動科學發展;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以自主創新為目標驅動科學發展;把統籌兼顧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以協同創新為機制驅動科學發展。
2011年5月,第一輛累計行駛10萬公里的Tesla純電動跑車在德國橫空出世,這輛造于2006年的Tesla跑車,打破了以前電動汽車動力不足,駕駛里程短,充電不方便,電池壽命短的“魔咒”。
特斯拉的故事,不僅是顛覆性的技術,更多是顛覆性的工業技術和顛覆性的商業模式的完美結合。
從技術角度來看。對比BMW,傳統的BMW車里面占了非常大空間的是發動機,它的傳動系統,變速箱,冷卻系統,把車的前端塞得很滿。而特斯拉的設計是沒有發動機,也沒有傳統的傳動設備。特斯拉的主體部分是電池,都在底部,底部是高密度鋁合金的支架,電池分裝在里面。后面兩個輪子是馬達,馬達的尺寸基本也不超過一個西瓜大小,這樣整個車有巨大的空間。在發動機方面,對比一輛常規BMW535系列,發動機占整車成本的20%,而這個成本在特斯拉方面下降很大,從7,000降到3,500美元。在傳動方面,在變速箱方面也有一定的下降,當然在特斯拉成本中間,電池占一個很大的比重。在總成本里,像是85千瓦/時,總成本6.5萬美金左右,電池占到40%,電池是由鋰離子電池組成的,占到2.5萬美元。所以他的電池技術也是特斯拉一項關鍵技術。除了在一些關鍵技術方面的顛覆之外,特斯拉商業模式方面有很多新的顛覆點。我重點談三個方面,它最關鍵的思維用互聯網的思維做汽車,跟小米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處,當然它定位的人群不是屌絲人群,和小米定位正好相反,他定位是高端愛好科技,有環保意識的高端人群。在用戶體驗方面強調三個焦點:(1)技術;(2)酷、時尚,尤其是把汽車作為一個大玩具;(3)環保。整個用戶體驗的焦點,如何給用戶提供一款車,這是一款高端跑車,讓用戶在使用過程中間不會感到任何性能上的損失,而同時增加很多新的技術和很多炫的亮點,這是用戶體驗方面的焦點。
另外很多方面超越用戶的預期。主張要做一款最酷的數字化電動跑車。在這個引導下,有幾項具體的點,第一不同于普通的汽車,特斯拉整個車的控制中心是一個17英寸的顯示屏,構成他和整個互聯網對接的主要通道。它有智能手機APP端,可以對于整個車實現遠程控制。另外通過數字化大腦,可以實時更新操作系統。更接近互聯網思維,而且進行了兩次更新。
追求極致用戶體驗方面,特斯拉給用戶提供8年免費電池維護和更換,同時針對用戶對于充電方面不方便的考慮,它在全國用太陽能板建網點,當特斯拉充電網建好之后,你可以從南開到北,從東開到西,可以免費使用這個充電網,在整個過程中間不產生任何的費用,在這個方面也是超越了用戶的體驗。針對有些用戶提出對于電池的更換不方便的考慮,特斯拉最近推出一項技術90秒鐘之內,1分半鐘之內更換它整個底部電池,這個速度甚至會快于你去常規的給汽車加油的時間,在加油的時間內可以換兩次電池。
從Tesla的例子我們不能看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已經不再能滿足低水平的生活方式,而是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因而更加看重產品的個性化。
這種現狀使得早先定義為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要求而設計的大批量生產的產品,轉化為了目前為滿足不同層次的人的生活需求的較小批量的生產的產品。因而在未來產品的創新將逐漸成為新的賣點。創新設計也將逐漸成為未來設計發展的新趨勢。
在我國工業化社會的發展中,設計創新融合了設計實踐與創新理念,立足于以設計的思維對現有的產業模式和體制機制進行改革再創造,對于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在實際操作中,應該依靠以“變”為核心的創新思路,對現有的資源進行整合,并結合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如大數據、云計算等網絡新科技,建立一種合適的商業或產業模式,實現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宏偉目標。
[1]柳冠中.設計——人類未來不被毀滅的第三種智慧[J].創意與設計, 2014(34).
[2]王效杰.設計創新原理基本理論再研究[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4(01).
[3]蔡琴.產業轉型升級的國內研究綜述[J].科技經濟市場,2014(03).
[4]胡浩,柳冠中.告訴你什么是設計[N].中國建材報,2012-08-22(01).
[5]佚名.“產業”是如何設計出來的?商業模式創新引導江企未賽先贏[EB/OL].http://jmid.jiangmen.cn/news/2014/0923/34.html,2014-09-23.
TB47
A
1005-5312(2015)08-0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