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約辭
(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論生態文明觀下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
侯約辭
(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當前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態文明觀也在逐漸的進步,現代設計中將環境藝術設計與生態文明觀相結合,能夠使人類生態文明的發展得以促進,并使其與環境藝術之間形成和諧的關系。文章介紹了生態文明觀以及生態文明觀下進行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應當遵循的原則,并分析了當前生態文明觀在現代環境藝術中的應用。
生態文明觀;環境藝術;現代;環境藝術設計
在社會經濟與人類文明發展的推動下,現代社會藝術設計與發展中逐漸成為了一門獨立的藝術類型。將當前的社會發展同生態環境之間的一些具體關系情況相結合,不難發現,環保、生態等一些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僅在當前的社會經濟和人類生產的發展中成了主導觀念,也成了環境藝術設計之中的主流觀點,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于推廣。
生態文明觀就是指社會發展與人類活動中形成的一種思想意識觀念,而且是一種動態的思想觀念,會隨著社會與經濟的不斷發展進行不斷的調整與改變,對人類的生活與生產發展進行指導。生態文明觀始于可持續發展觀,并同各種生態價值觀念之間都存在聯系。其主要包括生態經濟觀、生態價值觀以及生態科技觀,這些觀念的前提都是尊重自然價值,并對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加以強調,進而使環境破壞的情況減少,將目標放在以良好生態環境為基礎,建設國家的經濟、制度由于精神。
在生態文明觀這一基礎下進行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應當以科學理論為依據,遵守正確的方法與指導。應當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令其理念能夠回歸自然,并重視文化精神生態化這一原則。首先,由于我國不斷加快的工業化步伐,使得環境污染變得日益嚴重,人們處于環境保護意識下,提出越來越多的回歸自然的要求。所以設計師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必須注意“回歸自然”,將自然化的手法進行合理的運用,進而使人們能夠激發出對自然的聯想,以至放松心靈。其次,現代環境藝術的設計在注重文靜精神生態化這一原則下,應當更加注重對表達出作品的人文內涵。設計師在進行實際設計的過程中,應當堅持多元化這一思想,并與當地的特點相結合,挖掘出一些傳統的文化元素,將個性與共性、現代與古典進行完美的結合與統一,進而將人文精神與藝術品位散發出來,引領大眾自然與藝術之間的美。
(一)室內方面的環境藝術設計
1.生態空間環境的構建。現代環境藝術在室內的設計上,需要充分的應用一些綠色植物、自然光線以及空氣環境構建出一個生態化的室內空間環境,并在裝修過程中采用生態環保型的原材料,以保證擁有一個的健康的空間環境。在進行實際的設計過程中,可以合理的增添一些綠色植物,這樣不僅可以達到凈化空氣的效果,還能為空間營造出自然的氣息;利用透明的玻璃窗以及建筑自身的朝向面,將自然光線充分的引入到室內,并進行合理的通風,使室內的空氣流通得到保障,以便及時的將室內的廢氣排出。
2.營造舒適、簡潔的居住環境。材料堆砌是傳統室內設計與裝修中經常采用的方式,這種設計方式過于繁瑣,設計出的空間也比較復雜。并且傳統設計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人簡潔與大方的審美觀,而且還會消耗掉大量的自然資源、過多的使用油漆以及膠合板材,進而產生很多有毒氣體,使人們的健康承受了威脅。所以,在對現代室內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需要強調簡潔與大方的風格,對材料進行合理的配置,用簡潔與雅致的造型和細節使人們在審美需求上得到滿足,避免產生大眾審美疲勞現象,并且通過簡約主義的風格將生態文明精神進行展現。
(二)室外方面的環境藝術設計
1.景觀形式的合理規劃。景觀設計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進行設計時,應當合理對景觀形式進行規劃,對于一些體量大、能耗多、成本高的景觀形式應避免采用。例如在設計噴泉時,不應采用占地廣、成本高、耗水量大的噴泉,而是應當根據當地的人流狀況以及環境特點對噴泉的形式進行合理的設計,進而對土地資源與水電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減少資源損耗。
2.自然屬性與植物生態功能的重視。應當在現代室外環境藝術設計中,應當對設計區域環境中的自然特點以及氣棲息著予以尊重,對較大規模的工程應當減少實施,避免破壞自然資源。在基地的建設中,會包括水體、植被等自然條件,改造這些自然條件就會使基地生物鏈與微氣候遭到破壞,使生態環境受到影響。所以,應當將出發點放在生態文明上并與基地的自然條件進行結合來設計,使自然景觀原貌得以保留,以此為基礎適當的增添人工景觀。
綜上所述,生態文明觀下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相信只要正確認識到生態文明的內涵以及生態文明觀下進行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應當遵循的原則,并在室內設計與室外設計等一些地方進行合理的應用,就一定能使生態文明與人類的生活環境得到更好的推進與發展。
[1]王子瑋.關于生態文明觀下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探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3).
[2]王思天,吉鵬.淺析生態文明下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J].藝術科技, 2014(02).
J525
A
1005-5312(2015)08-00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