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雨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設計藝術穹頂之下的未來之路
——綠色設計
張夢雨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非常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作為一名設計師,設計倫理的觀念應該不斷加強,設計師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觀義不容辭。而綠色設計是隨著當前社會環境問題頻現及大眾環保意識增強而提出的保障人類自身生存、維持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未來之路,受到生態哲學的影響,是設計順應時代發展完善自身理念的必然選擇。
綠色設計;設計責任;生態文明
1.綠色設計的概念。綠色設計的核心是“3R”思想:即Reduce、Recycle、Reuse。也就是要求在設計中減少物質和能源的消耗、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使產品的零部件能夠回收再利用或循環使用。這也就是是設計更健康、更環保。
“綠色設計”的出現為設計藝術破開了一道黎明的曙光,是設計師們為挽救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而作出的努力,是設計界對現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及生態破壞的反思,也是設計道德與設計責任的集中體現。
2.綠色設計與生態哲學。經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創造了輝煌的科技文明,被各項成就迷花了眼的人們只看到了殺雞取卵式取得的眼前利益,當災難來臨時卻無能無力。
綠色設計既要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經濟發展的需要又要滿足人類長久生存的需求,使資源、能源得到有效利用,并使環境污染降到最低,只有堅定的走綠色能源發展道路才可以實現中國能源結構的優化,綠色設計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
3.綠色設計的必然性。設計藝術經過漫長的發展與演化過程來完善自身,并形成了當前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但在之前漫長的演變過程中也有其不足之處從而帶來了一些不良的影響。
首先,設計中產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再好的東西都避免不了最終老化廢棄的結局。沒有綠色設計的概念,產品廢棄后不可回收利用,廢棄物就會越來越多;沒有綠色設計的概念,設計中的有毒材料無法降解無法回收,污染問題就會越來越嚴峻;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生活垃圾也就產生的越來越快。
其次,加速地球上不可再生資源消耗,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化石燃料的使用量飛速增加,以燃煤為例2003年中國煤炭的使用量就高達36億噸,超出了當時其他國家使用的總和。為了緩解地球上的資源危機利用地球上有限的資源,資源利用模式必須被轉變。
1.人性化、人情化設計。隨著設計倫理這一概念逐漸被人們所熟識,人性化設計這一思想已成為21世紀設計的注重點和著力點。設計要關注兒童、老人、女性、第三世界國家人群等,設計承載了對人類精神和心靈慰藉的重任。“為人的設計”并不是圍繞著狹隘的人來展開的,一味求新求變,而是要建立起不僅注重對環境友好而且注重設計為人的和諧社會,將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進行合理考慮,注重自然與人的交流、溝通。
2.人性化設計的社會意義。馬斯洛在人的需求理論中提出人的五種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現代物質文明更加刺激了需求的多層次發展,如人口老齡化引起的青年負擔加重,現代化引起的貧富分化等,要求設計平衡差異遵循人性化設計的要求。
在1987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布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了永續發展的概念。這是一個兼顧共同性(Commonality)、公平性(Fairness)、永續性(Sustainable)的話題。人們開始在認真研究如何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這一背景下,如何通過綠色設計減少資源的使用及消耗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1.社會責任的定義。“社會責任”的概念是維克多·巴巴納克在《為真實的世界而設計》一書中提出來的,書中提出“設計師的最大作用不是在于創造商業價值,也不是在于包裝及風格上的競爭,而是創造一種適當的社會變革的元素。”設計責任應該包括為第三世界國家而設計、為殘疾人設計、為貧困的人而設計。
2.設計師的社會責任與設計倫理。設計師不僅是新事物的創造者,也是地接時代的紐帶,他們所設計產品的優劣,影響著大眾的審美,引導著人們使用產品的方式,設計師需要了解大眾需求,通過設計作品對大眾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培養大眾的綠色設計理念和對綠色商品的認同、支持,作為一桿鮮明的大旗,引導綠色消費觀念的形成。設計師注重倫理道德,對社會具有高度的責任感,為人類的共有利益而設計,這個利益是長遠的、全面的,不光是當代人受益且對子孫后代都有所裨益的。
綠色設計是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趨勢,隨著綠色設計的日益成熟,綠色設計理念的普及,綠色技術、綠色消費、健康生活方式會給人們提供越來越好的生存環境和視覺空間,對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1]柳冠中.走當代中國工業設計的路 [EB/OL].http://www.doc88. com/p-9456106631048.html.
[2]孫道進.“生態中心主義”的隱性邏輯及其批判——“生態倫理學”如何可能[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03).
[3]蔡仕炳.從沖突到和諧——生態倫理學困境的超越[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
[4]劉福森.生態倫理學的困境與出路[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
TB47
A
1005-5312(2015)08-0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