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慕甜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敦煌藝術之美探索
——以敦煌石窟曼荼羅圖像研究為例
王慕甜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文章將以數字媒體藝術和壁畫色元研究敦煌藝術,敦煌壁畫研究是最受學者們關注的學術門類之一,但是通過數字媒體藝術研究對于敦煌石窟中曼荼羅圖像的研究卻不多見。文章從敦煌壁畫的材料概況和意義、壁畫色元及其在對壁畫人物、數字媒體藝術在傳統的壁畫中的價值作用幾個方面來分析敦煌石窟壁畫曼荼羅圖像研究探索。
敦煌藝術;色元;曼荼羅壁畫;數字媒體
敦煌是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在最西端以南邊有南山為于祁連山,以北邊有北山為于馬鬃山,而敦煌莫高窟就在敦煌縣城里為千佛洞。壁畫、建筑和雕塑是敦煌藝術主要組成部分,禪窟的覆斗式和中心柱方形佛殿式是敦煌洞窟的形式表現特點。敦煌文化凝聚了來自中原的漢文化、印度、中西亞的文化,為敦煌藝術繼續發展創造了條件,中西經濟文化交流頻繁使得敦煌石窟形式種類繁多、規模宏大風格各異、技術精湛巧奪天工。
在現今敦煌壁畫是我國乃至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敦煌壁畫共有552個石窟包括西千佛洞、莫高窟、安西榆林洞窟等,敦煌壁畫在藝術領域中塑造的形態美和圖象形式美都表達了人類情感思想,如同所有藝術皆源于現實社會生活背景。任何藝術形態都與它的時代特色,敦煌壁畫藝術效果所用的工具和材料,來研究敦煌石窟曼荼羅壁畫所采用的顏料。
敦煌壁畫材料中的色彩顏料顯示在人物膚色、服飾、妝飾、佩飾等微差不同是由于各時代審美觀、社會文化經濟背景和生活環境不同出現,敦煌壁畫中所用的色彩顏料歸納有以下幾種:(1)無機顏料有:白色無機顏料(白塗、高嶺土、石膏、),紅色無機顏料(紅土、牛砂、銀朱、鉛丹、),黃色無機顏料(黃土、石黃),青色無機顏料(石青、青金石),綠色無機顏料(石綠、銅綠),黑色無機顏料(黑石脂);(2)有機顏料:紅色有機顏料(胭脂、紅花、洋西),黃色有機顏料(藤黃、橘黃、黃藻),青色有機顏料(藍),綠色有機顏料(楊梅),黑色有機顏料(墨、百草露、通草灰);(3)人工合成顏料;(4)土制顏料;(5)非顏料,作用是為了提高顏料的光澤和色度而被作補助劑使用,主要用于配色(滑石、云母)。礦物顏料繪制在敦煌壁畫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耐久性強、色澤優美、不易變色、色彩明確、發光型好、強覆蓋力等。
壁畫色彩感的特色:西北魏以白粉鋪地,用流暢的線條和色調,吸收傳統形式并加生活情節和形象融入佛教,色感主顯濃郁厚重;北周皆以白璧為底,主要的藝術風格和形象是漢族傳統繪畫極少還存有一點西域繪畫,從壁畫人物的膚色可見做了立體的暈染得出,色感主顯清新淡雅;隋唐色感主顯精致鮮艷、富麗華貴、健康、活潑、清新、富于朝氣的精神面貌,題材十分豐富如:經變故事畫、凈土變相、佛、菩薩等像、供養人;在西夏、五代及宋代時期的繪畫體系中的主體色調為溫和、鮮美、明亮使得繪面生動,元代時期的繪畫作品色調為淡雅、清冷顯畫面效果超凡托熟的美感。
通過對敦煌曼荼羅等壁畫所采用的顏料的研究、分析和探索,推測出各個時期所運用的顏料特性、效果、其變遷過程,從而促進了調色方法運用和色體造型的發展。
敦煌壁畫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色元在唐代時期繪畫藝術發展達到了鼎盛,在現今保留的古代壁畫對現代繪畫藝術影響值得學習和研究,曼荼羅繪畫實踐的視角去考察傳統中國繪畫藝術中的色元理念與繪畫技法。敦煌壁畫使得我們感受到色彩元素在古老東方特有的詩情畫意與審美動人美景。由于色元素中的化學分子變化造成古代曼荼羅壁畫顏色也發生了不同程度改變,對現代繪畫藝術起來一定視覺感受的效果影響,通過觀察分析敦煌中曼荼羅壁畫,色元風格對敦煌壁畫分析時期的演變很有代表特色藝術作品,探尋中國傳統壁畫藝術中對精微真實、造型特色、藝術形式的審美理解。
壁畫色元素藝術形態美來源于人類社會背景、文化心理、現實生活環境,敦煌壁畫藝術色元表現形式受人類生活環境和時代社會背景的影響,從而出現多姿多彩的繪畫壁畫形態美。繪畫壁畫的色元藝術形態美題材源于文化心理生活環境,壁畫藝術美都有獨特的標志性特色,不同歷史時期產生不同繪畫形式和不同畫家形成不同風格也受客觀自然、社會影響,有人精神心理感知的狀態,也影響人類創造的不同時期的獨特壁畫美。
壁畫色元藝術都有它民族傳統,壁畫以藝術語言、風格形態、使我們更能了解色元素的藝術美感。藝術的造型、題材運用、風格表現、藝術語言、表現技巧和線條色元的運用對塑造壁畫石窟曼荼羅圖像研究起了一定作用。對于色元的運用來強調寺院的莊嚴性而被塑造得更加溫和和有氣度,具有威嚴感、立體感并充滿慈祥形象。壁畫色元是敦煌壁畫石窟藝術表現的元素之一,它的的價值不僅體現在藝術方面,還體現在社會文化的進步,融入各階層各文化的體系中。敦煌莫高窟大量精美的壁畫,無數形象生動的彩繪雕像,極其最貴的佛經、文書等珍貴歷史文獻對現代人類留下歷史文化最貴遺產寶庫,
數字媒體藝術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是以數字方式復制的傳統藝術內容而狹義是以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為基礎,數字媒體藝術在承載、傳播、創意藝術形式和內容上顯出全新的藝術領域。通過數字媒體可以承載傳播敦煌石窟中曼荼羅圖像,并更好觀察出圖像尊像的身色元、冠飾、結印、服飾、位置、持物等。全新的藝術信息數字化存儲和傳播運動將會引起連鎖反應,藝術就會通過數字化的新媒體平臺給人們傳遞信息資源、文藝生態、思想情感。從數字新媒體中人們就可以更方便觀察到敦煌曼荼羅壁畫圖像中總體畫面的造型、色彩、氣質、姿態、法度等的藝術感,也可以體會到藝術在歷史情境中具有多元、雍容、強大、寬容的作用,壁畫并創造了經典也影響了藝術文化。數字媒體對敦煌壁畫史材收集和傳播對研究考古學、古代科技及其他方面都相當具有價值。
敦煌莫高窟壁畫早歐洲文藝復興近1000年,敦煌石窟里的曼荼羅壁畫藝術文化的傳承。21世紀數字新媒體信息新時代的到來,可投射到敦煌曼荼羅壁畫,試圖從敦煌壁畫人物畫的經典圖像著手,敦煌曼荼羅壁畫是中國代表性壁畫體系的精髓,數字媒體對敦煌莫高窟壁畫的傳播也是引起世界關注的敦煌學。敦煌曼荼羅壁畫為我們展示了是時代精神面貌、社會文化風貌、生活環境、經藝術風格。
西夏時期敦煌石窟出現了壁畫壇城式的金剛界曼荼羅,天王堂中曼荼羅和八大菩薩其相關圖像,數字媒體系統的收集整理敦煌壁畫圖像分析來梳理歷史文化演劇發展史,現在的數字媒體藝術通過360度移動視角記入了第5窟的東千佛洞第四幅金剛界曼荼羅、第3窟北壁和窟頂有四幅即榆林窟和第2窟窟頂東千佛洞。第3窟北壁僅榆林窟為比較完整的三十七尊金剛界大曼荼羅,其它的三幅顯現簡略的形式。運用數字媒體藝術進行龐大影像記入藝術形態其進行梳理,并將其運用在新媒體體系中使大部分人可以隨時隨地觀賞研究和吸收傳播敦煌壁畫的歷史文化精髓淵源。
敦煌莫高窟為我國美術史、藝術史、考古學、歷史學等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源,并于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敦煌壁畫色元運用起到不可缺少的源泉,隨著時代的進步高科技技術和信息多媒體的發展運用,促進了數字化媒體藝術和信息化網絡資源時代的到來,且現代人們可嘗試研究敦煌壁畫藝術中載入高科技技術設備360視度記入壁畫圖像,希望在未來用imak3D數字媒體顯現藝術美。數字媒體的視頻、文字、圖像、視音頻等傳播視覺效果,給人類吸取世界各地知識帶來便捷,也為我國近年在敦煌壁畫中運用新型的信息高科技技術數字媒體對研究時代文化的影響和價值意義,科學的數字媒體藝術對敦煌石窟中曼荼羅圖像研究中起到了一定真實性和傳播性,也給現代人們記錄我國古代敦煌莫高窟藝術的形象圖樣留下了寶貴資料和信息,由此可見傳統壁畫藝術和數字媒體藝術相結合并將引領時代的新藝術形式。
[1]黃駿.唐代敦煌壁畫人物風格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07.
[2]徐勇.敦煌壁畫的材料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7.
[3]潘汶汛.唐及唐以前敦煌壁畫設色研究及其在現代繪畫的影響[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0.
[4]阮麗.敦煌石窟曼荼羅圖像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2.
[5]申健.數字媒體未來發展趨勢——數字媒體與增強現實技術[J].電腦知識和技術,2010(11).
B948
A
1005-5312(2015)08-0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