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醒善
(大慶市書畫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1)
工業題材版畫的思考
蔡醒善
(大慶市書畫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1)
工業題材版畫作為新中國版畫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歷史的種種原因,發展到現在存在著一定的困境。文章主要闡述了工業版畫在題材選擇、作品創作、觀念表達等方面來引發讀者對工業題材版畫的思考。
題材選擇;作品內在的精神;多元化發展
工業題材版畫作為新中國版畫重要的一部分,由于歷史的種種原因,發展到現在存在著一定的困境。
談起工業版畫,首先我所迷惑的問題是當代工業題材版畫的素材在哪里?換句話說我們現在關注的工業是什么?計劃經濟時代熱火朝天的大工業場景已不復存在了,老工業基地大都重組改建,好像我們一時間失去了創作之源。特別是當代工業版畫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宣導功能,很多工業版畫家也與一些賦閑在家的產業工人一樣,感覺好像突然迷失了方向。其作品的整體質量相對來說,我個人認為還是有下滑趨勢。雖然今天我們獲得了更多的創作主動性,擁有更好的條件去創作新的版畫形式,然而縱觀新時期的作品與老一代工業版畫家作品相比較,卻顯得軟弱無力。特別是在當今版畫創作題材的選擇上,由于長時間的慣性思維,有時一想到工業版畫就想到廠礦,想到大生產。這是時代造成的,現在看來是狹隘的、局限的。在觀念表達上,原來的政治傾向性減弱了,面對現代版畫多元化的創作格局,當代工業版畫創作思路轉變明顯較慢,表現形式上也顯得陳舊和單一了。
首先,就題材選擇上,其實現在的選擇性還是很高的,近些年隨著工業體制改革的不斷進行,許多新的工業項目不斷落成投產,比如大慶油田上百萬噸乙烯項目、全國眾多大型機電、汽車工業如火如荼,這些項目都要比以前工業生產規模還要大,另外還有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等大項目的素材,如果我們能像王曉愚一樣,抓住歷史瞬間,也一樣會創作出《世紀三峽》這樣新時期工業版畫高水平的作品。其實當代工業版畫選材可以更廣泛,當今社會日常生活中哪件物品不與工業有關,哪件物品不是出自于大大小小的生產線。城市的點點滴滴,以及鄉村的農機化肥也都是工業產物。所以在創作思路上如果能夠放眼大的工業概念的話,我們的題材、創作思路就會立即放寬了。傳統的工業時代結束后,現在無論叫后工業時代也好、信息時代或是文化經濟時代也好,畢竟當今社會是一個文化大爆炸的時代。眾多信息、觀念、文化知識做后盾,這大大提升了完善創作理念和豐富作品內涵的可能性。另外,在大工業的人文關懷表達上,成千上萬人親身經歷了那個熱血沸騰的時代,它給人們留下的攝入靈魂的東西將是無窮盡的,可挖掘的素材將會更多。
其次,在作品創作過程中上,現在很少有畫家還真正的深入到工廠企礦進行的生活實踐!藝術創作也跟這個時代一樣,快餐式的。工業的小情小景即可滿足作者的創作心理需要,很多藝術家們已經沒有多少耐心去繪制那么復雜、壯美的草圖了。在一些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其實就是一張拍的工廠或碼頭的照片,用電腦簡單處理一下而翻制成版畫的。利用電腦數字技術制作的圖像,在其轉換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遺失了版畫的一些特性。雖然工業結構本身具備很多形式美感,如果沒經過藝術家縝密的思考,反復推敲概括總結的話,完成的作品也會顯得很粗俗、低略。
再者,在作品的觀念表達上,雖然視覺的政治宣講性已不再是他的主題,但作品內在的精神還應不應該追求呢?基于這一點,就西方現代版畫出現的多重形式輕內涵的問題,美國版畫家丹·威爾頓提出不同看法和意見,他認為,很好的掌握版畫制作技巧,將概念植入版畫藝術制作中,這是藝術的最終目的,也是最完美的藝術形式。在這一點上,我個人非常認同。大慶版畫群體近些年在這方面進行了嘗試。比如說陳彥龍的“飛行的玉米”系列作品,就是追求后工業時代,工業農業的沖突與和諧之間的一種矛盾關系;墨建杰“螞蚱與工業廢棄物”系列作品,表達的是工業遺留物對環境的影響與現代生態文明之間一種爭鋒,給人以反思。周泗、崔柏濤和高偉的自行車、摩托和石油衍生品系列,是把單獨的一件工業產物用版畫語言放大提升,傳達時代賦予它的“生命與能量”。我的《頹城》系列是用黑白木刻的方式對那個厚重的年代的一種靜寂的、無聲的記錄,也是通過作品表達對那個時代,留給人們內心深處的劇烈情感的一種人性的考量。
當下國內版畫迎來了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版畫的整體氛圍和作品質量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這也得益于版畫受到市場的沖擊非常小,遵循了其內在的學術發展規律,從版畫本體語言研究,到多元化發展,一直穩定的前進著。工業版畫在展覽方面如果能夠邀請國內外版畫領域很有成績的名家參與進來,以一種課題研究的形式共同梳理后工業時代工業題材版畫的發展方向,比如說能不能建議譚平老師的“圈”系列,徐冰老師的“天書”,盧治平老師“瓶非瓶”系列向工業題材轉換嘗試一下,以一種新的語言來詮釋現代工業版畫的創作思路,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嘗試。版畫作品等等都已經無形中把工業題材版畫推向了一定的高度,也為工業版畫多元化發展開闊了視野,起到一個引領、提升、助力的作用。另外在版展定位方面,如果能放眼于國際,結合我們的工業特色,我想中國的工業版畫展、中國的工業版畫作品將會以全新的面貌立于世界。那將是中國版畫界的又一文化盛事。
[1]董曉明,廣軍.2012中國版畫年鑒[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
[2]魯道夫·阿恩海姆(美).寧海林(譯).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J217
A
1005-5312(2015)08-01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