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
(麗江市古城區文化館,云南 麗江 674100)
麗江旅游文化初探
周紅
(麗江市古城區文化館,云南 麗江 674100)
古城麗江的成功打造已然成為我國文化旅游產業的典范,麗江的成功有著多方面的因素,文章梳理了麗江旅游文化發展的重大事跡,并結合具體問題分析了其成功的因素。
麗江;文化;旅游產業
麗江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其文化旅游產業,她以旅游業為龍頭,帶動了麗江經濟的持續增長。在30多年的發展歷程當中,麗江最典型的經驗是文化旅游相結合,以文化為靈魂,以旅游為平臺,文化與旅游互融互動,形成了支撐麗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和文化旅游平臺,推動了麗江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云南省滇西旅游現場辦公會議在麗江召開,麗江旅游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為了加快麗江旅游發展的步伐,麗江古城申報世界遺產也擺在了重要的議事日程。麗江市委政府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主導思想非常明確,曾多次請專家學者獻計獻策。麗江民俗文化工作者認為,民族文化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麗江民族文化景觀的價值遠遠大于能衡量的經濟指標。所以,從申報世界遺產開始,麗江在保護麗江古城文化景觀、促進旅游業與文化遺產協調發展方面,時刻具有緊迫感。
麗江古城是麗江文化的亮點,而且,麗江古城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座歷史文化名城,800多年來,她與周邊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古樸的村莊自然和諧,渾然一體。麗江古城古老的建筑、獨具特色的歷史、科學、文化價值,決定了她在當代許多歷史文化名城中的地位。
麗江市委政府在古城在申報世界遺產的過程中,加大了投資力度,許多房屋建筑、街道水系都得修復和改造,工程大,但文化含量更高。而在麗江大地震中,古城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在恢復重建當中,只有“整舊復舊”,恢復古城原有特色,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古老的文化。為此,麗江下了最大的決心。據有關資料介紹,當時為恢復東大街不諧調的建筑物,麗江地區電影公司百花娛樂城等17家單位進行了房屋拆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三線整治”中,電力線、通信線、電視線被人們稱為古城“視覺污染”,由于各部門密切配合,古城完成了多條街道的線路入地工程。
古城文化,更大程度上是建筑文化、風景園林文化。國際國內專家們普遍認為,像麗江古城這樣大面積保存下來的古建筑已是為數不多,她不僅是研究我國城市發展史的一份重要遺產,而且還是研究古建筑不可多得的地方。麗江古城奇特的建筑藝術,有著較高的研究價值,是納西族祖先的一大杰作,得到了麗江廣泛的重視和保護。
通過努力,麗江古城于1997年12月4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填補了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尚無文化遺產的空白。隨后的幾年中,東巴古籍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三江并流區(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擁有世界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記憶遺產3項世界級桂冠,為麗江發展打造國際旅游城市架上了騰飛的翅膀。
(一)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為民族文化產業品牌鋪平了道路
古城和古城所承載的納西民俗文化,使麗江古城大放異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然而,旅游的發展,同時也為麗江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出了新的課題。旅游業的發展,使民俗文化通過商品的形式表達出來,一方面文化的商品化是市場的需求,對于民俗文化的傳播和擴大影響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如何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發展民族文化產業,決定著麗江古城的品質、品格和發展方向。
實踐證明,民族文化產業的建設,就是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和民族文化產業品牌。從1996年地震后恢復重建開始,麗江努力破解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的兩難問題,經過艱苦的實踐和探索,形成了保護、繼承、利用、開發的良性循環體系。
1986年,政府支持引導宣科先生開始用現代商業手段運作納西古樂,使納西古樂走向世界,成了知名的麗江民族文化品牌,同時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地震后,麗江市政府籌資5860多萬元,恢復了明代麗江木氏土司衙署,并將其作為“麗江古城博物院”對外開放。
隨著麗江旅游規模的不斷擴大,民族文化產業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效益的日漸顯著,人們對文化產業意識也不斷增強。新世紀開始,許多有識之士通過不同方式,積極參與麗江民族文化產業開發。2001年12月,通過市委、市政府牽線搭橋,“麗江地區民族歌舞團”與“深圳能量實業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合作組建“雪山演藝有限責任公司”,投資近800萬元編排上演了大型民族服飾、民族舞蹈詩畫《麗水金沙》。《麗水金沙》以舞蹈詩畫的形式表現了麗江各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成為麗江獨具魅力的品牌節目,讓人賞心悅目。
《納西古樂》和《麗水金沙》的成功,麗江通過大膽實踐,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條自然資源開發與文化資源開發相結合、民族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相結合的發展道路,打造出麗江古城、東巴文化、納西古樂、《麗水金沙》、摩梭風情、茶馬古道、《印象麗江》等民族文化精品,民族文化產業建設基本形成規模,麗江已經成為中國西部極具吸引力的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旅游目的地。
(二)旅游業發展反哺了麗江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麗江的多元民族文化為為麗江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血液。一個旅游景點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麗江也不例外。麗江受到游客喜愛,也證明了麗江民俗文化是得到市場認可的。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旅游景點的競爭實質是文化的競爭。麗江的發展也說明了,民俗文化是旅游的“造血機”,只有不斷地輸入新的血液,才能保持麗江旅游發展的競爭力,實現麗江古城的可持續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因此,隨著麗江旅游的不斷發展,麗江民族文化也得到較好的挖掘、保護和發揚。麗江旅游業的發展,讓麗江人認識到傳統民俗文化的獨特價值,在廣大專家學者的關注下,許多瀕臨失傳的納西族民俗文化在旅游大潮的觸動下開始復蘇,并融入了旅游市場,得到了新生和“重構”。在麗江,除了古城以外,洛克故居、白沙壁畫等古跡的修復;納西古樂、東巴歌舞、字畫等民間藝術的復活;打銅、制陶、民族服飾等傳統手工業也獲得了新生。在古城周邊的納西鄉村,一些傳統的飲食也得到了開發與發展,傳統的納西族民間建筑得到了保護和恢復。
麗江民族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內國際專家學者開始對麗江的人文景觀、東巴經典、史料文獻、節日慶典、婚喪習俗、飲食服飾、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音樂歌舞等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和論證。專家學者關注,政府大力支持,一批民族文化專著和論文不斷出版,為麗江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民族民俗文化的發展,麗江的旅游景點也不斷得到提升。以麗江古城為依托,以市場為依托,以文化為亮點,束河古鎮、玉水寨、東巴谷、黃山民俗村等等景點和周邊鄉村民俗生態村逐步建立。麗江已經形成在保護的前提下發展,以發展促保護的新格局。新開發的這些景點,在政府的指導下,對古鎮和景點的歷史文化保護、文化開發和新區配套建設統一規劃,整體運作,按實際生活需求和旅游業觀光視角,將古鎮和民俗鄉村的基礎設施一步到位進行重新建設,同時兼顧原住村民的利益,引導村民自己發展,并適時組織旅游合作社,帶動圈外居民和貧困者在旅游發展中得利。
麗江的發展,同時還帶動了江東三縣旅游的發展和文化保護和開發。寧蒗縣瀘沽湖摩梭文化旅游,永勝他留人、毛氏文化開發,華坪花傈僳歌舞,都在逐步開發和探討中穩步前進。
麗江的旅游發展,增強了人們對民俗文化的保護意識。麗江的成功讓麗江人嘗到了旅游帶來的碩果,隨著麗江旅游業的發展,當地人民的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在逐漸地增強。他們對自身的文化價值進行了重新審視和定位,他們繼承傳統民俗文化的內涵并與時俱進,不斷主動地對傳統民俗文化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和創新,并積極地把它推向全國以及全世界。
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拼搏,麗江依托文化,以旅游發展加強對民族文化的研究、傳承、保護力度,打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讓旅游有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同時也為麗江文化旅游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更多新的課題,以待更多的學者探討研究。
[1]楊靜.淺談麗江古城旅游文化的發展與保護問題[J].旅游縱覽,2012 (05).
[2]羅冰清.麗江古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利用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7.
[3]楊曉星,朱明.淺析麗江市東巴文化旅游市場開發策略[J].全國商情, 2014(16).
G124
A
1005-5312(2015)08-01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