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繼省
(韶關市新豐縣文化館,廣東 韶關 511100)
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現狀與建設
趙繼省
(韶關市新豐縣文化館,廣東 韶關 511100)
建設新農村任重道遠,發展新農村文化必不可缺,為社會主義的新農村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筆者認為,建設新農村文化,單純地依靠政府組織的下鄉活動遠遠不夠,而且也不能根本上解決農村文化供需問題,必須挖掘農村本土文化資源基礎上創新開展,真正把文化工作落到農民的心坎上。文章以期通過對當前農村文化發展的現實進行分析,尋找突破口,并創新開展多舉措的活動。
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建設
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有廣泛的空間和載體,因此,它具有鮮明的大眾性,并且有著豐厚的民族民間文化的底蘊。它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展示著共同的特征,覆蓋面廣,參與人多,形式靈活多樣,內容豐富多彩。農村群眾文化還具有活動地點和時間的隨意性,演出形式可大可小。可以說農村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在我國的社會大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過去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狀況
農民群眾在漫長的生產和生活中,伴隨著歷史的進程和民間歲時的風俗,集中大量的群眾智慧和才能,逐漸形成了聽老人將民間故事和傳說、說唱歌謠、諺語、歇后語、俗語等文化活動。在勞動過程中,邊耕作邊哼著小調,跳著節奏歡快的舞蹈,以此來充實、滿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
(二)現在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狀況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廣大農村的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斷提高,農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要求不斷增長,在原有的文化生活需求中得到滿足后,又產生了更新、更高、更為迫切的需求。如今,農民群眾在地方政府的領導下,在群文工作者的帶領下,廣大的農村鄉鎮、村屯,都有不同形式的文化特色活動,人們利用廣場,院落等地理條件堅持開展文化活動。現代舞。卡拉OK、小品、曲藝、拉丁舞等多種形式的表演,雅俗共賞,群眾喜聞樂見。
(一)加強黨對農村文化的領導,提高對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建設的認識
各級黨政領導部門在深入學習貫徹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時,就要以實際行動來做出積極響應,不能把重視文化工作掛在嘴邊,而是要放在心坎里,落實到工作日程中,顯現在成效上。農村的黨委、政府領導重視,在各項大、中型文化活動前,召開有關部門工作會議,對群眾文化活動做出全面安排部署,要求抓好群眾文化活動的各個環節,為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創造一個好的環境。
(二)加強當地的文化設施建設,為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提供載體
文化設施建設是形成文化活動的最基礎的東西,在農村的文化群眾活動中,要使農民經常開展一些有益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硬件設施建設是開展好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一環。因此,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藝術性、教育型相結合的文化場所,使農民群眾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既受到健康思想的啟迪和教育,同時又在活動中得到藝術美的享受。通過文化設施建設,在農村因地制宜的開展一些紅紅火火、群眾喜聞樂見的具有民族、民間、民俗特色的與現代意識相結合的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農村鄉鎮還應建立起具有一定規模和實用價值的文化活動站,村屯應有自己的活動場所,經常堅持開展活動,使之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陣地。
(三)加強基本文化活動方式建設,豐富農村群眾的精神生活
加強基本文化活動方式,主要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把文化部門組織的經常性、小型多樣性文化活動與民間的傳統節日文化活動結合起來;把群眾自娛性活動與各鄉鎮政府舉辦的文藝匯演、比賽等活動結合起來;把鄉村文化活動與文化職能部門的服務結合起來;把宣傳思想道德建設、科技文化衛生知識普及與開展文娛、體育活動等有機結合起來。力求達到群眾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不斷豐富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加強農村文化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多渠道培養農村文化人才
近幾年,農村文化骨干、專業人才流失現象嚴重,人員老化、民間藝人的絕技近于失傳。若不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部分農村文化將出現人才匱乏,只等城市送文化下鄉的窘境。只有留住人才,給予文化人才合理的待遇,同時創造條件,盡可能發揮其業務專長。使他們在農村有用武之地。更要組織力量將民間藝人的絕技整理流傳下來,使那些有民間特色,為農民喜聞樂見的民間技藝發揚光大。還要征得有關部門的批準,上級主管部門和文化館爭取不定期開設文化骨干培訓班,對村組文化活動骨干、積極分子進行培訓提高,培養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人才。通過組織鄉鎮、村組文化匯演、比賽,促進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和農村文化人才的培養。
(五)支持和鼓勵農村民辦公助、公辦民助的形式自辦文化產業
農民是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支持農戶組建鄉村文化廣場中心,允許其以市場運作的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支持農民自辦農民書屋、組建放映隊等;大力扶持民間職業劇團和農村業余劇團的發展。多年來我縣積極鼓勵各地各部門發揮優勢,創造性開展“三下鄉”活動,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廣受歡迎的品牌活動。在我縣的許多公園和廣場,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男女老少都不約而同走在了一起,大家共同歌唱祖國,歌唱美好的生活。
(六)建立健全城鄉文化的互通機制
城鄉文化互通機制可以實現城市與農村的雙贏。城市文化吸收農村特色文化,在城鄉文化的碰撞中加重現代文明的淳厚,才能勇立潮頭;民間鄉土文化與都市現代文化有機融合,成為農村關注世界文化的窗口,這才是現代農民所需要的新農村文化。為此,一要積極組織農村文化服務活動。新農村文化建設光靠政府和農民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廣泛宣傳發動大家自愿來支持農村文化建設,通過制度建設甚至法制建設來引導社會力量捐助農村文化事業;二要建設一批集聚城鄉文化一體化的重點城鎮文化基礎設施,建立全方位輻射功能的文化資源網絡,利用廣電、教育、體育等資源,讓先進文化在農村得到最廣闊的覆蓋范圍;三要探索文化“三下鄉”活動真正成為滿足農民需求的有效載體。文化“三下鄉”在活動內容上力求創新,與時俱進,使活動變成“常下鄉”,成為反映農民呼聲播放器。
(七)民間文化顯身手,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傳統的民間文化是中國農耕文化的精華,凝聚著中國農民征服自然的民族智慧。激發農村文化活力,發掘農村文化資源,讓來源于廣闊農村的民間文化服務于整個社會乃至世界,這也可以算是弘揚民族民間文化,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的重要途徑。我縣聯合鄉鎮成功舉辦了連續四屆全縣城小品文藝化演,云髻山鄉村文化旅游節,開展不拘一格的農民運動會,形成聯合梯田品牌效應,在發揚傳統民間文化基礎上,通過繼承和創新,延續了民間文化生命,又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文化是我國群眾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強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建設是保障農村文化事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從農民最感興趣的入手,開展一些本鄉本土特色、群眾廣泛參與又喜聞樂見的活動,這樣才會贏得男女老少的積極支持與廣泛參與,對增強凝聚力,振奮民族精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G249.2
A
1005-5312(2015)08-0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