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哲
(武漢理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浩氣貫宏宇
——武星寬教授其人其畫其設計作品
劉志哲
(武漢理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文章從賞析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武星寬教授的畫作和設計作品的角度,分析了武教授“水墨重彩”中所蘊含的“形”“意”的獨到之處,并以武星寬教授的設計作品為例,體味先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獨到見解,更體味先生對蒙古草原的深沉的愛。
水墨重彩;武星寬教授;城市設計
初次見到武星寬老師,是在幾年前我剛入大學時。某日,筆者在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的門口遇到一位老師,他身材高大魁梧,氣宇軒昂,眉目間透出堅毅與自信;他長花白須,走路虎虎生風,像極了一位隱遁在塵世間的仙人。經一位同學提醒,我才知道這就是久聞大名的武星寬老師。后經別處了解到,武先生是蒙古族人,蒙古名叫烏蘭扎布,自幼結緣于廟宇,啟迪于唐卡繪事,幾度行走在大草原中,后轉而從事藝術教育。
先生生于蒙古大漠,少時放羊,歷經風霜。十二三歲的時候,由于家境貧困,拜當地喇嘛廟里的活佛為師,跟隨蒙古畫師畫唐卡經書插圖。唐卡藝術的嚴格規范和精細風格,給年少時的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也因此獲得了繪畫藝術所需要的造型能力。運用天然的礦物顏料,粗獷的大色塊,鮮艷濃重的大色調,原來是自那時就留下的深深的種子。
后來,滿懷豪氣的年輕人越過千山萬水,考上了湖北美術學院。再后來先生在武漢任教,受到楚風漢韻的滋養,這一段獨特的經歷,使他將蒙古族藝術與漢民族的水墨藝術融合起來,成為自成一派的水墨重彩畫家。
在繪畫上,先生對故鄉的深沉的愛,讓他在題材方面選擇了展現蒙古草原之美,而不是跟在漢族畫家之后畫一些內陸山川景物;風格方面上,他揚棄了唐卡藝術的規范與精工,而對其背后的圣潔感和富麗的色彩追求有所保留,紅、黃、金、藍、綠等色彩的運用,就與唐卡的用色有關。這樣的藝術選擇,使先生同時與唐卡藝術和漢族水墨藝術拉開了距離。
觀武先生的畫,濃墨重彩的形在畫面在撞擊,融合,流淌。我們定會很好奇,為什么在灰暗的色塊中會用那么刺眼的紅和藍?后從先生那里得知,那是他童年時對家鄉的記憶。再加上唐卡繪畫時留下的印跡,造就了先生今天的特點。先生的畫作里,常常會有茫茫的大漠,有皚皚的雪山,有黑色的大地。在《浩氣禪風走千山》的畫作里,那些群山綿亙的大漠間,濃重的靛青,凌烈的筆觸,讓人感到有大風呼嘯而過。而在遠處那一抹紅,更像是一種心中的暖意,大愛綿天地,浩氣貫宏宇!
與此同時,武星寬教授也承擔了許多城市設計,并在設計領域頗有建樹。他獨立主持并指導設計過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北廳內設計、武漢洪山廣場主題系列浮雕設計及制作、中山艦博物館床戲設計等80多項城市環境創新重點科研項目。
而在設計創作方面,在闊別故鄉40多年之后,內蒙古巴彥淖爾草原依然是先生藝術創作的靈感之源。先生設計的系列作品大氣,莊重,將傳統文化與當代時代特征相結合,將草原文化與當代建筑時尚相結合,文化厚重,設計感十足。
先生從蒙古文化入手,以蒙古包為切入點,加以當代的設計思維,設計出的作品很好地統籌了傳統文化與時代的特征。
在先生跟我們相處的這段時間以來,我不僅從先生的作品和設計作品中體味到先生對傳統文化和設計的深刻理解,更是在先生的一顰一蹙之間,在先生舉目望向前方的瞬息,在先生沉默不語的時候,感到先生對那片廣袤的蒙古草原,對那片土地愛得那么深沉。
先生在講課時談到自己的畫作和設計作品,時常抬起堅毅的目光望向大家,語氣和緩而鑒定。先生的目光仿佛透過這城市的銅墻鐵壁,穿過平原高崗,看到自己心中摯愛的家鄉。那里水草豐茂,一望無垠;那里天與地,人與自然仿佛都融為了一體。我們無不為先生的思想和大愛而感染,跟隨先生的腳步,腦海中展開一副中國地圖。
藝術永遠是通過每個人的情感,熱情和夢想而得到表現的美。武老師的畫作和設計作品總是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在畫作中有群山綿亙,有廣袤草原,有心中烈火,有大漠勁風。同時,先生的畫作中有隱隱約約傳遞出一種對遠方的向往,也能看到這些形象所產生的無限聯想,體驗到一種發散的心理變化。
先生涉獵甚廣且在各個領域多有建樹,從城市雕塑到普通的設計,從傳統水墨到當代藝術,這一切必定都源于先生豐富的人生閱歷,淵博的智慧和超凡脫俗的浩氣。俗話說“畫如其人”,先生的作品呈現出如此豐富的內容,必定與他大氣的人格相匹及!
武星寬先生的畫作與設計作品給予我們的是一種啟迪,一份感動,一顆熾熱的心!“浩氣貫宏宇”,武星寬教授對文化的深刻思考,對生命的熱愛,值得人深深思索與回味!
J205
A
1005-5312(2015)08-0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