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趙青閣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乃舒
(中原工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略論女性文化工作者職業選擇的因素
——以趙青閣為例
李乃舒
(中原工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文章以知名豫籍女編輯趙青閣女士的人生經歷為個案,通過文獻分析,總結了她在漫長職業生涯中所受到的關鍵影響。其中有興趣、健康、個性、交往、政治等占主導,而性別因素并不明顯以期能激勵當代女編輯突破自身局限,發揮才能,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女性;文化工作者;職業選擇
2014年是趙清閣女士的百年誕辰。在2014年出版的《河南新聞出版年鑒》中,趙清閣作為的名字作為河南新聞出版界的知名人物中為數不多的女性赫然在列。詞典上的介紹是:“著名女作家、編輯家、畫家”①。她長期活躍在新聞出版界一線,曾擔任多份報刊的主編,并與洪深、老舍、鄧穎超等知名人士過從甚密。
趙青閣于1914年出生在河南信陽,其祖父為當地學官,早年母喪,寄養在身為前清進士舅舅家中,有比較深厚的學養。初中畢業時因反對包辦婚姻離家出走,在開封藝術高中半工半讀,學習音樂和繪畫。就讀期間曾向《河南民報》、黃心勉夫婦主辦的《女子月刊》投稿,并在平民小學執教。②
1933年,她考入上海美專,就讀期間任天一公司電影編輯、參演校園劇、撰寫小說,并在此期間結識洪深、歐陽予倩等進步電影、戲劇家與魯迅先生。畢業后,回家鄉短暫任教,因發表揭露性文章入獄半年,經師友營救重返上海,進入女子書店任總編輯,自此正式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化工作。
根據趙青閣文藝生涯年譜記載,在職業生涯初期,趙青閣從事的工作大多是“為稻粱謀”。比如求學期間在河南救濟院貧民小學執教、為姚明達夫婦主持的《女子月刊》撰稿,都有補貼學費的成分。畢業后也曾短暫(兩個月)任職于南京文物保管委員會,但這些工作都沒有持續太久。
與求學期間的輾轉謀生形成鮮明對比,趙青閣出于個人興趣和社會責任感所選擇的文藝創作工作貫穿了她的一生。根據趙青閣自己回憶,“基于對黑暗現實生活的不滿”是驅使她進行文學創作的主要力量。“所寫詩文,不只抒發個人感悟,也有赤裸裸抨擊舊社會黑暗,抨擊封建罪惡的。”
1936年8月,趙青閣加入南京中電制片廠,抗戰又后轉戰后方從事“文藝抗敵”工作,同時從事小說、散文、戲劇創作。她認為,“文藝的各部門無論新的或是舊的形式,只要有益于抗戰,都可以利用”。抗戰期間,趙青閣除了撰寫《女杰》、《生死戀》等抗戰劇,還與老舍合作了教育題材的《桃李春風》、改編劇本《紅樓夢》。趙從事的其它主要工作有:編輯抗戰刊物《彈花文藝月刊》、出版理論專著《抗戰戲劇概論》、《編劇方法論》、在戲劇培訓班執教編劇法。這些工作,都是圍繞著寫作工作展開的。此外,在開封淪陷前后,趙接到《鄭州日報》記者聘書,因體弱未去。
抗戰結束后,趙青閣從后方返回上海,先是主持《神州日報》副刊,后又經戲劇家洪深推薦,進入上海戲劇專科學校,自此一邊教書,一邊寫作,其間因為白色恐怖,生活變得動蕩,但從不輟筆。這種狀況持續到全國解放。
解放后,趙青閣留在大陸從事電影劇本創作,陸續寫出了《幾番風雨》、《蝶戀花》、《女兒春》。1951年進入國營聯合電影廠,任藝術處干部,后被安排在資料室工作四年,在此期間,她利用業余期間整理和改寫了一些古典作品和民間傳說。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56年。直到許廣平到上海視察知識分子政策落實情況,她才在電影廠重返創作崗位,1957年到1962年,趙青閣創作了劇本《向陽花開》、《林巧稚大夫》、以及一些由古典作品改編的小說。
1962年至1964年,趙青閣患肝炎,臥病許久,1966年至1972年又患腦血栓,偏癱數年。十余年間,她的文藝創作幾乎中斷,僅在1964年有紀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的話劇《鬼域花殃》問世。在這一階段,趙青閣的職業選擇顯得比較被動,主要受到健康狀況和政治局勢的影響。
在生命的最后十幾年,趙青閣并不寂寞。她早年畢業于上海美專,卻“興了文事,廢了畫事”,久病初愈后,就開始繪畫自娛,并參加一些專業活動。她向上海市博物館捐獻畫作,參加全國第四次文代會,被增補為上海市政協委員,與茅盾、鄧穎超、謝冰瑩等老朋友恢復了聯系,并以七十一歲高齡入了黨。
趙青閣在日記里寫,“演員要死在舞臺上,作家應死在書桌上。”粉碎四人幫后,她撰寫了大量文章。有追憶老友、記述日常的散文,也有小說、雜文面世。與此同時,她的舊作也得以再版。老友凋零,健康欠佳,趙青閣逐漸淡出寫作,但正如她自己所說的:“文學生涯應當結束了,建國前的作品都完成了歷史使命,可以付之一炬了,今后我將輕松地在晚下的光輝里,養息身心,安度余年。”
以上就是趙青閣的職業經歷。總結她的每一次職業選擇不難發現,她是一個有才并且敢為有為的女性。她選擇職業所考慮的因素一是能否對社會有益,二是個人興趣和身體條件,經濟狀況在早年也是一個次要因素。至于工作穩定性、專業對口,則不在考慮范圍之內。
除了以上的主觀因素,還兩點客觀因素尤為引人注目。第一點是廣泛的社會交往帶來的新契機,第二點是政治因素帶來的變動。下文重點考察這兩點。
田漢曾在1940年盛贊趙青閣“從來燕趙多奇女,清閣翩翩似健男。側帽更無脂粉氣,傾杯能作甲兵談。”或許正是由于這種性格,使她在職業生涯中,不斷得到師友的幫助和指引。1935年,她觸怒政府被捕入獄,卻被師友保釋出獄并擔任女子書店總編輯;1942年,她遷居重慶,情緒低落,受冰心鼓勵開始研究改編《紅樓夢》;1943年,她與老舍合作四幕話劇《桃李春風》;1945年疾病纏身,生活困難,王瑩贈她金項鏈解燃眉之急;1947年,她經洪深推薦,進入上海戲專;1956年,又在許廣平的幫助下重返編劇崗位,在趙青閣年譜中,也記述大量回顧與文化界人士交往的細節,其中不乏溫馨感人的真摯情感。可以說,趙青閣的職業發展,既是個人努力的結果,也離不開師友的坦誠相待。
但是,合作關系會起負面作用。這種負面作用體現在她和老舍的關系之中。戲劇家杜宣曾議論“看到趙清閣的結局,大受刺激。獨身可以,但不要因為一個男人。好的女子一定要有好的感情呵護著,不能給予她們這種保障的男人,不配去接近她們。”③這里的一個男人,指的就是老舍。趙青閣在重慶與老舍合作劇本桃李春風,感情深厚,但當老舍的妻子胡絜青帶著三個孩子輾轉到了重慶后,趙青閣選擇離場。可見,在男女合作伙伴各自年富力強的時候,異性之間的工作合作,尺度并不容易把握。這對工作有時候是正面的促進,也很有可能是負面的。趙青閣臨終之前,將老舍給她的七十多封書信付之一炬。
文化工作不同于其它行業,它天然具有某些附屬性,因而也更容易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的信念顯得至關重要。
趙青閣自從入行,便受到政治壓力,幾次中斷工作,除了健康原因外,均與政治有關。1935年,她因為針砭時弊的雜文被抄家;1936年,她因為在女子月刊上發表左派作家文章被解雇,同年創辦《婦女文化》雜志,因不愿與國民黨機關合作出版而停刊;1940年,她任教育部特別編輯,卻拒絕加入國民黨受到批評而辭職,乃至1981年,《文學報》創刊,如此種種,不一而足。但趙青閣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立判斷。
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年。社會環境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社會文化對女性的歧視一直存在,缺少機遇,缺少支持系統,女性往往難以獲得和男性平等的機會。在編輯記者職業中,這種傾向尤為明顯。“……這既體現在以男性為邏輯的市場化所帶來的不公正的就業合同與薪酬制度、女性和工會組織的式微等方面,更體現在日常的性別化編輯部文化中。”④
本文圍繞趙青閣這樣一個文化界的杰出女性,以時間為線索,考察了看她的工作經歷,也重點關注了她的合作關系、工作變動,分析了影響她職業選擇的主客觀因素。這些因素主要有:興趣、健康、社會責任、社會關系和政治影響。而關注社會、專注創作的工作態度,廣闊的社會交往、堅韌獨立的個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作風,是趙青閣能夠堅持理想的重要基石。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工作合作,則為她帶來了偉大友誼和終身遺憾。
趙青閣的案例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在于:雖然社會現實對女性有多重限制(這種限制在趙青閣身上主要既表現在原生家庭上的),但是自我道路選擇也異常關鍵。隨著成績積累,趙青閣的職業生涯后期,已經看不到太多源自性別的限制因素。這可以得到一個推測性的結論:女界精英寥寥,不僅源于社會壓力,更來自于女性的自我設限。這也說明,女性文藝工作者通過自身努力,也能夠和男性一樣,通過社會工作實現自身價值。
由于資料和精力的限制,本文還有很多缺陷。首先是研究方法單一,其次是有許多話題未能深入探討。如:
1.工作成就與學校教育的關系;
2.工作地點與工作成就的關系;
3.趙青閣的個人情感與政治思想變遷,這些都有待后續研究進一步深入。
“使那些后來的女性的道路寬松一些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⑤。望本文夠激勵熱愛文化事業的女性,以興趣和社會責任為指引,努力突破現實的局限,做出更大的貢獻。
注釋:
①河南新聞出版年鑒編委會.河南新聞出版年鑒2013[M].河南:鄭州大學出版社,2014:468.
②除特殊標注,本文參考資料均來源于高天星等所著《趙青閣文藝生涯年譜》,《趙青閣文藝生涯年譜(續)》.
③商羊.懷念一個人和他的女朋友們[A].杜宣紀念集[C].中國會議, 2014.
④王海燕.對媒體商業化環境下“新聞業女性化”的質疑[J].新聞記者, 2012(12).
⑤美國女物理學家耶洛(Rosalyn Yalow)在1977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后的演講.
[1]陸建民.高學歷女性職業發展中被放大的性別負效應及尋策研究——以上海的系列調查為例[J].中國婦運,2011(03).
[2]潘澤泉,楊莉瑰.女性研究范式重建、知識建構邏輯與中國經驗——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女性發展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10(05).
[3]吳貴明.探析中國女性職業選擇與職業發展特點[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2).
C913.2
A
1005-5312(2015)08-02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