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燕
很多通情達理的成人,一旦事關自己的孩子,都會和你媽媽給你的感覺一樣,接近蠻橫。中國父母的身上幾乎都有這樣的習慣:能好好聽你一個小屁孩兒說話就已經是開恩了,還要求家長聽你的,簡直就是“你小子是要造反嗎?”所以,想和家長講道理,尤其當你還未成年,確實是一件挺困難的事情。當然,即便是你已長大成人,困難依然存在。
作家馮唐和他的母親曾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馮:“你整天罵人家,人家能舒服嗎?”
母:“他們也不問問自己,我為什么整天罵他們?”
馮:“40歲以上的人,能改變的很少了。你罵有什么用呢?”
母:“心里舒坦…我70多了,奔80了,我又能改多少呢?你這么遠來聽我罵人,我很安慰……”
是不是隱隱有種熟悉的感覺?是的,馮唐的苦惱與你如出一轍。你的感覺沒錯,你媽媽對待你轉班的問題,確實存在固執的偏見,就像馮唐媽媽的“心里舒坦”一樣,幾乎沒留什么余地讓人講道理。最讓人無奈的是,這種態度往往格外堅定。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對一個問題形成了固有的看法(或者稱之為成見),當你就這個問題向他作出解釋時,他的第一反應是如何反駁你的解釋,而不是思考并接受你的觀點。而對于父母來說,無論你是17歲還是71歲,在他們眼里你都是孩子,他們想保護、指點甚至掌控,這種欲念已屬本能,無可更改。
所以,你與父母溝通,不能糾結于具體的道理,而是要回到矛盾的根源去尋求解決之道。你們的目的是一樣的,他們想讓你好,你也想讓自己好,你們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一樣的,只是在提出解決方法時出現分歧。
因此,你們需要的是討論哪個方法更高明更有效。目前你和你父母面臨的問題是:你在一個沒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數學教師的班級里,學習成績可能會受到影響,怎么辦?你父母提出的方法是:讓你轉到另外一個更有經驗教師的班級里。那么你呢?顯而易見,你忙著反駁問題本身了,并沒有提出解決辦法,所以是你自己沒有給父母放心的理由。
從你的來信中可以看出,其實你也承認你媽媽的擔憂確實存在發生的可能性。如果出現了你媽媽所擔憂的那種情況,你應對的方案是什么?你應該把這個方案拿給你爸媽看:比如你可以有嚴謹細致的學習計劃和目標足以支撐你不受外界環境的干擾,并邀請他們監督你完成進度。然后,你再讓你媽媽做選擇。我相信,你媽媽一定會青睞你的自主負責。
記住,與父母溝通不能只講道理,因為他們永遠都是對的:“我們都是為你好。”承認他們的出發點,感激他們的擔憂,和他們站在同一邊,積極地拿出你自己的解決方法和主見,觸發他們接受你自己可以做決定的咒語:“原來我的孩子真的長大了?!泵鎸Ω改?,講方法永遠比講道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