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淇



在整個會展業中,農業會展起步比較晚、起點比較低,但發展很快。近年來,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農業展會數不勝數,也確實起到了促進農產品流通、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但農業展會大都是以政府為組織主體,沒有完全按照市場規律運行,往往沒有給參展商帶來預期的經濟效益。
農產品批發市場一直在農產品流通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產品流通格局的形成,在實現長距離農產品快速分銷的渠道中,必然需要一個為跨區域農產品銷售提供展示推介的平臺。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嵌植于亞洲最大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北京新發地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中心的北京新發地國際農產品會展中心(以下簡稱“會展中心”)應運而生、快速發展。這是全國唯一一家完全市場化運作的農產品會展中心,是跨區域農產品走進城市、走向市場的一個航母式的交流平臺,成為打造國際化農產品高端品牌的有效載體。為了進一步了解北京新發地國際農產品會展中心,記者采訪了該會展中心總經理王德平,與他一起探討建在集散型批發市場中的國際農產品會展中心的發展與未來。
采訪前,王德平的助理告訴記者,事業上他是個“工作狂”,銳意進取、腳踏實地、親力親為,身上有股年輕人的沖勁。在他的辦公室里,記者見到了王德平,那種與生俱來的東北男人的憨厚和實在讓采訪很快進入佳境。兩個小時的交談中,記者也真實感受到他對事業的那份堅定與執著。
應運而生的會展中心
王德平來自全國產糧大縣——吉林省農安縣,1990年來到北京,為了生計曾做過許多行業,后來慢慢涉及農產品流通貿易、文化傳媒等領域,雖然一直與農業沾邊,但直到2000年加入了新發地,才真正進入到農業領域。
在從業過程中,王德平逐漸認識到,我國雖然地大物博,全國的名優特農產品不勝枚舉,但因為信息不對稱,品牌體系不完善,并沒有形成“爭奇斗艷、各領風騷”的大局面,一些地區的名優產品就像待掘待琢的璞玉,很有開發培育價值。致力于從事農產品展會營銷與推廣的想法正是始于這些感性認識。
據介紹,在2010年以前,新發地還沒有建成國際會展中心,很多會展都是露天的,夏熱冬冷,帶來很多不便。201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王德平向北京市新發地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玉璽提出要做會展中心的想法,得到了張玉璽的大力支持。
隨后王德平開始組織設計、建設、裝修會展中心,于2012年投入使用,當年就為湖北、海南、遼寧先后開了3場推介會,影響很大,效果很好。
在隨后的參觀中,記者了解到,建在北京市豐臺區新發地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湖北廳三層的北京新發地國際農產品會展中心,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擁有2500平方米的多功能大廳,可容納1000人,配有先進的燈光音響和LED視頻設備,擁有可容納150人的豪華階梯會議室,配備了高清投影儀器。用“高大上”來形容一點不為過。
目前,會展中心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了湖北農產品進京趕集推介會、駐華使館海南農產品推介品嘗會、2012-2013年冬春果蔬產銷鏈條建設暨農批對接會等重大展會活動,將商務部南菜北運、西果東送、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建設等重要農產品流通產業鏈建設項目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促進試點項目中的流通企業簽訂購銷協議,緩解蔬菜、水果因集中上市導致的賣難現象,為確?!皟晒潯?、“兩會”期間北方蔬菜供應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僅2012-2013年冬春果蔬產銷鏈條建設暨農批對接會,就吸引了4個農產品主產省區與主要銷售區簽訂了合作協議,其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場簽訂了68.5萬噸果蔬銷售協議,共有46對產銷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共達成了1023.08萬噸果蔬合作量,另有一批產銷鏈條建設企業實現簽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明顯。
經過3年的發展,如今的會展中心已經聞名遐邇,每年召開100多場推介會,平均3天1場,打造成了“永不落幕的農交會”。不僅成為地方縣、市、省名優特農產品進京開拓市場的有利渠道,也成為連接全國各省市產地與銷地特色農產品的一個紐帶。
“接地氣”的農業展會
在王德平看來,優質農產品既是種出來的、管出來的,更是賣出來的。農產品需要宣傳,品牌需要打造,新發地國際農產品會展中心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記者了解到,會展中心借助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通過展會、主流媒體、網絡等推廣方式,為區域經濟體中的名優特農產品提供展示展銷窗口,幫助其實現農產品的商品價值,帶動形成高效穩定的流通渠道,提高流通效率。
以前大眾熟知的是贛南臍橙,卻很少有人知道廣西富川也產臍橙,并且其口感和質量不亞于贛南臍橙。在會展中心的專業化會議推廣、媒體宣傳下,富川臍橙成功登陸北京市場,銷售額至少提高30%以上。
提起廣西岑溪砂糖橘,且不說其出產的砂糖橘,就連岑溪市這個地名恐怕知道的人也不多。借助于會展中心的平臺,岑溪砂糖橘開始被消費者了解,北京市場逐漸打開,并以北京市場輻射全國,徹底打開了銷路。
王德平說,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今是農產品過剩的時代,種得好不如賣得好,會展中心讓那些原本“深藏閨中無人識”的優質農產品逐漸走進了市場。
王德平強調,會展中心的推介會與一般展會不同,是針對專業商人進行的展示和推介,把批發商、采購商、供應商等聚集在一起,現場直接簽訂購銷合同,同時幫助名優特農產品走進大賣場,還可以直接與機關團體、部隊院校等大型采購單位對接,實實在在地解決了農產品產銷對接的問題,成為名副其實的落地式的、專業化的展會。眾多實踐也證明,在會展中心舉辦的推介會,是最有意義的、最現實的,也是最接地氣的。
近幾年隨著市民消費習慣的改變,與之相對應的銷售方式也逐漸轉型升級。王德平說,電子商務、線上會展是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傳統的流通方式即便不會被取代,卻已然失去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目前新發地已經與淘寶、中糧、京東等電商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除此之外,在會展中心基礎上,還建立了電子商務平臺——農產品交易中心,實現了農產品網上展銷、網下流通的新模式,將線上、線下兩個渠道打通。
打造國際高端農產品品牌
王德平認為:“現在是品牌的時代,未來農業也必然朝著標準化、品牌化的方向發展。品牌不僅能解決產銷問題,還可以給農產品帶來高附加值。無論是提高農產品品牌推廣意識、提升優質農產品品牌形象,還是發揮集散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公益性作用,像新發地國際農產品會展中心這樣的展會展銷模式都不失為一種實現農產品品牌化營銷的精準推廣模式,是農產品‘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窗口?!?/p>
2012年3月“駐華使館海南農產品推介品嘗會”在會展中心舉行,海南省副省長親自帶隊,通過推介品嘗會,讓幾十家駐華使館認識到海南不僅有熱帶水果,而且口感和品質上乘。此外,像泰國、韓國、俄羅斯等國外農產品也嘗試通過會展中心進入中國市場。
王德平表示,目前國內農業會展經濟已經打開,但中國農產品在國際上的知名品牌還很少,會展則是連接國內外市場的一個很好的渠道。下一步會展中心打算進軍國際市場,把會展經濟延伸到國外去做,讓中國好的農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各地,打造出屬于中國自己的農產品國際品牌?!斑@是我的夢想,也希望能為中國農業的發展盡自己的微薄之力?!蓖醯缕郊拥卣f。
此外,為了更好地向世界宣傳中國農業,王德平經過多番努力,最終爭取在十幾屆都沒有涉及農業話題的“博鰲亞洲論壇”上設立了農業分論壇,并取得了承辦權,借助博鰲亞洲論壇的影響力,提高了中國農業的國際地位。王德平介紹,從2013年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兩屆。作為分論壇的承辦單位,我們組織參與了論壇的討論,并邀請了相關專家和農業精英出席。王德平說:“通過舉辦分會,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農業及農業相關聯的話題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這為中國農業提供了一個更為積極的發展平臺,未來,中國農業將大有所為?!?/p>
“三輪驅動”引領現代農業
王德平告訴記者,如果說會展中心是在幫助別人做品牌,那么接下來就要打造自己的農產品品牌,關鍵在于品質。目前他正在著手建立百家智能生態農場和國際品牌農業綜合園區。
談及百家智能生態農場和國際品牌農業綜合園區的支撐體系,王德平更是娓娓道來、躊躇滿志。
百家智能生態農場,就是在充分把握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形勢的基礎上,著力于有效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按照統一管理、統一標準、統一銷售、統一品牌的模式,著力推進規?;?、智能化、品牌化、產業化和效能化同步發展生態農場項目建設。該項目已經完成了在加拿大、智利、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遠東和國內新疆、湖南、內蒙古、遼寧、黑龍江、吉林等地數十家生態農場的選址布局。
與百家智能生態農場項目同步發起的還有國際品牌農業綜合園區建設項目。國際品牌農業綜合園區建設項目,著眼于現代農業和品牌農業的發展要求,充分考慮各地的地理區位、交通物流等基礎條件,在全國各地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建設5-10個國際性的品牌農業綜合服務園區。聚合國際與國內、政府與市場、內在與外在的服務、指導、協調、管理等職能,建設集倉儲加工、交易流通、金融保險、標準管理、市場貿易、品牌培育、教育培訓、檢驗檢疫等多功能整體落地國際性品牌農業綜合性服務園區。
在王德平看來,基于現代農業已經是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后一片“洼地”和“寶庫”的共識,已經形成了社會關注投向農業、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社會精英投身農業的時代浪潮。會展中心就是要發揮好品牌集聚效應和示范引領作用,以百家智能生態農場和國際品牌農業綜合園區項目,擔當起時代浪潮的“擎旗人”的角色和社會責任,引導中國和世界農業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為了建設強大的項目組織推進力量,我們與一些大型農業企業和具有較強資源與平臺優勢的單位,共同建設了中國農業食品集團聯盟,我被推選為該聯盟的首任輪值主席?!痹谕醯缕胶翢o炫耀的表白中,記者了解到他的另外一個社會身份。
北京新發地國際農產品會展中心總經理,中國農業食品集團聯盟首任輪值主席,百家智能生態農場和國際品牌農業綜合園區項目發起人,王德平的事業人生正走入“三輪驅動”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