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緒強


農產品產地市場是農產品產銷銜接的基礎環節,是農民走向市場的第一窗口、銷售農產品的第一場所、獲取市場信息的第一渠道,在促進農業穩定發展、推動農民持續增收、滿足城鄉消費需求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克強總理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抓農產品流通,要創新流通方式和流通業態,推進電商與實體流通相結合,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從而解決農民賣難問題,解決農產品流通損耗大、效率低的問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也提出“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繼續開展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試點”。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農業部對外發布了《全國農產品產地市場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可謂時機恰當,《綱要》中都提出了哪些建設性思路?對我國產地市場發展有何重要意義?本文將為讀者詳細解讀。
突出六大內容
《綱要》在分析全國產地市場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發展機遇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全國性、區域性和田頭市場三級產地市場體系,給出了不同層次產地市場的布局,明確了產地市場發展方向,提出了推進產地市場發展的工作方案,重點突出了六個方面內容。
一、在主產區布局三類產地市場。目前產地市場的建設工作正在有序開展,截止到2014年底,農業部聯合地方政府已啟動了一批全國性產地市場和田頭市場的建設工作。在總結前期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四個銜接”,即產地市場發展與現代農業體系發展相銜接、產地市場布局與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規劃相銜接、產地市場建設與一二三產業發展相銜接、產地市場示范與推進農業品牌戰略相銜接?!毒V要》提出,到2020年在優勢產區和特色產區建成一批直接服務農戶營銷的產地市場,其中全國性產地示范市場30個,區域性產地示范市場300個,田頭示范市場1000個。通過示范帶動和政策引導,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全國性、區域性和田頭市場的三級產地市場體系。
二、實現“兩個平臺 五大中心”功能。全國性產地市場示范重點是打造兩個平臺,即國家級產銷平臺和國家級品牌培育平臺。通過市場實物交易、線上交易(包括電子結算、電子商務、拍賣、期貨等)帶動實現價格形成中心、產業信息服務中心、科技交流中心、物流集散中心、會展貿易中心等“五大中心”功能,使全國性產地市場能夠發揮指導國家同類農產品價格形成的作用,實現農產品的線下匯集和線上批量交易,積極推進電子商務,探索新型流通方式,推行公平交易,保障農產品銷售渠道暢通,成為全國性產銷平臺。結合全國性產地市場建設,搭建國家級品牌培育推介平臺,提升產品品牌影響力。
三、產地市場發展八項重點任務。《綱要》從我國產地市場發展最薄弱環節入手,準確把握政府和市場主體在產地市場建設的地位和作用,區別對待市場建設的公益性和經營性設施,將培育壯大流通主體、強化產銷信息服務、推廣公平交易方式、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創建農業優質品牌、創新市場建設機制、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八項任務。力圖解決產地市場目前存在突出問題,使產地市場發展成為電子商務、農社對接等新型流通業態的配送中心,農產品預冷、包裝、分級的商品化處理中心,農產品交易信息、供求信息、產業信息的匯集、發布中心。
四、推進產地市場發展的工作措施。一是明確產地市場建設的職責分工。重點是農業部圍繞《綱要》發展目標和任務,做好指導、推動、示范和引導,地方政府在結合實際做好規劃,組織好市場管理服務工作。二是建立投入機制,推動產業發展。重點是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投入”的多元投入機制,通過市場建設,延伸產業鏈條,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三是做好試點,完善商業模式。重點是三級市場建設要先行試點逐步完善市場功能,探索政府投入、授權經營、企業投入、自主經營等多種商業模式并總結經驗加以推廣應用;四是搭建信息平臺,建立監測體系。重點是開發農產品產地信息監測系統,采集并掌握三級市場交易有關信息,提升產銷對接效率。五是開展跟蹤評價,引導市場建設。建立三級市場評價指標體系,引導市場建設管理。
五、構建產地市場管理服務新機制。產地市場建設要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投入”的原則,用市場的力量建市場,調動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引入社會資本投入,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生產者、消費者和企業共贏?!毒V要》指出,全國性農產品產地市場采取“省部共建”的推進機制,農業部主要是協調商務、發改等相關部門支持市場的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地方政府要建立支持機制,省級要成立領導機制,推動發改、商務、財政等部門的共同支持;成立省、市、縣的縱向協調機制,逐步推進市場建設;同時明確市場建設運營主體,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力量完善市場服務功能設施的建設。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由省級農業部門為主,聯合相關地市級政府共同制定區域性產地市場規劃,地方政府要鼓勵社會資本以獨資、入股等多種形式參與區域性市場建設,對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中的公益性設施裝備,地方政府可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扶持。田頭市場由市場所在地農業部門為主,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建設田頭市場,積極鼓勵“公建公營”和“公建民營”田頭市場的發展,重點突出田頭市場的公益性特點,對建設運營水平高的市場,地方政府政府可在場區工程、信息服務系統、冷鏈等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資金扶持。
六、提出了產地市場建設與運營參考指標體系。為推動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和規范運營,指導市場科學有序發展,《綱要》在附件中提出了全國性、區域性、田頭市場建設與運營參考指標體系。指標體系重點關注市場的核心問題,通過指標評測,判斷市場建設水平及市場功能的發揮程度。通過評價可以加強同層級市場之間的橫向比較,明確差距,形成“比、學、趕、幫、超”競相發展的良好局面,有利于強化三級市場運營管理。根據市場的功能,全國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運營評價內容包括總體運營管理水平、價格形成水平、產業信息服務水平、物流集散水平、科技交流水平、會展貿易水平等6個方面;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和田頭市場建設運營評價內容包括市場總體運營管理水平、價格形成水平、產業信息服務水平和物流集散水平等4個方面,通過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對全國性、區域性和田頭市場的建設、運營進行綜合評價,引導產地市場完善建設和運營管理。
解決七個問題
近年來,產地市場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但仍是我國農產品流通領域最薄弱的環節,與其承載的公益性職能及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一是市場布局不夠合理,與中、西部地區相比,東部地區產地市場數量多、規模大,對產業帶動和農產品流通的促進作用明顯。二是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多數產地市場只是一個簡易的交易場所,設施簡陋、環境差,配套基礎設施缺失比較嚴重。三是信息服務功能不全,大部分產地市場信息服務設施建設滯后,信息采集、處理和發布均存在問題,不能滿足廣大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及各級政府的信息需求。四是交易方式總體落后,目前,我國產地市場基本都采用現貨對手交易、現金結算的方式,效率低、風險大,難以形成公開、公正的交易價格。五是主體經營能力不強,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村經紀人等流通主體,經營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信息獲取渠道少、商品化處理水平低、議價和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差。
根據以上問題,《綱要》著重提出了七項要解決的問題。一是解決產地市場布局不合理問題,使產地市場向優勢產區集中,為農業產業服務。二是解決產地市場基礎設施落后問題,比如增加農產品產地預冷、分級、包裝等初加工的比例,提高農產品流通標準化程度。三是解決農產品流通損失大問題,逐步實現凈菜進城,減少環境污染,提高流通效率。四是解決產地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信息的及時性、全面性和準確性,實現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指導農業生產和經營。五是解決交易價格不公開問題,推進公平交易,保護農民和消費者利益。六是解決流通主體經營能力不強的問題,提高主體的組織化程度、議價能力和誠信度。七是解決農業品牌創建問題,加強區域公用品牌的定位、塑造、宣傳和監管,打造農業優質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