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玲

前言
3月19日,全國“三品一標”工作會議在浙江省寧波市召開。來自全國各地服務于“三品一標”工作崗位上的相關人士齊聚一堂,回顧了2014年“三品一標”工作的開展情況,并對當前“三品一標”新形勢進行分析,討論部署了2015年工作。
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局長馬愛國認為,這些年來,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和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共同努力,使得“三品一標”保持好的發展勢頭,制度體系日益完善,數量質量協調發展,綜合效益穩步提高,國際合作成果斐然。“三品一標”事業的發展,為實現“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質量安全縣創建和“三園兩場”建設等,都將“三品一標”占當地農產品總量的比重作為重要衡量指標。這是我國“三品一標”工作發展的大好時機。
無公害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是“三品一標”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發展的重要方面。2014年,我國無公害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發展呈現了“穩步推進、穩中提質”的良好局面。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數量均保持在1萬個以上,公示農產品地理標志229個,公告頒證213個。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繼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無公害農產品合格率99.2%,地標產品安全合格率繼續保持100%。到去年年底,全國有效期內的無公害農產品有7.9萬個,涉及3.3萬個主體,地理標志產品1588個。
嚴格做好每一項關口工作
“認證質量的高低決定‘三品一標的水平,要把好源頭這個關口。”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局長馬愛國講道。
2014年,我國在無公害農產品審核把關上,通過提高準入門檻、規范專家評審、強化現場檢查、嚴格檢驗檢測等制度調整,提升了工作質量。嚴格準入條件,主要從生產規模和主體資質兩個方面重點審查把關。規范專家評審,新組建第五屆無公害農產品評審委員會,制定《無公害農產品專家評審技術規范》,進一步規范專家評審工作,提高終審工作的科學性。嚴格現場檢查和產品檢驗,細化現場檢查報告填寫要求,實行一品一檢制度,堅決退回不合要求的申請材料,嚴守兩道安全閘門。開展省級初審質量督導,組織5個督導檢查組對浙江、江蘇等10個省份的初審工作開展質量督導檢查,督促落實屬地管理責任。推進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應用,建成無公害農產品信息管理系統,將其延伸到省級工作機構,大幅提高了審查工作質量和效率。
在地標產品登記方面,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主任劉新錄說,2014年,中心規范地標產品登記,堅持和完善分行業、分專業的獨立評審方式和申報單位匯報答辯制度,印發《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審查若干問題的說明》,完成《全國地域特色農產品普查備案名錄》,收錄資源近7000個。同時,開展示范創建。首批創建6個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強化地標知識產權宣傳,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評價推薦工作。推進國際交流,參與中歐、中美、中澳等有關談判,開展中歐地標國際合作研究和產品互認清單的篩選等工作。
在標志管理方面,全國各地組織開展標志使用市場專項檢查,各地共出動檢查人員3.6萬人次,檢查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19210個,發放宣傳材料172萬余份。推進“以產品類別為定標單元”的標識征訂試點,北京、黑龍江、江蘇、上海4省市526家獲證單位的5333個產品參與試點。在質量抽檢方面,開展無公害農產品年度跟蹤監測、元旦春節期間重點檢測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監測工作。依法對16個(包括地方報送要求取消證書的)不合格無公害農產品進行了處理,其中15個產品撤銷證書、取消標志使用權并在媒體曝光。去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抽檢無公害農產品824個,抽檢合格率99.2%;各地共組織抽檢產品11538個,合格率99.7%。在日常巡查監管方面,重點檢查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質量控制措施、檔案記錄、包裝標識和內檢員職責落實等情況。各地共檢查巡查3762家獲證單位。此外,制定出臺《無公害農產品獲證主體誠信管理辦法(試行)》,建立監管信息數據庫,啟動了韭菜、雞蛋等6個產品的風險防范與預警試點研究。
去年,農業部組織制定了13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過程質量控制標準和3個產品檢測目錄,修訂了1個產地環境評價準則。對已實施的55類無公害農產品檢測目錄開展技術評估,組織開展小品種檢測目錄認證風險調查監測,形成58類無公害農產品檢測目錄。組織定點檢測機構參加農業部組織的能力驗證考核,舉辦定點檢測機構培訓班。目前無公害農產品定點檢測機構有158家,產地環境檢測機構有184家。修訂完善檢查員和內檢員培訓教材,組織開展相關培訓。全年共組織或協助地方培訓無公害農產品檢查員5000余人、內檢員2萬余人、無公害農產品師資118人、無公害農產品檢測機構業務骨干167人,培訓農產品地理標志核查員526人。
重點問題重點解決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全國農業工作會上指出,現代農業首先是質量安全的農業。發揮無公害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在推進農業標準化、品牌化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和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支撐作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目前,在這兩項工作開展中,存在一些重點、難點問題。
這些年,無公害農產品事業有了較好發展,但復查換證率低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復查換證率是衡量無公害農產品事業是否良性發展的核心指標,復查換證率高說明動力足、可持續性好,反之則表示動機偶然、持續性差。劉新錄說,復查換證率低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三點:一是多年來無公害農產品發展主要依靠各級政府政策和資金扶持,由于存在重“新”輕“舊”的思想,一些地方對復查換證還缺乏推動措施。二是市場效益是企業申請認證的重要內在動力,但由于目前安全優質農產品市場環境還不十分理想,申請主體有時得不到更多效益,導致復查換證積極性不高。三是當前認證審查和監管的新要求使得一些獲證產品、獲證主體,無法繼續滿足相應條件而選擇退出。而因前兩個原因不復查換證的可能要占多數。
針對這一問題,劉新錄說,復查換證率低說明無公害農產品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2015年,必須調整一味追求發展增量的政策支持導向,進一步研究提高復查換證率的有效辦法,采取綜合措施,盡快消除“猴子掰棒子”式的做法,改變“申請認證的多、到期退出的也多”的狀況,穩定存量、積極穩妥擴大增量,著力提高有效期內無公害農產品占當地農產品總量的比重。
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實行的是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相結合的制度,產地認定是產品認證的前提和基礎,具體工作中采取的是分級審查、逐級負責的制度,產地環境和生產過程的質量把關主要由省級及以下環節負責,可以說整個認證80%以上的工作都在地方,省級及以下工作機構對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和產品質量安全的把關起決定性作用。但這些年,一些地方在這方面存在認識誤區,做法上也有不規范之處。有的單純將產地認定等同于環境檢測,有的對審核把關和證后監管責任理解不到位,屬地管理責任沒有完全落實。從去年情況看,終審退回的申請材料數量依然較多,少數地方對已認定的產地和認證的產品甚至缺乏檢查和抽檢。
劉新錄認為,這項工作必須按照中央關于地方政府要履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管理責任的要求,進一步落實產地認定和產品審核及監管責任。在產地認定方面,抓好環境檢測評價、生產過程質量控制、生產規劃、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等工作。在產品初審方面,抓住檢驗檢測、現場檢查兩道閘門,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在證后監管方面,強化產品抽檢和日常巡查工作,對三年有效期內產品,至少要確保檢查或抽檢一次并登記在案。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就是要通過產地認定解決產地篩選、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和生產主體的質量管理問題,通過產品認證解決放心消費和市場準入問題。
近年來,農產品地理標志事業發展很快,但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劉新錄說,目前比較突出的有兩個問題。
一是關于公示異議和工作效率的問題。現在地標產品登記中,主體資質和地域范圍的確認,只要地方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以文件認可就行,公示只在終點進行。這種做法會產生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因受公示時間或地域等限制,相關方面有時來不及提出異議,另一方面即使提出異議,前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再回頭重新核實,既浪費時間和精力,也影響工作效率和權威性。隨著地標產品效益的日益體現,這方面的問題逐漸暴露,因擴大登記范圍、變更登記名稱帶來的異議也越來越多。針對這一問題,劉新錄認為,今后應進一步完善登記流程,抓緊研究公示關口前移等問題,探索從單一的終點公示,過渡到起點受理公示和最終評審公示相結合的操作辦法,同時建立查重機制,確保問題早發現、早處置。
二是關于品質保持和產品抽樣科學性問題。去年地標產品抽檢中,雖然安全指標全部合格,但品質指標符合率較低。這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樣品原因。品質指標與樣品新鮮度和成熟度緊密相關,長距離運輸或保存條件不當可導致部分樣品品質發生改變,不同成熟期采摘的樣品品質檢測值也不相同。另一方面是指標設置原因。申報時可能沒有進行多點、不同階段的綜合鑒定,造成樣品代表性不夠。也不排除氣候原因和個別地方人為更換品種的可能性。
穩步發展 加強監管
“2015年無公害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圍繞‘穩步發展、加強監管的總要求,推進整體工作向依法做事和依規辦事轉變、向更多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轉變、向研究解決制約事業發展的問題和隱患轉變,突出材料審查、證后監管和追溯管理三個重點。”劉新錄說。
2015年,認證登記審核工作按照“稍有不合,堅決不批”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審查制度和規范建設,嚴格審核把關。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方面,重點是嚴把現場檢查和檢驗檢測兩大關口,落實產地環境、生產過程質量控制和產品質量把關責任。地標產品登記保護方面,確保精品門檻,將產品申報與資源普查結果結合起來,對達不到標準的一律整改完善,對材料出現明顯錯誤或錯誤較多、工作不盡責的堅決退回,對品質檢測中出現質量問題的產品,重點跟蹤監測。
證后監管上,重點加大巡查檢測力度、健全誠信管理制度、做好標志管理工作。各地強化檢查抽檢、產地監測工作,認真落實不合格無公害農產品和產地退出機制。在誠信制度建設方面,各地對監督抽查、巡查檢查等工作中獲得的信息,記錄在案并認真研判,及時將有關情況報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同時,繼續強化標志使用指導、宣傳和管理,提高生產及消費者對無公害和地標這個安全優質農產品“身份證”的認知度和公信度。
2015年將加大無公害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這兩個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應用力度。無公害農產品信息管理系統將在強化省級產地認定終審和產品認證初審網上管理功能的基礎上,延伸到全國所有縣級機構和有條件的生產主體,初步實現認證信息的網上申報和審查。農產品地理標志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的重點是,組織完善各類基礎數據庫,適時啟動紙質材料與電子信息同步申報制度。
今年農業部將再組織創建6-7個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同時,今年下半年舉辦的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將首次組織全國地標產品專展。無公害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發展需要全國和地方的平臺,擴大品牌影響力,讓更多的主體參與進來,進而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