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晶晶

隨著經濟發展的臨界點“劉易斯轉折點”的到來,城鄉融合進程加速,中國經濟發展逐漸從二元經濟階段進入城鄉一體化協同增長的新階段。通過資源在三次產業之間重新配置而提高效率的經濟增長方式必將終結,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各產業內部重新配置來提高全要素增長率,這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核心內容。
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是“四化同步”協調發展,其基礎則是農業規模化經營。為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努力走出一條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那么,如何使農業組織從小農經濟轉變為規模化經營?改革與創新農村金融,降低農業組織的融資成本,是一項重要的舉措。
去年4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在部分地區開展金融支持農業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試點。積極推動金融產品、利率、期限、額度、流程、風險控制等方面創新,進一步滿足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規模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需求。人民銀行積極組織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等主要涉農金融機構,緊緊圍繞新形勢下家庭農場等規模農業經營主體金融需求特點,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著力創新農村金融制度,為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提供有效支持。
近年來,我國農村金融創新走了一條將城市金融體系向農村延伸的道路。隨著農村金融準入門檻降低,涉農金融機構在銀證雙方合力推動下迅速增加,但是,農戶與農村企業的融資條件并沒有獲得更大程度的改善。大量新型金融機構涌入農村金融市場的同時并未采取利率優惠策略,導致了“三農”沒法滿足收益率要求,無助于增加“三農”信貸供給。而缺乏抵押擔保也使得農村獲得的金融支持無法與農村規模化經營的現狀相匹配。2006年我國開始推行農業免稅政策之后,又陸續出臺了土地經營權的流轉、農村小額貸款、農村醫療養老保障體系等政策。土地經營權的流轉為農業規模化經營創造了條件;農村小額貸款為農民創業創造了條件;農村醫療養老保障體系則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了安全保障。在利率市場化加快的背景下,以小額信貸投放為主要形態的融資模式,無法短期內滿足現代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需要,市場迫切需要金融業新的融資方式介入農業現代化進程中。
現有信貸服務難以滿足規模農業對信貸資金的需求,主要是信貸產品、授信額度、期限等不適應。筆者下鄉調研發現,現有涉農金融的合約與規模農業的金融需求難以匹配。農業貸款的期限沒有真正按照農戶的生產經營周期來制定,傳統的信貸運作期限已不適應當前農戶從事蔬菜、果品大棚等反季節生產和長周期反復種植的收種模式。農信社或村鎮銀行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聯戶擔保貸款等信貸品種貸款額度單戶最高分別為5000元和2萬元,遠遠不能滿足種田能手、種養大戶的投資需求,如土地流轉資金、機械購買資金、技術改造資金等等。
其次,推進農業規模經營,創新農村金融保險服務是擴大生產的客觀要求、制度保障的重要內容、風險控制的有力手段。創新農村金融保險服務,著力點在于增加金融品種,創造擔保和抵押條件,解決農民融資難問題。
在傳統的金融體系中,農民缺乏抵押品,從而導致規模農業經營者難以獲得金融體系所提供的服務。如何使不能抵押的資產具有抵押功能,是一個賦權過程,也是一個金融創新過程。目前,對于規模農業經營者而言,所經營的土地是最重要的資產,如何在不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和不損害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將農民所擁有的土地承包權作為抵押向金融機構貸款,已基本不存在法律障礙,目前的關鍵是涉農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能力。筆者調研發現,部分涉農金融機構通過發放農戶聯保金融產品和“公司+農戶”金融創新產品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而部分地區的農民通過土地承包權、自建住房以及林權抵押已經獲得了金融機構的貸款,并以此作為擴大規模生產的資金來源。
未來十年是中國農業轉型最關鍵的十年。在開展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的過程中,要突出規模經營和金融創新兩個重點,尊重農民意愿,保護農民權益,先行先試,創造經驗,探索建立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的制度機制。一是加大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力度,針對不同類型、不同經營規模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差異化資金需求,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方案。重點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買農業生產資料、購置農機具、受讓土地承包經營權、從事農田整理、農田水利、大棚等基礎設施建設維修等農業生產用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采取靈活方式確定承貸主體,按照“宜場則場、宜戶則戶、宜企則企、宜社則社”的原則,簡化審貸流程,確保其合理信貸需求得到有效滿足。二是各涉農金融機構要合理確定規模農業經營主體貸款的利率水平和額度,適當延長貸款期限,積極拓寬抵質押擔保物范圍。要鼓勵將農戶與農戶之間的聯保延伸到農戶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延伸到企業與農戶之間;要允許當地村干部或經濟實力較強的能人為農戶提供貸款擔保;要允許“公司+農戶”模式中的收購或加工企業為簽約農戶提供貸款保證擔保。三是加強政企銀協調,確保信息的暢通。建立清晰的政策指導平臺,由政府牽頭研究制定信貸支持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信貸支持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在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設施農業建設、拓展外向農業領域、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引進“三資”開發農業等方面的重點。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