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琪
孤獨作為人性的一部分,蘊藏在靈魂深處,是生命的底色之一。加西亞·馬爾克斯說過,孤獨是一種“人人都會遇到的問題”,而他自己正是“專門表達這種情感”的作家。他的作品圍繞孤獨這一共同主題,從各個角度剖析了孤獨的不同形態:《家長的沒落》詮釋了權力的孤獨,《枯枝敗葉》揭示了自我封閉的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演繹了愛情的孤獨,等等。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獨》更是一部“孤獨百科全書”,出現的每一個人物都以自己獨特的體驗,感受到不同形態的孤獨情感,闡述了孤獨的心理學內涵,也展現了孤獨的社會學含義。
在當下,現代科技和信息網絡迅猛發展,日常平實的工作、生活和人際交往方式發生改變乃至顛覆,個人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勃興蔓延,催生了精神世界的低俗化、碎片化、空洞化和荒漠化,導致了我們心靈的迷失和心理的焦躁。孤獨既非表象上的空虛、寂寞和孤單,也不是自命清高者的孤芳自賞和百無聊賴者的顧影自憐,而是一種心境上的自在獨處、精神上的自我放逐。沒有人能免得了孤獨,只是孤獨的形態表現各異,與其逃避不如直面,用心去品味孤獨、享受孤獨。
孤獨是一種成長的歷程。

人生本是一場孤獨的跋涉。一個人走,一個人跑,一個人游蕩;一個人哭,一個人笑,一個人堅強。在行程中,很多人在不同階段與我們相遇,或與我們擦肩而過,或與我們并肩同行,或溫暖指引我們,或傷害磨礪我們,在生命中劃過深淺不一的印痕。人在欲望的糾結迷離與現實的生活境地中掙扎,在外界喧囂紛擾與內心寧靜悠然中穿梭,孤獨便如花開的幽香寂寥漫溢,透射出人性之光。只有經歷孤獨的熔煉和洗禮,我們才可能真正獲取生活美好與生命養分的意蘊。正如楊絳所言,“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孤獨是一種深沉的美麗。
她,從青春到老去,孤獨是形影相隨的伴侶。22歲時,她溫婉秀美、才情非凡,毅然地從窗戶爬出去,嫁給了一個50歲的男人,為此父母與她決裂。32歲時,丈夫無奈不舍地離她而去,留下她孤零零地漂泊在人間。她生命中最絢爛的年華逝去,一瞬間燃盡了韶華,連同她精誠篤定的傳奇愛情。由于身份特殊,這位美麗的未亡人沒有再婚,繼承丈夫的遺志,安身于孤寂之中,為國家和民族的事業而燃盡燈火。88歲時,她孤獨地離去,留下舉世欽仰的品德、優雅高潔的風采和魅力。這個女人,便是宋慶齡。世間獨特而美麗的孤獨,同樣出現在張學良正妻于鳳至、民國名媛陸小曼、知名作家三毛等諸多人身上,伴隨了她們人生的旅程,記錄了她們內心的足跡,如落葉被秋風輕輕拉拽,如雨露被大海默默吞噬,如光芒從萬里高空灑向蒼茫大地,穿透歲月、撥動心弦、令人回味。孤獨是一種心性的修煉。古語云:“居不幽者思不廣,形不愁者思不遠。”孤獨是人生旅途中一座心靈驛站。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有些美好,需要一個人在孤獨中體悟。眼下一些人無所事事、寂寞空虛時,感到一切落空,寧可時刻都有事,心需要不停歇地“逐物”,方覺身心踏實,流連于追名逐利、酒色財氣、交際應酬。其實,獨處居靜之時,有一股清明之氣,從孤獨中滋生出來,心光一片,照見自己,照亮萬物,照徹事物的本質,就像凈水洗纖塵,送來了一陣清風涼雨。在四季流光中,或啜飲一杯香茗,或聆聽一首樂曲,或手捧一卷書冊,或觀賞一朵花卉,孤獨就會流淌出來,讓自己平和簡靜、云卷云舒,清澈地聽見內心的聲音,掠過萬千虛無。我們應化孤獨為智慧、意志、作為和功績,去浮躁、戒沖動、斂心神,在孤獨中養心、養神、養氣、養德,追求“靜一分,慧一分”的功效。
孤獨是一種專注的境界。
梅蘭芳是一位孤獨的藝術大師。電影《梅蘭芳》有一句經典對白,梅蘭芳的朋友邱如白說:“誰毀了梅蘭芳的孤單,誰就毀了梅蘭芳。”任何一門藝術、一種事業,要想到達一定造詣,皆是向內而求、苦心磨礪,甘愿與孤獨相伴,不會曲意媚俗,不能嘩眾取寵,不為俗世擾動。貝多芬雙耳失聰,堅持以“動聽的音樂”為伴,在孤獨中成為音樂巨匠;司馬遷是孤獨的,所以他用15年譜寫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霍金與病痛折磨抗爭,在孤獨中超越自我,才有了不朽名著《時間簡史》問世。
真正的成功者是孤獨的,他們的內心,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寧靜安然地沉浸在不懈奮斗的人生追求中,保持靈魂獨舞的狀態,堅定執著、勇毅無畏地向它邁進。對他們而言,孤獨是一種美好的享受,那是一個人的盛宴、一個人的心醉、一個人的馳騁,更是一種繁花落盡、鉛華洗盡的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