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璞
一場與健康謠言的無盡戰爭
●王璞

“方便面營養均衡,比包子營養價值高,不能算垃圾食品。”盡管出處無從考證,但驚人的內容還是讓這則信息瞬間傳遍大江南北。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的微博很快便被網友的近千條評論塞滿,一時間各種“求辟謠”的問題全來了:“消息靠譜嗎?”“方便面中不是含有大量的防腐劑嗎?”最后,她不得不寫了一篇6000字的長文來證實這是一則謠言。
范志紅是中國最早一批通過社交網絡對泛濫的養生健康謠言進行辟謠、同時科普常識的人。身居海外的生物工程學博士云無心,如今也是很多網友有疑問想要證實時第一時間會想到的名字。
學英語出身的劉洪悅從2011年開始成為北京衛視《養生堂》節目的主持人,在近期國家對各衛視共超過100檔的養生節目進行的整頓中,她和《養生堂》以及另一檔她主持的節目《我是大醫生》成了不足10%的達標率中的幸存者。
在這場前所未有的對健康的狂熱追逐中,這些或有相關專業背景、或掌握足夠信息且擁有大眾傳播渠道的人們被裹挾著來到了辨認謠言與真理的最前端,他們的面前,是言之鑿鑿的謠言和亟待確認的真理,他們的身后,是渴望健康同時又缺乏常識的普通民眾。
最初,人們對養生并不關注。“那時要是和朋友談飲食搭配、怎么吃得健康,會被嘲笑有小資情結。吃飽不就完了嗎?更不用說有人拉著你問什么養生。”范志紅說。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是明顯的分水嶺。從那之后,人們對養生健康投入了更多關心。
自2009年起,全國各省市級電視臺紛紛開辦健康養生類節目,各式各樣的民間大師開始出現,其中最出名的要數教大家“把吃出來的毛病吃回去”的張悟本。“每天一斤綠豆煮水喝,能治近視、糖尿病、高血壓,還能治腫瘤”“蔬菜要生吃”“酸奶堵血管”,這些聽上去聳動有效又操作簡便的方法讓他迅速走紅。不久,張悟本就被指學歷造假。
在養生節目的帶動下,健康類書籍隨之大賣。沒有任何專業背景、號稱中醫世家出身的中里巴人寫了本《求醫不如求己》,發行量據稱達到300萬冊。同期熱銷的還有林光常的《無毒一身輕》、馬悅凌的《不生病的智慧》等等。如今,馬悅凌早已被打下神壇,中里巴人早已銷聲匿跡,臺灣人林光常也因無證治療被臺灣省法院判了刑。
自從有了微信朋友圈,健康養生謠言被重新包裝——標題醒目,內容分條列出。“相比微博的評論功能,微信更注重轉發,而轉發幾乎就等于肯定,這種封閉性更方便了謠言的傳播。”就這樣,類似的“一天8杯水治百病”“牛奶喝多了會致癌”等各種謠言逐步占領了手機屏幕。
“《養生堂》就一定可信嗎?”劉洪悅的回答迅速而堅定:“當然,這點我特別硬氣。”據她介紹,由她主持的《養生堂》和《我是大醫生》對于醫生的選擇非常嚴格,“醫生全部來自國內知名的三甲醫院,都是有絕對可信的專業背景和多年執業經歷、口碑的專家”,背后還有“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層層把關”。
“就像張悟本說綠豆治百病,我們不會全盤否定,因為綠豆確實有解毒功效。可如果綠豆煮得過爛,會破壞綠豆內的有機酸和維生素,降低解毒的效果。而未煮爛的綠豆腥味較強,吃了容易惡心、嘔吐。”劉洪悅說,“我們會講得非常細致,用權威和嚴謹對抗謠言。”
相比劉洪悅所代表的電視團隊的集體作戰,范志紅、云無心這樣單兵作戰的營養師、學者更多的是被媒體和大眾“逼”到了辨別謠言的最前方。
即便大家賣力辟謠,多數謠言還是常見常新。其實,最根本的解決方法就是常識的普及。
有人聽說牛奶喝多了會致癌,就一口牛奶都不喝;有人聽說洋蔥有營養,不僅頓頓吃還榨成汁當飲料;有的老年人怕三高,雞鴨魚肉雞蛋牛奶統統不碰,還總是病歪歪的,結果檢查出是營養不良。
“這種例子太多了,”范志紅說,“說到底還是缺乏基本的營養常識。比如‘劑量’就很關鍵,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一片安眠藥可以幫助失眠患者入睡,覺得有效就一次吃一瓶,當然會有生命危險啊。這其實都是最基本的類似于1+1=2的道理。”
營養師顧中一推薦大家多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他表示,遵照這本指南,根據膳食寶塔提供的建議,多吃蔬菜水果和雜糧,少吃油和鹽,做到食物的多樣化,再看到的“偏方”“秘訣”基本上都不用相信。實在想多了解一些營養方面的知識,不如花幾塊錢到三甲醫院的營養科掛個號,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解決。
(荷塘月色摘自壹讀的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