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緒強
農業部人事勞動司和農產品加工局分別于4月12日至24日,在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連續舉辦了2期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培訓班。培訓班以“拓展農業功能,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為主題,圍繞農業農村經濟政策和休閑農業發展政策,休閑農業創意設計、信貸融資和營銷推介等重大問題進行培訓研討。兩期培訓班共培訓省級休閑農業管理部門人員37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農業局長183人,取得了良好效果。
向實踐學習
休閑農業是貫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的新型產業形態和消費業態,涉及農業、經濟、旅游、規劃設計等多個領域。為切實解決基層休閑農業管理人員工作中的難點和疑點,農產品加工局精心編排教學課程,農業部黨組成員楊紹品做了“依靠改革創新加快推進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主題報告,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馬曉河副院長為學員分析了“新常態下我國的經濟形勢與宏觀政策”,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宗錦耀局長剖析了“我國休閑農業發展概況和國家政策”,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宋洪遠主任、民生銀行現代農業事業部楊達主任等專家講授了休閑農業發展中土地、融資、營銷、創意等方面的課程。
案例教學是向實踐學習的重要形式,基層經驗是活的材料。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為第四批全國干部學習培訓教材所作《序言》的精神,培訓班安排了各地優秀經驗交流和臺灣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與經營策略兩次案例教學課程。通過基層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局長的現身說法、專家的現場點評,以及臺灣休閑農業發展協會秘書長對臺灣休閑農業“吸引人、留住人”關鍵經驗的剖析,開拓了學員思路、探討了共性問題、促進了能力提升。
同時,為進一步交流工作經驗、研討問題,加深學員對休閑農業的理解和認識,兩期培訓分別安排了兩次主題研討和一次現場教學,分享各地發展經驗,理性分析存在的問題,并站在國家層面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獲得了學員的認可和好評。
經驗的交流碰撞
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培訓班的學員們認為,休閑農業將傳統農業、農產品加工業與旅游業深度結合,通過利用當地的農田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融合農業生產、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等人文景觀,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游憩和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帶動農民就業增收、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拉動國內消費升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休閑農業產業已呈現出“發展加快、布局優化、質量提升、領域拓展”的良好態勢,成為一二三產業的融合體、農民利益的共同體、農耕文化的傳承體,其伴隨著體驗經濟的興起,必將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通過四次主題研討和兩次地方優秀經驗交流,在認真梳理地方發言內容的基礎上,總結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有7種比較好的發展模式。一是以四川浦江縣、綿竹市為代表的“農業產業為龍頭休閑農業聯動發展”的模式。二是以江蘇省江寧區、浙江省江山市為代表的“休閑農業與美麗鄉村建設協同發展”的模式。三是以貴州省興義市、云南省羅平縣為代表的“休閑農業與美麗田園協同發展”的模式。四是以陜西省袁家村、馬嵬驛村為代表的“休閑農業與舊村改造和民俗挖掘協同發展”的模式。五是以湖南省望城區、通道縣為代表的“休閑農莊引領休閑農業發展”的模式。六是以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江蘇興化市為代表的“休閑農業與景區建設協同發展”的模式。七是以江西婺源縣、北京市密云縣為代表的“農家樂、休閑農莊、農家樂專業村協同發展”的模式。
同時,通過研討交流,還挖掘出一批地方政府在規劃先行、部門聯動、政策支持、資金扶持、貸款貼息等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為國家層面制定相關扶持政策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
支招休閑農業發展
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培訓班學員通過研討認為,盡管休閑農業在各級休閑農業管理部門的指導和各部門的合力推動下,近幾年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仍存在規劃引導不到位、政策扶持滯后、基礎設施較差、融資渠道不暢、人員素質較低、宣傳推介不到位等問題。同時,學員們認為,在發展休閑農業過程中,要真正實現農民增收,就必須處理好農民主體與社會參與的關系,解決好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問題。
針對當前休閑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學員建議:一是適當簡化村莊改造手續,四荒地利用要向休閑農業用地傾斜;二是針對休閑農業聚集村及其產業基地的亮化美化設立基建專項經費予以補貼;三是針對休閑農業融資難的問題建立擔保機構,并對貸款進行貼息;四是設立休閑農業專項經費,支持休閑農業的規劃制定、宣傳推介和人員培訓等工作。
針對處理好農民主體與社會參與的關系問題,學員建議:一是政府要積極加強教育、引導和扶持,真正把休閑農業做成富民產業;二是通過政府補貼引導鼓勵工商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交通道路路網的連接;三是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民利益保障機制,在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基礎上,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以勞動入股,成為休閑農業園區和配套設施建設的股東和主人。
針對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問題,學員建議,一方面,要積極盤活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和農村房屋所有權,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全面實現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系統性改革;另一方面,加快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將集體所有變成股份量化,量化到每個農民頭上,使所有權的價值能夠得到真正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