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2月11日,農業部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農業部總經濟師錢克明和發展計劃司司長葉貞琴介紹了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情況并回答了記者提問。
【數字】今年1月,農業部在總結創建經驗的基礎上,認定了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使示范區總數達到283個。其中,縣(市、區、旗)236個,占83.4%;地市級42個,占14.8%。
——現代農業示范區是如何選出來的?
農業部總經濟師錢克明介紹說,2009年,《農業部關于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意見》明確提出示范區要具備規劃編制科學、主導產業清晰、建設規模合理、基礎設施良好、科技水平先進、運行機制順暢等基本條件。在申報創建過程中,還要求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是代表區域內現代農業發展的先進水平,引領區域乃至全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
二是區域優勢和產業特色明顯,突出大宗農產品的生產,能夠代表本省或者本地區農業發展的方向。
三是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走在前列,具備了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有利條件,而且當地政府支持,農民群眾歡迎,創新環境良好。
四是體制和機制創新走在前面,整合資源、創新機制等方面的措施得力,初步探索形成符合本地特點、順應發展趨勢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五是能夠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在加強自身建設和發展的同時,能夠引領相鄰區域和周邊地區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和發展環境。
在創建的程序上面,按照指標到省、創建縣市申請、省級農口部門組織競爭性選拔、省政府同意后申報的要求,各地組織開展創建。在此基礎上,農業部按照有關規定組織評審,層層把關,經過農業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在網站上公示,無異議后才能發文認定。
【數字】2014年,153個示范區糧食總產量達到2831億斤,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3%;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5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將達到13000元,增幅超過10%。
——現代農業示范區發展水平有多高?
農業部發展計劃司司長葉貞琴介紹說,前兩批認定的153個現代農業示范區,總體上呈現出高、強、新、快這四個特點。
“高”是現代物質裝備水平比較高,153個示范區集中連片、田塊平整、配套設施完備的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1.2億畝,超過了50%,遠遠高于全國水平,“旱能灌、澇能排、路相通、機下田”的田園格局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示范區。
“強”是現代科技運用能力比較強,特別是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加速與示范區融合,無土栽培、集約化育苗、大棚溫控、綠色防控等適用技術加快普及。
“新”是現代經營方式比較新,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超過50%,農戶參加合作社的比重超過45%,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現代化農業建設的內生動力明顯增強。
“快”是農民收入增長比較快,示范區現代農業效益不斷提升,每個勞動力生產的農業增加值達到3萬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0%以上。
與全國相比,示范區農業現代化水平更高、生產能力更強,已成為區域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的骨干力量。2014年,153個示范區用全國12%的耕地生產了全國23%的糧食,人均肉類占有量也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7倍??傮w上,示范區在全國現代農業中發揮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帶動力。2014年監測評價顯示,江蘇太倉、上海浦東、北京順義等20個示范區已率先進入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也就是農業現代化的初級階段。根據農業部印發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評價辦法》規定的農業物質裝備水平、科技推廣水平、經營管理水平、支持水平、產出水平、可持續發展水平等六個方面24項評價指標,綜合得分等于或高于75分就可視為進入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階段了。
【數字】截至2014年,153個示范區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超過0.6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5%以上,單位能耗創造出的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接近2萬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現代農業示范區如何突破資源環境“緊箍咒”?
“這些年我國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總產連續兩年超過1.2萬億斤,但也面臨著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制約兩道‘緊箍咒。這個問題示范區也同樣存在?!卞X克明說,為引導示范區把轉變發展方式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線,促進資源環境的永續利用,示范區創建將“可持續發展水平”作為監測評價的重要內容,權重達到20%左右,監測耕地保有率、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單位能耗創造的農林牧副漁的增加值等重點指標。
“在實踐中,各示范區在強化保護、循環利用、模式探索等方面也發揮著示范引領作用?!卞X克明說,強化保護,主要是示范區加大耕地的保護力度,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范圍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推廣應用農業節水技術,使灌溉方式從傳統的“大水漫灌”向精細、高效、節水的現代方式加速轉變。循環利用,主要是以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能耗排放低碳化、產品產出優質化為主線,積極探索循環農業發展新方式,不少示范區逐漸形成了“種植—養殖—綜合利用”的循環農業產業鏈。模式探索,主要是示范區注重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總結提煉出一批代表性強、可推廣應用的有效模式。比如陜西省延安市以生態友好和水資源高效利用為主要目標,逐步形成了以旱作節水和綠色生態為主要特征的勞動密集型節水生態農業建設模式,實現了“山綠、果豐、糧多、農民富”。
在示范區創建的同時,農業部聯合財政部等單位選擇天津市武清區等25個示范區開展了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工作,著力在探索建立農業經營新體系、農業產銷新模式、財政支持新方式、農業投融資新機制和風險防范新措施上先行先試。2014年,中央財政“以獎代補”政策資金已安排25個試點2.5億元,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現代農業生產資金支持每個示范區資金分別達到2000萬元和1000萬元。